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 伴我成长

2021-03-27 23:38李小伟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教师杂志

李小伟

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到今天已经走过了40个春秋,它就像一艘引领整个航线的船只,指引着全国学校体育界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上下求索、行稳致远。有道是“四十不惑”,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相信步入“壮年”的《中国学校体育》,生逢盛世当不负韶华,一定会在今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辉煌。

我是从1978年走上体育之路的一名竞技体育人,从事过8年的专业体育运动,可以说要比《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早一步开始“体育生涯”。尽管从不同的领域出发,但在经过30年的“摸爬滚打”后,我和杂志的同仁已亲如战友、近如同事,和杂志的交集也越来越多——我们一起采访,一起走基层,一起探讨策划选题,有幸为杂志撰稿,成为杂志的编委,最重要的,通过杂志这座学校体育界专家、学者以及教研员、体育教师和我之间的桥梁,让我们成为了朋友。

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不断结合、融合,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不断结合、融合,让我这个30年来一直坚持在学校体育战线上的老兵颇为受益,收获良多。30年后,我这个当年的竞技体育人逐渐成为了学校体育大军中坚定的一份子,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我心,体育是培养身心和社会适应全面发展人的健康体育观成为我事业、生活的座右铭。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竞技体育等同于学校体育,几乎所有的竞技体育人才都来自校园,高校成为名义上的“国家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我国竞技体育逐渐转型进入到“专业”阶段,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渐行渐远”,加之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的“三好”(身体好、學习好、工作好)方针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学校体育工作也沦落为“小三门”。

我的运动生涯就始于这一时期,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受竞技体育锦标主义的影响,人们对学校体育工作并不看重,即使在我成为中国教育报记者之后,也主要从事竞技体育方面的报道,譬如奥运会、世界杯,以及全运会、大运会等,相反对于学校体育最主要的阵地——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报道甚少,对学生体质方面的内容更是较少涉及。

1992年,我正式调入中国教育报,当年发生的两件学校体育大事,让我和学校体育界尤其是《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同仁们有了深入的交流和了解。

1992年,全国第4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在这次运动会上,我有幸接触到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领导,得到了他们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并在他们的指导下提升了我对学校体育、体教结合等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也正是在这次运动会上,我看到了学校体育蕴藏的无穷魅力,看到了学校体育对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起到的重大作用,看到了体教结合的广阔前景,当然,也看到了运动员资格这一困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的危害,也让我下定决心在以后的大学生和中学生运动会上对这一问题紧抓不放,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竞赛氛围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还是在这次运动会上,我和《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同志朝夕相处、共同作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更学到了采访的技巧、看问题的视角和敬业的精神。

1992年还有一件令我难忘的事,那就是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和“十佳”体育教师评选,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大规模的体育教师评选和表彰活动。评选中,作为评委的我为体育教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所鼓舞,为体育教师们的事业心、责任心所感动,为体育教师们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顽强毅力所折服。因此,发自内心地愿意和体育教师们接触、交往,并和“十佳”教师中的韩茂富、黄仲蕃、赵祝胜等人成为了朋友,也成为了杂志与他们沟通的桥梁。近些年,随着杂志人员的不断变化,年轻编辑与老体育教师接触较少,我则充分发挥桥梁的作用,根据杂志社制订的专题向一些老体育教师约稿,必要时进行采访,将他们和杂志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不断前行。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成为这一时期改革的重要方向。学校体育成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最基础的底色和亮色,这让学校体育人欢欣鼓舞。学校教育为什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怎样创建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体系?这些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为此我结合学习心得,进行了认真的解读。从那时起,为杂志解读中央出台的有关政策成为我的重要工作。

说实话,虽然我供职在中国教育报,但对于党和国家有关学校体育方面的政策、文件解读着实不如杂志紧跟形势,且篇幅较小。因此每次完成杂志交给的任务都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不仅要通读原文,更要反复研读,并与之前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对照、梳理,这为我全面解读文件精要,提升理论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到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每一次解读都是再学习的过程,我的政策水平也随之提高不少。

2011年,在杂志创刊30周年的时候,我和《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同仁一起策划了一个口述学校体育的专栏《中国学校体育30年所经历的那些事儿》。这一年共采访了十几位学校体育界的老专家学者,每次采访仿佛都让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学校体育历史课,也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党和国家始终关心和关怀青少年体质和青少年体育;学校体育的要义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课程变化和整个教育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学校体育的历史充满艰辛和坎坷,但终将迎来光明的未来。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年被采访的专家几乎都是退休多年的老同志,但在经历了十余年风雨后,这些老同志中绝大多数如今依然健在,其中的高龄者已九十多岁,他们一生都在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些究其一生都在为中国学校体育奉献的老一辈们,是在用生命告诉所有人学校体育的价值和目标:“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教师杂志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青春正激昂 逐梦竞技场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电竞种植记
杂志收纳碗
花与竞技少女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