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春 莫江涛
摘要:管理作为行为的保障,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为而治”是管理的理想状态,也是管理的终极形态。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管理的作用愈发凸显。随着网络化的普及、社会信息的公开,好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争夺人才、抢占市场的一个重要筹码,因而很多管理者在实行管理行为是往往踏入一个个误区,导致整个团体在竞争中落于下风。其实在网络时代缺的从来不是“道理”,缺的是如何去理解,運用,这本身也就是管理。
关键词:管理;剖析;误区
引言
管理二字,“管”为管控能力,“理”为统筹、规划能力,二者之中以管为基,缺乏管控一切皆为空谈;以理为行,缺理则无法持久,且影响长绵为祸至深。领导者往往都有强大的管控能力,靠其在短时间能集聚强大的力量,抢在他人之前获得成功。然而很多领导者在踏上高位后因多种原因没有“理”好,导致昙花一现一落千丈,甚至居位越高摔得越狠,最终得不得真正的成功。
一、管理的剖析
想要真正的做好管理,那就必须先了解管理,了解的方法就是对管理进行深度剖析。
管理源于控制,如何做好管理一直是人们追寻的目标。管理不分黑白,不讲对错,世上成事无论好坏都有管理在内。管理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简单的是无非是按既定路线走然后达到目的,难得是面对未来如何控制路线不偏差,如何控制走得不偏差,碰到问题如何处理,如何纠偏、如何取舍,即便是精英都会失误,更别说大多数的普通人。
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使参与者通过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现实中实现管理目的的方法貌似五花八门,然而纠其“宗”也不过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一种能让身处此中的参与者能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的环境,这个也就是所谓的“文化”。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是“无为而治”,这也是管理的终极目标。
管理的三要素分为对人、对事、对结果,但归根结底是在管人,因为事是人做出来的,结果是事产生的。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相对于科学性,管理的艺术性更能左右管理的效果。一般按照管理对象的规范难易度来说分为三种:一种是“人才”,这类人能自律,懂大局不需要特别管控;第二类是“常人”,这类人没有主要就是随大流,管控主要靠制度;第三类人叫“痞子”,这类人极尽的利用规则、制度的漏洞为自己获取特权已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类人的管控需要靠监督。
人存在多面性,不论面对任何人任何事表现都是“人才”的精英不多,可遇不可求;现实的精英在特定环境下也会展现自己的“痞气”,而绝大多数人则是特定条件下是“人才”,偶尔成为“痞子”,大多数情况下是“常人”。
管理也存在多面性:监管强在降低程序风险的同时势必增加审核时间,势必降低办事的效率,加大了时间风险,反之亦然。
行为也有多面性,“人才”行为不需要特别管控的同时也弱化管控者的权威,自行调整也就容易掩盖缺陷,对机制改进不利;“常人”的行为随大流,同时也反馈了规则、制度的执行环境情况与执行情况;“痞子”行为钻空子走特权也可以促进规则、制度的完善。
因而如何根据特定情况下被管理者所处的层次选择管理侧重、调和管理手法即是管理的艺术所在。
二、管理的误区
即便是积极的管理,也会存在误区,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象、方法选择错误
很多管理者选择精英管理,要求自己管辖全部达到精英能力。这种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之下是错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个世界上精英是少数,只有少才能称之为精英,要支配一群“人才”,首先自身、团队、环境、制度都要达到精英,这种条件除了世界上的少部分精英团体都无法提供。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根据自身条件、环境、资源逐步规范,最终,将在管理范围内的人员在管理范围内接近“人才”。
很多管理者可能会认为,自己一直是这样要求的、也是目标,也一直是这样传达的,但他们忘记了,他们给下属传达的“要求达到精英管理”,而他们的下属大部分还不是“人才”。这种环境、这样传达往往会造成大部分下属的以下两种行为:不积极的下属在等其进一步指示;积极的下属则目标指令导致急功近利。可能时候管理者也发现偏差,但苦于自身条件及环境,没办法迅速更换下属,导致错误被延续,不管怎样,最终的结果都是目标、制度应无法实行而流于形式。
原则上来说,以自身标准要求其他人在管理上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以大众标准要求,积极鼓励先进、改变环境,激发能动性,这才是有效的管理。
二、没做好表率
学坏容易学好难,更难在坚持,对普通人来说最好的做法是上行下效,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思考,而来可以减轻因突发情况所承担的责任。
因而表率就变得尤为重要,做好表率,“常人”不一定跟着学,都有着惰性;没做好表率,“常人”立刻学样,也是因为惰性。能克服惰性的都是“人才”,管理着一堆精英的人也没兴趣看这个文章。
很多管理者自己也清楚制度存在漏洞,也口口声声要改进,转过头让下级出方案,这本身就是怠政。自己出方案管自己?可行则管理弱化,不可行则积极性弱化。
协调、管理下级是管理者分内事,也是管理者真正的作用体现,否则只能起到传声筒的作用,现实中,发展困难的企业也都有着数量庞大的传声筒。
包括制度都一样,一堆制度中如果有几项无法实施,最终会影响其它制度流于形式,不能与时俱进就只会随波逐流往下游。
所以,首先要由上开始严格遵守制度、对照目标、方向、口号,做好表率;其次对需要调整的制度积极调整,协调。这一切必然是辛苦的、但如果管理者自身都不能带头不畏艰险,那下级也只往偷奸耍滑发展。
三、掩盖特权
世上有阶级就会有特权,特权之外又要求公平,如何处理?大多数人选择了掩盖,岂不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世人要求的公平也只是同级别同层次的公平,普通人也不会要求自己与国家元首同等待遇,但会要求同层次一视同仁。
一样是因为惰性,同层次的如果能花很少的投入同样得到产出,大部分人都回去学,同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特权,那大部分人都会去寻求特权,最终特权泛滥、制度消亡。相反,如果正视特权的存在,特权存在的条件、要求都展示在大众面前,一则不会损伤原有制度的公信力;二则可以刺激人们的上进心,毕竟看得到的目标更容易激发人们的获取欲望。
因而,正确的做法是:需要有固定特权的,就要设立特权层;特殊情况需要特权的,就要设立制度来约定特殊情况使用。
结束语: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集思广益,如何标杆引领,如何分配权责,这些都要考虑到位,一个好的管理是把所有相关方放入自己的计划,通过计划实施推动各方配合跟进。要做好管理,必须正视以下几点:
管理是个很系统的学科,从头到尾,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定要与自身的、社会的环境、能力相结合,与时俱进,
管理无处不在,为与不为都是对行为的管理,何时、何地、何人为或不为才是管理的精华。
管理很微妙,易学难精,管得好是因为恰到好处,管不好则是过犹不及。
管理很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只看一亩三分地做不好管理。
管理很个性,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均应考虑不同的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存在的。
管理如养生(养生也是一种管理),慢热而绵长,管得好不好,短时间看不出,长时间后也难纠正。
综上所述,管理为:目标——方案——管控,目标即为做什么,方案即为应该怎么做,管控则是如何让相关人员按应该来实施。管理的缺失,大多都在于管控的缺失。管理的成就也就依赖管控得当。
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个系统,是一种行为准则。管理的道理从古到今始终未变,大到于国,小至于己均可适用,只要用心去了解你会发现,世界很简单,路就在脚下,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