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江苏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与举措

2021-03-27 03:40杨洪建周成伟
中国蚕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蚕种蚕桑丝绸

许 刚 杨洪建 周成伟

(江苏省蚕种所,江苏无锡 214151)

“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拥有蚕桑茧丝绸完整产业链的传统优势,围绕“精品蚕桑”的产业定位,坚持“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大县推动、新型方式促动”,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特别是2020年,由于产业定位精确,转型升级有力,全省蚕桑茧丝绸产业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考验,较快地从疫情不利影响中恢复过来。虽然非主产区桑园面积在逐步减少,但一些主产区在积极拓植桑园,向集中连片发展,全省桑园面积总体呈动态平衡状态,生产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4。2020年全年江苏省蚕茧产量4万t,其中80%以上的蚕茧可缫制5 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1],优质蚕茧占总产量的比率和单位面积桑园综合经济效益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发挥蚕桑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十三五”以来江苏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成效进行了总结回顾,并科学地分析了当前蚕桑产业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江苏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举措,供同仁参考。

1 回顾“十三五” 蚕桑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1.1 上下推动 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蚕桑产业是江苏省的传统经典产业,也是绿色生态产业,更是高效富民产业,得到各级政府重视。为全面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2],江苏省及时进行了转发,并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对全省蚕桑丝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江苏省种植业“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了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每年发布的《全省种植业工作要点》,都对蚕桑产业提出了具体的指导部署。省级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高效设施农业、农机补助、农业保险等政策项目,均对蚕桑产业予以财政资金扶持。各地方政府也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从各个方面落实了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取得较好成效。如,海安市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蚕业家庭农场的意见》等一系列发展蚕桑生产的激励措施,如皋市设立了县级层面的蚕种风险储备制度,苏州市吴江区出台了蚕桑生态补偿政策,射阳县加大了蚕桑特色小镇建设投入,睢宁县出台了关于促进桑园集中连片发展的扶持政策[1]。在各方的重视和努力下,蚕桑生产规模连续下滑的势头得以有效扭转,全省桑园面积已连续5年稳定在3.33万hm2以上。东台、海安等地出现了一批每667 m2桑园综合经济效益超万元的高水平养蚕农户[1],成为引领周边蚕桑产业发展的典范。

1.2 多方联动 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大县推动、新型方式促动”,有效地促进了全省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通过茧丝绸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这是江苏省蚕桑产业的主要特色之一。目前全省有茧丝绸相关企业近300家,其中省级以上茧丝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2家、省级8家)[3],茧丝绸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茧丝绸龙头企业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推行“茧丝绸龙头企业+蚕桑基地+科研机构+养蚕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重点打造了一批规模化、集约化蚕茧生产基地。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二次返利、循环补助、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有力地引导和提升了广大蚕农生产优质蚕茧的积极性,既促进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又为茧丝绸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优质原料。二是通过特色大县推动蚕桑产业集群化建设。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加强区域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蚕桑生产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东台、海安、如皋、射阳、睢宁、铜山6个各具特色的蚕桑大县,这些县的蚕桑生产又主要集中在10多个乡镇,形成了一批蚕桑特色镇、专业村。其中东台、海安等地以龙头企业带动为特色,是全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这些蚕桑特色大县蚕茧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4],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周边地区产业升级,在全省逐步形成多个蚕桑茧丝绸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了蚕桑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通过新型养蚕方式促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江苏省针对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带来的瓶颈制约,通过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苏北综合试验站和江苏省现代农业(特粮特经)产业技术体系蚕桑创新团队等技术平台,持续进行创新探索和试验示范,提出了“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理念。目前,江苏省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30%[1],培育了一批蚕业农场、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蚕桑适度规模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了“品种特色化+桑管轻简化+饲养省力化+生产绿色化”的高效省力化养蚕技术体系,打造了一批“看得见、可复制、易推广”的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示范标杆。

1.3 市场带动 增强产业持续发展动力

遵循市场规律,走市场化的道路,也是近年来江苏省蚕桑产业的特色之一。一是市场结构转化,带动产业稳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同步大幅提升,原本以出口为主的市场结构,近10年来发生了较大转变。虽然当前丝绸商品出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依然低迷,但是由于我国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逐步打开,形成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丝绸商品出口和内销的比例已由原来的8∶2转化为3∶7。丝绸企业对蚕茧需求的稳定增长,带动了蚕桑产业稳定发展。二是市场定位需求,带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苏省自古以来就是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再加上近年来江苏省坚持“精品蚕桑”的产业定位,进一步提升了江苏省茧丝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茧丝绸企业对优质原料的强烈需求,有效地带动了优质蚕茧基地的建设。由于省内优质原料供应不足,江苏海安鑫缘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华佳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等茧丝绸龙头企业还到广西、云南、安徽等省份投资建设优质原料茧基地近2.67万hm2[1],既帮助了当地农民发展经济,实现脱贫致富,也为企业自身提供了优质原料,带动了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市场业态创新,带动全产业链发展。近年来,随着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的崛起,特别是与之相关的网络直播带货等销售新业态的发展,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其中,不仅带动了丝绸产品的销售,也同样带动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销售。2020年,以蚕丝被为特色的吴江震泽丝绸小镇,当地上百家蚕桑茧丝绸企业多渠道、精准发力线上销售蚕桑丝绸产品,实现线上销售收入6.4亿元,增长幅度达20%[5]。这些市场新业态的出现,既带动消化了当地及周边区域生产的蚕茧,又较好地带动了蚕桑茧丝绸产业全产业链的发展。

2 科学分析 充分认识当前蚕桑产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 产业发展空间受到明显制约

在土地使用方面,随着国家关于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政策红线的出台[6],新拓桑园用地、养蚕设施用地等遇到政策瓶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蚕桑产业的发展空间。在劳动力使用方面,传统的蚕桑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又是短期内集中用工,随着农民收入多元化渠道的增加,越来越难以吸引年轻人加入,现有蚕桑生产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蚕桑产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在经济效益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其他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但蚕茧价格却一度跌至近10年最低价。2021年春蚕期蚕茧价格虽然呈恢复性上涨,但与其它农产品相比,效益明显下滑。同时,受不良环境和不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家蚕不结茧或中毒现象时有发生,既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地方政府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

2.2 品种、技术和设施装备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一是在品种创新方面,家蚕新品种研发投入较少,新品种创新培育力度不够,现有部分抗病品种性状不稳定,总体缺少兼顾丝质和产量、综合性状优良的家蚕新品种;农村实用桑树品种选择余地也比较小,缺少产量高、抗性强和适宜机械化操作、可多次采伐的桑树品种。二是在技术推广方面,由于种桑养蚕规模普遍偏小,机械化程度低,省力化养蚕技术、轻简化桑园管理技术应用率不高。三是在设施装备方面,桑园和养蚕基础设施落后,抵抗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由于品种、技术、装备和管理等综合原因,全省蚕种实际产出能力在下降,现有的产能只能满足全省70%的用种需求,需要加强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江苏省蚕种的市场竞争能力。

2.3 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不高

资源利用方面,桑果、桑茶、桑苗、桑饲料和桑园套种套养虽有一定规模,但面积占比较低,特别是套种套养等传统桑园复合经营模式,仅限于东台、海安等少数区域,其他蚕桑主产区推广应用规模较小。资源开发方面,桑黄、蛹虫草、蚕桑食品、雄蛾酒、桑果酒等中高端产品大多处于试制或者少量生产阶段,价格高、品牌少,市场进一步开拓难度大。蚕桑生产、丝绸加工、文化展示、旅游观光、生态休闲深度融合的主体还比较少,设施配套不够,宣传引导不足,客流量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提质增效 努力推动“十四五”期间江苏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3.1 加强优良蚕桑品种选育 切实发挥蚕桑“芯片”作用

蚕桑品种是蚕桑茧丝绸全产业链的基础,是蚕桑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一是要加强蚕桑品种的培育创新。深入剖析、总结和研究当前家蚕品种培育创新方面存在的短板,进一步明确品种研发方面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蚕种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通力协作,加强新品种研发,培育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特色性、功能性新蚕品种,做好现行家蚕推广品种的种性保持和优化工作,开展新蚕品种抗性鉴定,加强新蚕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为蚕种生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加强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适宜机械化操作的新桑品种和果桑、饲料桑、茶叶桑、生态桑等特色桑树品种的引进筛选和示范推广,为蚕桑多元化利用提供品种支撑。二是要提升蚕种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江苏省蚕种的产出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省内市场用种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大蚕种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扶持,重点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蚕种生产企业,努力提升江苏省蚕种的产出能力;强化蚕种质量意识,建立蚕种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和溯源制度,把质量监管贯穿蚕种产业链始终,进一步提升蚕种质量,提高江苏省蚕种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要加强《江苏省蚕种管理办法》宣贯落实。新修订的《江苏省蚕种管理办法》已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对促进新时期江苏省蚕种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江苏省蚕种管理办法》作为加快江苏省蚕种业发展、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宣传发动,确保宣贯工作落实落细落地,不断提升江苏省蚕种管理依法行政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3.2 加强绿色高效技术集成 促进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蚕桑产业是种养结合、兼具经济生态双重功能的绿色高效产业,要强化问题导向,突出省力化、绿色化技术引领,提升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一是要突出省力化技术集成。随着社会工商资本投入的增加和新型经营主体队伍的扩大,特别是像海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园这样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模式,对配套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要进一步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以“适宜品种+设施蚕房+轨道给桑+自动上蔟+机械采茧”为特征的蚕桑高效省力化种养技术体系,重点推广运用蚕室温湿度自动控制、标准化养蚕大棚、切桑机、轨道给桑、自动上蔟和自动采茧机等省力化、自动化、智能化养蚕设施装备,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广大蚕农加大设施装备投入,提高蚕桑生产设施化、标准化水平。二是要突出肥药减量替代。蚕桑生产涉及种植业、养殖业,产业链长、环节多,在桑园管理和家蚕饲养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和消毒剂,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为实现蚕桑产业绿色生态发展,要加快新型药剂的筛选,示范推广环境友好型绿色防控药剂,并加强桑园地膜覆盖、无人机喷肥喷药和桑虫太阳能诱捕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和装备的运用,以促进蚕桑肥药减量,保障蚕桑生态安全。三是要突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要进一步拓展蚕桑产业发展空间,围绕“一棵桑”,加快推广“桑-菜”“桑-禽”“桑-药”等套种套养模式,加快发展桑果、桑饲料、桑茶、桑苗等规模化桑产业;围绕“一粒茧”,加快发展蚕丝被、蛹虫草、蚕丝蛋白、蚕桑食品等资源利用特色产业;积极探索、示范推广桑枝条、蚕沙等蚕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绿色无害化处理技术,实现蚕桑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配合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整治,助推全省美丽乡村建设。

3.3 加强全产业链融合 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目前,蚕桑茧丝绸产业链从单个环节来看,发展都比较好,但是从全产业链来看,各环节之间的融合发展还不够深。一是要加强产业集群化建设。加快蚕桑产业布局规划,发挥茧丝绸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壮大一批蚕桑生产新型经营主体,认定推介一批蚕桑产业科技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和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强镇、强村,重点打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优质蚕茧生产基地。通过蚕桑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蚕桑产业集群化建设。二是要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十三五”以来,江苏省成功创建了吴江震泽、东台富安、射阳特庸等一批在国内拥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以上蚕桑(丝绸)特色小镇,东台富安、宿迁埠子等区域的蚕茧顺利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海安、东台等区域被中国丝绸协会评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1]。要充分发挥这些蚕桑(丝绸)特色小镇、农产品地理标志、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等产业典型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集中力量培育建设好一批先行先试的产业融合发展标杆典型,加强宣传引导和示范引领,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要推进蚕桑文化传承融合发展。以蚕茧生产为基础,深挖经济、生态、文化功能,向前发展桑树资源多元化利用产业,向后延伸茧丝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蚕茧加工、丝绸生产、蚕丝文化传承与展示、休闲观光蚕业与丝绸工业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典型,因地制宜地找准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在巩固现有蚕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吸引茧丝绸龙头企业、蚕桑家庭农场、蚕业专业合作社和蚕桑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入,找准符合自身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推进蚕桑茧丝绸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3.4 加强政策服务保障 确保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蚕桑产业属于高效设施农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要强化政策扶持。建议各级政府在制订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把蚕桑产业列入现代农业产业扶持政策范畴,正确处理好发展蚕桑生产与“米袋子、菜篮子”的关系,在严格落实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基础上,加强与土地、环保、财政等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在养蚕设施场棚等问题上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协助落实规模化养蚕生产设施用地,做好用地备案工作。二是要强化安全生产。蚕桑产业生产环节多,产业链长,蚕桑安全生产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仅事关农民增收,而且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要高度重视蚕桑安全生产,切实加强桑园病虫防治和养蚕环境消毒药剂的监督管理和使用指导,做好“防毒保安”工作;加强蚕种冷藏、浸酸处理、蚕桑机械安全使用等技术培训,杜绝发生人身和财产安全事故。三是要强化标准引领。建立健全蚕桑生产标准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做好标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分阶段组织制订产业标准;围绕蚕桑全产业链,制订结构合理,标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现代精品蚕桑发展标准体系,提升江苏现代蚕桑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蚕种蚕桑丝绸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