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泽 赵昆松
(湖北省果茶办公室,湖北武汉 430070)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木港镇地处北纬30°,属于典型的山区丘陵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田、山场资源丰富,土壤偏酸性,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乡镇[1]。2016年以来,木港镇紧扣“生态乡村、旅游新镇、美丽家园”的发展定位,将发展蚕桑产业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重头戏、农民发家致富的新引擎,举全镇之力,真抓实干,按照“一镇一业”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一村一法,一户一策”,基本形成了“小桑蚕、大扶贫”的格局[2-3],蚕桑产业扶贫成效十分显著。截至2020年4月,木港镇累计实现2 596户9 38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1%,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2 100元。为进一步推进蚕桑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实现产业增效、蚕农增收的发展目标,本文介绍了木港镇发展蚕桑产业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并在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供同仁参考。
木港镇地理气候等条件优越,非常适宜种桑养蚕。2016年,远嫁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的原木港镇石溪村人陈淑芬,回到家乡发展种桑养蚕。经过试种试养,陈淑芬发现,阳新县的气候和淳安县接近,桑树生长旺盛,蚕茧质量很好,每667 m2纯收益可达2 000元以上,种桑养蚕效益显著。而此时,木港镇政府也正积极探索扶贫产业,决定借助国家精准扶贫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把种桑养蚕作为全镇扶贫的主导产业;因此经多次沟通协商,陈淑芬同意与木港镇政府合作发展种桑养蚕,2017年陈淑芬投资1 360多万元成立了阳新茧丝绸有限公司,先后改造或新建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专用楼3栋,大型烘茧机房1座,并从浙江省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为发展蚕桑产业提供生产指导、物资供应、蚕茧收烘等服务。此外,木港镇政府还印发了《木港镇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推进桑蚕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推动蚕桑产业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木港镇政府整合镇级扶贫资金1 200万元,用于资助蚕农购买桑苗和蚕具,新建桑园、蚕房等配套设施,平均每个贫困户4 160元,种桑养蚕促脱贫在木港镇全面启动。
木港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的扶贫发展理念,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探索建立了“公司(政府)+合作社(党支部)+蚕农(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镇蚕桑养殖产业脱贫指挥部,负责全镇蚕桑产业发展的指导督办工作。由镇党委书记挂帅任蚕桑养殖产业脱贫指挥部指挥长,每一名镇党政班子成员明确任务分工,分片包保蚕桑产业发展,并抽调精干力量组建蚕桑产业发展办公室,常驻阳新茧丝绸有限公司办公,负责政企对接协调,确保扶贫政策落实、蚕桑产业稳步发展。由村支部牵头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村内能人负责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吸收贫困户参与其中,且贫困户按照一定比例参股分红。由阳新茧丝绸有限公司负责蚕桑生产指导、蚕桑生产物资供应、蚕茧收购等服务。目前,全镇蚕农普遍实现全年养蚕5个批次,每张蚕种平均产鲜茧50 kg左右,蚕茧销售收入2 500元,其中90%蚕茧所缫生丝达到5 A级以上标准。2019年5月8日,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的蒋超良赴阳新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对木港镇抓党建促脱贫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4]。
木港镇以适度规模土地流转为基础,因村因户而异,积极培育以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为重点的新型经营主体,引导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姻,既确保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又助推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具体做法就是对参与种桑养蚕的贫困户实行“五包”,即包桑苗、蚕种、器具、技术和销售;贫困户以“三出”的方式参与,即出人、出地、出蚕房;企业与蚕农签订蚕茧收购合同,实行“价高随行就市、价低补偿保护”的政策,最低保护价40元/kg,确保贫困户无后顾之忧。同时,木港镇还组织市县镇村四级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落实“四个一周”工作,即帮助贫困户栽种桑苗一周、技术培训一周、桑树培育一周、种桑养蚕一周。在木港镇蚕桑养殖产业脱贫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政府驱动、公司推动、支部联动、大户带动、工作队促动的方式,2019年全镇产鲜茧54.0 t,蚕农增收270万元,带动贫困户1 281户,户均增收2 108元。
为实现“优质、高效、高产”的目标,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木港镇统筹资金统一购买优质桑苗(强桑1号和农桑14号),在全镇26个村打造“百亩”以上连片种植桑园30个,并在桑园周边配套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大棚或板房式蚕房等,推进规范化饲养,目前已呈现出“村村栽桑树、户户建蚕房、人人学蚕技”的良好局面。截至2019年底,木港镇发展桑园面积667 hm2,其中贫困户发展200 hm2,新型经营主体发展300 hm2,村集体牵头发展167 hm2;2020年春季又新发展桑园333 hm2,目前累计桑园面积达1 000 hm2。同时,每个行政村至少成立了1家蚕桑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了蚕桑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针对小蚕阶段易发病、喂养难度大的问题,阳新茧丝绸有限公司引进推广淳安县的“十天养蚕法”,即小蚕(1~3龄)和大蚕(4~5龄)分开进行饲养,由公司集中统一进行小蚕共育,饲养至4龄再出售给蚕农,蚕农在自己家中饲养大蚕仅需10 d左右就可以上蔟结茧[5-6]。在桑叶充足的条件下,以此方式在木港镇可实现全年养蚕5个批次,比传统的全龄饲养多2个批次,蚕农每年可增加收入3 000元。“十天养蚕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小蚕饲养缺技术、缺设施及劳动力不足等实际问题,让贫困户省心省力养蚕,同时还能保证蚕茧的产量和品质。为提高种桑养蚕水平,镇党委还统一印发了《桑蚕种养指导手册》,镇村干部、养殖大户、贫困户人手1本,并邀请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专家对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帮扶责任人进行全覆盖培训,同时组织贫困户到蚕桑养殖基地现场学习、面对面接受蚕桑养殖基地技术人员的指导,大大提高了贫困户的种桑养蚕水平。
木港镇蚕桑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19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阳新县退出贫困县行列,实现脱贫摘帽。蚕桑产业作为木港镇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带动贫困户脱贫成效较为显著。但脱贫摘帽后,政策资金支持是否持续,贫困户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蚕桑产业如何提档升级,乡村如何振兴,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种桑养蚕具有技术性强,手工作业多,劳动强度大的特点,木港镇蚕桑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科技服务水平不高。同时,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以老弱病残幼妇为主,受教育程度和养蚕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能够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不利于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随着桑园和养蚕规模的不断扩大,蚕茧的销售将成为主要问题,目前木港镇只有阳新茧丝绸有限公司1家企业,且规模不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仅仅只是收购、销售原料茧,产业链短,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难以提升,不利于蚕桑产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木港镇基本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风险能力差。蚕桑产业极易受自然灾害和茧丝绸市场波动的双重影响,如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春茧价格大幅下跌,据我们调查,2019年春茧均价为50元/kg,而2020年春茧均价降为42元/kg,同比下降16%,严重影响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蚕桑产业的脆弱性亟需得到有效解决。
传统的种桑养蚕属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鉴于目前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状况,要大力推广轻简高效的新优技术和引进实用的机械设备,如人工饲料育、工厂化养蚕等,降低养蚕劳动强度及成本,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蚕桑产业发展之路迈进。
湖北省是科教大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丰富,要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院校探索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探索建立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加强对各级技术人员自身专业水平、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打造一批专业化的技术队伍,推动提质增效,解除蚕桑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后顾之忧。
在稳步扩大种桑养蚕规模、提升蚕茧品质的同时,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自建或引进一定规模的缫丝企业,发展蚕茧深加工,提升蚕茧附加值。同时,要适度发展多元化经营,如制作桑叶茶、发展桑椹休闲采摘、栽培桑枝食用菌,以及利用蚕茧加工蚕丝被、蚕沙加工保健枕等等。推动蚕桑产业由原料生产阶段逐步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迈进,带动蚕农持续增收,增强蚕桑产业的发展后劲。
种桑养蚕属高风险产业,蚕茧价格受生丝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地方政府要严格监督管理蚕茧收购的市场秩序,确保蚕农的长远利益不受损害,保持住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要探索养蚕政策性保险,切实增强蚕农抵御风险的能力,解除蚕农的后顾之忧,促进木港镇蚕桑产业稳定、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