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探究

2021-03-27 07:58杨清吴风岭杨风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7期
关键词:空巢老年人家庭

杨清,吴风岭,杨风菊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护理系,山东 泰安 271000)

0 引言

经济的发展导致家庭结构发生演变,空巢家庭大批涌现,并有急速增加的趋势。预计到2030 年空巢家庭的比例将达到40%,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作为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空巢老人由于情感慰藉、健康医护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的缺乏,极易出现“空巢综合征”[1],不仅严重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家庭带来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整合政府、社区、家庭三方的力量,构建满足空巢老人需求的社会支持体系,对推动和促进健康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理论内涵

1.1 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按照由低到高、由物质到精神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该理论揭示了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的需要与行为规律。本研究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分析空巢老人不同层次的现实性需求和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1.2 社会支持理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社会支持就是人们所得到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各种帮助的总和,每个社会成员即是社会支持的享受者,也是社会支持的提供者[3]。社会支持是一个宽泛、统一的整体,包含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社会支持的内容包括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形式包括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

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的是如何实现主体间的互动协调,根据主体性质的不同,划分为正式支持体系和非正式支持体系[4]。本文探讨的社会支持体系,是以满足空巢老人不同层次需求为核心,以政府为主体,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根据社区居委会提供的资料,选取本市6 个社区共500 名空巢老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为:(1)意识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无失能、失智,无残疾的老人;(2)年龄在60(含60 岁)岁以上;(3)与子女分开居住至少6 个月以上;(4)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470 份,有效问卷437 份,有效率为92.9%。

2.2 调查工具及调查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一般情况表》及《预防跌倒问卷》[5]。《一般情况表》主要收集调查对象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子女数量、社交活动频率等信息;《预防跌倒问卷》包含着重、环境、行动三个方面的问题,了解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安全意识。对《一般情况表》进行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

3 空巢老人现状

3.1 概念

空巢是社会学家研究家庭周期模式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指没有子女或是虽有子女,但是子女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6]。空巢家庭的大量涌现,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家庭模式演变的必然结果。空巢老人在心理上面临家庭周期的转型,生理上面临身体机能的逐渐减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与支持。

3.2 需求分析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需要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通常以愿望、动机、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围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根据空巢老人的特点,不同需要层次对应的需求依次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住、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求(如图1 所示)。

表1 一般情况表(n=437)

图1 空巢老人不同层次的对应需求

3.3 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的内容应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7]。本研究中超过85%的空巢老人只有一个子女,并且16%空巢老人月收入≥3000。他们在经济收入和亲情支持方面的需求单靠家庭的力量无法满足。因此,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发挥主体功能,协调互补社区和家庭,力求把各方资源进行融合,为他们提供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4 空巢老人在不同需要层次上的需求

4.1 生存层次的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人类的需要都是围绕生存展开的。生存需要一般包括食物、睡眠、休息等,是其他层次需要满足的前提。对于空巢老人而言养老金的稳定发放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包括养老保险金、低保金、五保金等公共财政。退休后的老人进入到社会财富消耗者行列,物价的上浮和医疗费用的上涨都会增加他们的经济压力。为了满足生存需求,有大把空闲时间的空巢老人关注超市的促销、打折活动,甚至会为了一斤鸡蛋去听两个小时的产品介绍会。

4.2 安全层次的需要

当生存需要满足后,个体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安全层次的需要对空巢老人而言是指居住环境的安全和避免受伤。本研究通过对《预防跌倒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见表2),空巢老人的居家安全令人担忧,尤其是“夜间感应灯设置”和“服用药物对行动的影响”正确率仅有18.07%和27.45%,存在较大误区。对环境类和行动类的问题存在较大误区,会为空巢老人的居家环境埋下安全隐患,可能出现意外受伤。医疗保障体系只是满足“老有所住”的外部保障,让他们在发生疾病时能够老有所医,而社区的维护、家庭的参与则是支撑“老有所住”的内部结构,二者“互通有无”才能发挥资源的最优化组合,营造安全的环境,满足空巢老人安全层次的需要。

表2 预防跌倒问卷

4.3 社交层次的需要

社交层次涵盖了归属感、友情、组织团体认同等方面,是物质性需要向精神性需要转化的节点。社交,是带有社会属性或在人类社会中进行交流、交往的行为。维持适度的社交,可以在精神上防止思维退化[8]。空巢老人社交的主要场所是社区,如果居住的社区有温馨和谐的群体氛围,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积极向上的引导力。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在同一片社区内,使他们摆脱了距离的阻隔,本研究中约有50%的空巢老人社交的频率为每周1-3 次,借助交流,他们建立稳固的友情,产生社区归属感。空巢老人对亲情有更强烈的渴求,社区内建立起来的友情,对他们而言能产生类似亲情的羁绊,就好似精神支柱一般,难以割舍。

4.4 尊重层次的需要

尊重层次包括自尊和被尊重两个方面,即:对自身成就的认可和他人对自己价值的尊重和认可,希望别人按照他们实际的形象认同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有尊重需求的空巢老人往往都是“老而不休”,追求“老有所学”,迫切需要有平台继续学习,有机会发挥能力,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认同,证明自己依然“老而益壮”。本研究中就有5 位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的空巢老人,退休后选择学习钢琴,除了锻炼自己协调能力,也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和认可。

4.5 自我实现层次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力求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指的是个人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有所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精神慰藉的缺失。本研究中有7 名赋闲在家的大学教授,他们退休后依然准时到达学校,无偿的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指导科研实践,不在乎金钱和回报,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所学发挥到极致,并热衷于在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享受所谓的“高峰体验”。这个层次有需求的空巢老人往往无视年龄的鸿沟,不在乎“老人就该服老”的刻板效应,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5 构建不同需要层次的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一个系统工程,要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就要从政府、社区、家庭各环节入手,切实提高社会支持体系的可及性及实用性。下面就以不同层次为出发点,以空巢老人需求为中心,探讨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

5.1 社会支持体系在生存层次的建设

养老金发放的稳定性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也是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关键点。政府可以定期组织空巢老人对相关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和法律进行学习,帮助他们了解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依托社区,建立空巢家庭档案。真实、完整的空巢老人档案是社会支持体系能够发挥作用的保障。因此,社区要发挥先行者的功能,在充分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了解详细信息,为贫困的空巢家庭的精准帮扶和金融支持奠定基础,挖掘社会团体的潜力,组建志愿者团队,切实增强空巢老人的获得感,改善、提高其经济保障水平。

5.2 社会支持体系在安全层次的建设

空巢老人由于亲情纽带作用的减弱,更害怕意外受伤带来的生活改变。生理性的衰老和缺乏子女的陪伴,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的闭塞。表2 中“浴室怎样布置防滑垫”一项,正确率还不到50%,这就意味着调查对象中过半的空巢老人都对浴室防滑存在误区。而万一发生诸如浴室滑到或跌倒的意外,会因为家中无人或是老伴行动迟缓、视力减退等原因导致送医延迟或是发生二次受伤,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会给社会、家庭增加负担。因此,保障安全层次的需求,政府层面可以考虑联系装修公司,牵线家居企业,与社区进行有效对接,对空巢家庭进行评估,结合家庭的经济收入水平,进行适当的家具改装和合理布置。例如浴室中,可以加装扶手、报警器等,走道中可以加装感应灯,以提高夜间入厕的光线,最大程度解除安全隐患;同时,社区环境中增设无障碍通道,方便他们畅通出行。家庭方面,子女也要常回去看看,帮老人们清洗、更换下家居用品,让他们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5.3 社会支持体系在社交层次的建设

社区宜居环境和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存在正相关关系[9]。居住的社区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范围,邻居则是他们社交的主要群体,有时也是生活交往和求助的主要对象。对空巢老人而言,与邻居的交往是他们排解孤单情绪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融入和避免社会退出的重要基础。社区是发挥社会服务职责的重要领域,可以整个各项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搭建活动室,定时组织社区老人聚聚会,聊聊天,充分发挥好近邻的社会支持功能,加强邻里互助,形成社区意识、营造社区归属感。政府层面可以帮助社区打破区域限制,打通沟通渠道,利用重阳节等节日号召和组织本市或区的同乡会、茶话会,促进跨区域的交流。空巢老人自身也要提高主观能动性,主动社交,丰富日常生活,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每天都出去走走逛逛,避免与社会脱节。

5.4 社会支持体系在尊重层次的建设

衰老,是无法逃避的生命历程,尊重现阶段的老人,就是尊重未来的自己。

从老年人角度看,借助外部尊老爱老环境的塑造,是被动性给予老年人尊重的方式;通过学习维护自身的独立性,是主动性视角下获得自我尊重的途径。政府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只是被动性的尊重。老年人虽然退出了工作岗位,但不等于退出社会,他们不应因为年龄而受到不同的待遇。老人们仍然期望维持原有的角色功能,继续参与社会。为此,政府可以联合社区,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如提供多样化学习平台,召集志愿者和会工作者,教会他们网上购物、电子支付、滴滴出行等现代生活的信息化工具,让他们能独立满足自身需求,并从中获得成就感,维护、提高自身的独立性。此外,家庭也要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对中国老人的研究发现,老年人接受子女的社会支持会对其自尊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10],他们接受的社会支持越多,就越有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作用的弱化,需要政府、社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促使他们自己通过主动学习延续自我潜能的发挥,维持社会融合,感知自己的存在感。

5.5 社会支持体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建设

作为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是老年人追求自我充实、价值实现的体现,属于自我精神的提升和满足。2017 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通过培育积极老龄观、加强老年人力资开发、发展老年志愿服务引导基层老年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扩大老年社会参与”[11]。从上述法律政策可以看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鼓励老年人自我实现是推进积极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

对于自我实现有需求的空巢老人,政府可以提供机会推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再社会化”。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老年人才中心,让他们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部分。社区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协调的功能,把他们纳入到老年社会工作、老年志愿者服务中。让他们通过参与社会工作,获取社会资源,展示他们具有的技能和经验,发挥个人潜能。不仅满足“求知求乐”的需要,更能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6 总结

健康的活着,优雅的老去,是每个人对生命最美好的愿景。在家庭结构转变、社会转型的趋势下,面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明确国家、社区与家庭的主体责任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合作关系。政府要统筹、挖掘、重组各方力量,从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社区为支点,以家庭为支撑,积极壮大社会团体、志愿者的队伍,构建实用、成熟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他们的权益,营造安全、方便的环境,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同时,发展、延伸现有的平台和资源,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余热,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

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是研究对象的选择,虽然力图从不同层次来分析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但是囿于人群类型,无法涵盖所有的老年人群体,如失能老人、残疾老人等。其次,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研究,忽略了空巢老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这也是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尽管存在上述不足,但是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了空巢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以需求为核心,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支持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年人曾经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未来也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老去,善待现阶段的老人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在以后空巢老人主体化的趋势下,建立满足空巢老人需求的社会支持体系,是推进和实现健康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空巢老年人家庭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家庭“煮”夫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