舌脉合参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作用意义探讨

2021-03-27 04:27:14王河宝胡芳徐海贝喻松仁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舌苔舌质脏腑

★ 王河宝 胡芳 徐海贝 喻松仁(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完成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无论从理论抑或临床,四诊的每一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舌诊和脉诊因为与脏腑的紧密联系性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成为了中医特有的诊疗手段之一,本文就舌、脉诊的原理及相互合参的意义作如下探析。

1 舌、脉诊原理及意义

1.1 舌诊原理及临证意义 舌是人体的肌性器官,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脏腑相联系,人体脏腑、津液、气血的盛衰变化通过经络直接映射于舌,因此直观地观察舌质、舌苔、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变化即可客观地判断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舌无表皮覆盖,血络最为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直接相关;舌的灵动,可以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有关,故有“舌为心之苗”之说。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一身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因此全身脏腑气血的病变也必然反映于舌[1];舌的味觉可影响食欲,舌下津液既可濡润舌质,又可拌和食物帮助消化,脾胃的运化状态直接反映于舌,故有“舌为脾胃之外候”[2]之说。《中医诊断学》[3]教材归纳舌诊临床意义为:判断正气之盛衰、辨别病位之浅深、判别病邪之性质、推断病势之进退。

1.2 脉诊原理及临证意义 脉诊是通过脉动应指的形象,从而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察方法。脉象是由心脏波动推动气血在脉管中运行而形成。脉诊方法多样,如遍诊法、三部诊法及寸口诊法。因寸口处皮肤薄嫩,脉易于暴露,且切按方便的原因,现代诊病多以寸口诊法为多,而寸口处乃肺经太渊穴所在之处,十二经脉汇聚于此,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由于构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是心和脉,物质基础是气和血,动力因素是五脏六腑之气。故脉诊具有了解人体气血盛衰与运行状况,识别疾病的病因、病位和病性;判断疾病的进退与预后等临床意义。

2 舌、脉诊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2.1 舌诊、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色之一,而望、闻、问、切四诊是完成辨证论治的基本手段和技能。千百年来,中医学一直以此种方法来诊治疾病。《素问·脉要精微论》[4]曰:“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悟,决死生之分焉。”言明诊法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以此判断人的健康或疾病的状态。《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5]指明望五色、闻五音、问所欲五味、切脉之虚实以知其病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指出中医四诊方法是:“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6]以上内容表明,医者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对患者进行整体审察,以全面辨证,借此给以明确的临床治疗及指导措施。望诊包括望头面五官、躯干四肢、形体动态、分泌物排泄物等内容,而舌象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舌质、舌苔、舌态甚至舌下络脉均在望诊之列;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脉诊即医者通过脉动应指而感知人体气血阴阳的变化,而在临证中,脉诊成了中医别具特色的诊法之一,甚至是中医区别西医的根本诊断标志。

2.2 四诊合参,舌脉为重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诊察疾病,其实是从一个个表面现象来认识疾病的。因为四诊各有侧重及局限性,要对疾病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收集的病情资料尽可能全面与完整,因此要四诊合参。然而,舌诊、脉诊在辨证论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舌、脉合参,方可万全。因为舌内通脏腑,舌质和舌苔随时反映脏腑气血津液的变化,因此,舌象是疾病本质的反映;脉象的形成与心脏的波动、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有密切联系,脉动应指的变化是脏腑气血阴阳变化的明证。舌象、脉象的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反应的医学信息是客观可靠的,因此,在四诊合参,各有侧重的情况下,舌诊、脉诊均为诊法之重,辨证之要。

2.3 舌脉呼应,信息昭明

2.3.1 舌、脉各有局限,尚须合参 尽管舌、脉是疾病本质的反应,但因为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单凭舌或脉尚不能对疾病进行本质的揭示。临床上,舌质的颜色、形态主要反映脏腑气血津液的情况;舌苔的变化,主要与病邪和病证的性质有关。察舌质可以了解脏腑虚实、气血津液的盛衰;观舌苔重在判别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消长及胃气的存亡。然而有舌质、舌苔同时主多种病证的情况,如绛舌既主里热亢盛又主阴虚火旺,腻、腐苔既主湿浊、痰饮,又主食积;同时,更有舌质与舌苔变化不一致情况的发生,从而导致临床辨证错综复杂。比如,舌苔和舌质所反映的病性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时,多表明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此时应对二者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同时需要脉诊的进一步支持与验证。同理,临床上,一脉主多种病证与一病多脉之间相互交叉的情况也较多见,甚至纷繁复杂,因此单凭一种或几种脉象,不能判断其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病症,尚需参合舌象,进一步印证。如《杏轩医案》治“李某阴证伤寒,见纯红舌” 案。病人呈现一派阴寒之象,而唯有舌红为热象,程氏一时难辨,认真切脉,三部脉均沉而弱,为了慎重起见,程氏先用理中汤小剂试之,果然起效,继用回阳饮治之,病情痊愈。程氏得出,舌红乃因肾水凌心,逼其心阳外越而至。足见,舌脉合参,互为补充,在病症的明确诊断与治疗中必不可少。

2.3.2 舌、脉诊是中医整体把关的诊察手段 中医学重视人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相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为了全面而准确地诊察疾病,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然而,在对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本质分析之时,尚须最后通过舌、脉诊来证实或否定四诊所得出的印象是否成立,避免漏诊或误诊。如王旭高医案:“但寒不热,便溏脉细,肢体面目俱浮,悉属阳虚之象,唯舌红无苔,此属阴伤之侯,但口不干渴,乃君火之色外漏。治当引火归元。附桂八味丸合鹿角霜、党参、冬术。”[7]王氏根据患者但寒不热,便溏、肢体面目俱浮的特点认为是阳虚为主,但患者又有舌红无苔,似有热盛伤阴之症,且患者又口不干渴,证明阴液未伤。在难辨之际,详细把脉,觉脉细而沉,认为舌红是君火之色外漏,断然用引火归元法取效。

2.3.3 舌、脉诊是诊察特殊人群的主要手段 临床上,一些特殊人群的辨证论治主要依靠舌、脉诊来完成,如婴幼儿、聋哑病人及不能清晰表达或意识丧失的人群,当问诊几乎不能获取任何医疗信息之时,只有通过脉诊、舌诊来寻找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状态,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而在治疗过程中根据舌脉的变化判断病情的向愈或恶化。临床上,小儿外感发热病情多见,当解表发汗后,若汗出身凉而脉静,往往是病情向愈的表现;反之,若汗出而身凉,但脉不静,仍然数而躁急,同时,舌苔由淡白转黄或灰黑,一定会再次高热,此时,需积极采取措施,果敢用药,以阻止病情进展。

2.3.4 舌、脉诊是判断疾病性质及预后的最重要依据 不同的病邪致病,舌脉均有相应的表现,如寒邪致病可见舌淡苔白,脉沉迟;热邪可见舌红苔黄脉数,虚热则见舌红少苔而脉细数;寒湿为病,多见舌淡苔白滑,脉沉而细;痰饮、湿浊致病,则见舌淡苔白滑,脉滑;若燥邪为病,则见舌红少津,脉细;若因瘀血为病,则舌可见有瘀点、瘀斑,而脉见涩或结代。因此,通过舌脉相互印证,能够明确诊断疾病的性质。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吉凶顺逆,正确的预后估计,舌、脉诊对此有着很大的价值。就舌苔而言,苔色由白转黄、由黄转为灰黑,苔质由薄转厚、由润转燥,多为病邪由表入里的征象。同样,脉象的变化对推断病情的进退预后也有重大临床价值,如久病而脉渐趋和缓有力,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的佳兆;相反,若虚痨、失血等病突见洪实芤革等脉,则多为邪盛正衰之危候。当然,临床还有危重舌象如猪腰舌、火柿舌、舌强语謇、囊缩卷舌,真脏脉如釜沸脉、雀啄脉、解索脉等,这些舌、脉征象多提示预后不良。

3 结语

舌脉合参并非要舍弃闻诊和问诊,而是在中医四诊过程中以舌、脉诊信息作为客观判断凭借,闻、问诊信息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由于问诊过程中受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认知水平、意识形态、语言等,往往会误导医者对疾病判断的客观性,而舌、脉是脏腑内在生理、病理功能的本质昭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体气血、阴阳的变化,均在舌、脉上有本质的体现和反应。医者临证四诊并用,并以舌、脉为主要凭借,审证求因,于病情发展之变化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绳之以法,斯得其病之真情所在,以此立法、处方,确可万全。

猜你喜欢
舌苔舌质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
家庭医药(2017年20期)2017-03-25 02:13:57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不怕舌上脏,就怕舌上光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
河北中医(2015年5期)2016-01-08 09:12:44
让你读懂舌苔“密码”
健康人生(2015年11期)2015-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