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长久(下)

2021-03-26 03:42张庆国
滇池 2021年4期
关键词:盈江县观鸟翠鸟

张庆国  昆明人,作家。发表小说500多万字,出版著作20部,小说作品《如风》入选2011年中国中篇小说排行榜(10佳),小说《如鬼》被《2011年中国小说年鉴》高度评价和重点推介,小说《马厩之夜》被中国著名理论杂志《南方文坛》专题讨论,中国陕西《小说评论》杂志开设“张庆国辑”,全面介绍张庆国的创作成就与文学思考。

密大这个名字不像人名,外人听不懂。盈江县深山的傈僳族和景颇族人用汉姓取名,相当随意,姓密或姓蔡的人家,生第一个孩子,取名密大或蔡大,第二个孩子出世,取名密二或蔡二,以此类推,相当轻松,不像城里人挖空心思找好词,实在辛苦。

但密大这个名字有某种暗示性,让人感觉他是魁梧的大个子,其实密大长得很瘦小。他是盈江县高山石梯村的傈僳族,非常机灵,说话表情丰富,挤眉弄眼,脑袋不停地晃动。密大5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太老实,挣不来钱,密大评价说,母亲脑子不够用,家里生活很惨。可我看他一副眼睛猛眨的机灵样,无法想象他的母亲会是笨女人。

久远人类生活的描述,有从神话传说到真人历史的过程,景颇族的神话传说,记录过先祖被犀鸟引路,找到幸福之地的传说。密大的生命经历,正好验证了一遍久远的犀鸟神话。

密大家有9兄妹,父母养不起,送过一些孩子给别人。这是人类生殖与养育的冲突,古已有之。当地的文化是,自己养不了,就送孩子给别人,但送走的孩子,不会跟生父母断绝信息。现在,密大跟在别人家长大的亲兄弟保持联系,彼此走访,关系融洽。

密大今年33岁,为了挣钱养家,更为了首先养活自己,他13岁辍学,下山打工,开始了行走江湖的生涯。他走得很遠,去到了100公里外的盈江县城打工,先学做木活,在师傅的指导下学着锯木头。当时年纪小,工价很低,每月300元,干几个月,精明的密大就不干了,换工作改学烧石灰。

我听密大回忆烧石灰的经历,不禁皱起了眉头,想象着一个13岁的饥瘦少年吃苦受累的样子,我有些心酸,可他哈哈笑着追忆往事,不以为然。但是,石灰白粉及石灰发热后热气蒸腾的场面,仍让我心生恐惧,没想到他13岁就去干这种活。

烧石灰每月600元,密大咬牙坚持一年,吃不消赶紧撤退,返回去再干锯木头的活。这年他长大两岁,力气增加,人也灵活,可以干计件,收入多了起来。但锯木头是重体力活,也不好干,先锯西楠桦还算好,后来锯柚木,非常费力。

柚木是世界公认的珍贵木材,成材期50年以上,密度和硬度都很高,是宫殿、高级别墅、豪华游轮的装饰材料首选。

世界范围内,泰国和缅甸的柚木最佳,泰国现在已经禁伐柚木了,只有缅甸允许出口柚木。柚木富含铁质和油质,不易磨损,锯时会出油,经常打滑。小小年纪的密大,脱光上身,身子单薄,细腿蹬紧了粗壮的木料,细胳膊绷紧,浑身冒汗地拉动宽大锯片,整个上午,锯片吃进木头的深度,不过几公分。

效率极低,老板就想办法刺激,让密大和其他锯工全承包。包锯出地板片,再包租窑烤干。密大卖命干活,挣钱多了一些,却因为工序复杂,技术性强,遭遇了事故。一批锯出的柚木地板条没烤干,板子中间生霉了,挣的钱又赔光。

后来,密大换一个方向出发,在江湖里继续前进,越走越远,过境去到了缅甸,学着种香蕉。那是福建人在缅甸包租的香蕉地,他跟福建老板承包,负责香蕉种植中的所有劳动和管理工序,商量的合作方式是,种出的香蕉赚了钱,密大跟老板三七分账。收入可能更多,风险也可能很大。如果香蕉生病,或收成不好,就要亏大钱。

密大在缅甸的香蕉地里提心吊胆地干几年,终于吃不消,准备回家了,早有消息像鸟一样拍打翅膀,翻山越岭地零星传来,说家里的村子发生大变化,很多人赚了大钱,密大最初不信,后来消息越传越多,越传越像真的,密大心动,跟福建老板结账,拍拍屁股回家了。

于是,从村里消失太久的密大,早就成为江湖秘密传说的密大,形只影单地回到了故乡石梯村,他看到村里的朋友议论纷纷,为正在出现的观鸟旅游兴奋,很惊讶,也觉得好笑。

鸟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鸟就是鸟,跟钱有什么关系?

村里的朋友告诉他,山上的森林里找到一个犀鸟窝,就是找到了一家银行。

不可能!密大断然否定了朋友的说法。

朋友着急了,再说,你出去几年苦憨了,脑袋不会动。

密大回骂道,你才憨,你不出去看看,守在村里永远是个憨包!你说说鸟怎么会变成钱?鸟拉的屎会变成钱掉下来吗?

朋友说,就是,说得太好了,鸟屎就是钱,会从天上掉下来。

整整两天,密大才听懂了朋友的话,也才明白故乡石梯村惊天动地的大变化,一种叫做观鸟旅游的玩法正在村里兴起,已经有上万中国人来村里看过鸟,那些人住在村里吃喝,出手大方,让村民赚够了钱。

他双臂高举在空中舞几下,哈哈大笑说,好吧我们去找银行。

密大是快乐的男人,吃苦耐劳,爱动脑筋,几天后马上行动,约了几个村里的好朋友,上山去找银行。他儿时见过犀鸟,知道犀鸟育儿出巢一两个月,就全家飞回缅甸那边的树林去了。他给我讲述时,做了一个比喻,说犀鸟的来去,有些像人长大了出去打工,中国这边的树林是犀鸟老家,在外面打工回来,下蛋生个小儿,又带着飞走。

我逗他问,犀鸟打工,是去烧石灰还是锯木头呢?

他愣了一下,马上大笑。

密大开心地告诉我,那次,才几天他们就找到了银行,在森林里真的发现一个犀鸟窝。

我陷入沉思,笑不起来了。

我拜访的鸟类专家,持续十多年进山,在密大故乡一带的森林里广泛调查,从未记录到犀鸟活动,相当长的时期内,专家已经把密大故乡一带的犀鸟忘记,不再具备相关知识了。曾有专家于二十年前在当地有偶然发现,看到了散落在村民家的犀鸟头,竟无法辨认是什么动物。

所以,在观鸟旅游出现及当地村民找到犀鸟前,鸟类学家并不认为能够找到犀鸟。

鸟类学家也做不到的事,村民怎么就轻松做成了呢?

为什么现在的村民纷纷找到了犀鸟?

我上山去到石梯村,曾抬出这个疑问,向村民请教,两位找到过犀鸟的村民毫不犹豫,马上回答了我。他们一致认为,这里是边境,鸟类学家进山搞调查,可能时间不对,刚好犀鸟在缅甸一方,专家就看不到了。

密大的解释是,犀鸟行为特殊,只在产卵育儿时双双飞来,如果鸟类学家进山调查,不是犀鸟的产卵育儿季,就无论如何遇不见犀鸟。

有一个村民补充说,犀鸟窝的位置很偏,人迹罕至,悬崖峭壁那些危险的地方,鸟类学家不容易去到,加上犀鸟窝在四数木大树最高达几十米处,难以发现,没看到它们很正常。

我认为都有道理,现在的石梯村民,无论有多少文化,都已经变成了鸟类专家。相当长的时期内,因为鸟类学家从未见犀鸟,进山调查时,目标就不在犀鸟。石梯村所在的高山,遍布资源丰盛的树林,值得研究的珍稀鸟很多,有些鸟很小巧,毛色灰暗,毫不起眼,却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

犀鸟的吸引力主要在大众,观鸟热兴起,犀鸟作为拍摄素材,相当漂亮,就成为了热门话题。所以,我跟村民的讨论,也就沿着犀鸟的方向前进,一路展开,欣赏广阔风景。从密大的介绍中,我知道花冠皱盔犀鸟吃素,冠斑和双角犀鸟会吃肉食,吃小蜥蜴、小蛇、小螃蟹这些。食肉的犀鸟常飞往密林深处空无人烟的瀑布地,先站在高高的树上观察,确认无人,就落到水边,啄食小动物。犀鸟也会飞往险峻的悬崖顶,落到人不敢去的坡顶,守候小动物,还会在树上寻找,发现别的鸟窝里露出小尾巴,有幼鸟蠕动,就飞去啄了叼走。在小犀鸟出蛋长大和母犀鸟即将出洞前半个月,公犀鸟常觅小动物,叼去窝里喂食。

公犀鸟和母犀鸟都很少下地,这是犀鸟有别于其他鸟类的重要特点,犀鸟的脚掌,长成擅长抓握树枝而不是在地上行走的样式,它们飞累了,都是落在大树顶端休息,一般人不会有机会看到犀鸟落地。

这也是犀鸟很难被发现的一个原因。

但密大和他的几个朋友,很快就找到了犀鸟窝。

他们的寻找过程很辛苦。密大约朋友凑钱,每人出资200元,买个高级望远镜,提着进山,站在山坡和树林里,举着望远镜搜寻,一片地区一片地区地扫。当然有发现,某日犀鸟从密林上方的树枝间飞过,他们赶紧追去,头顶大树高耸,枝叶浓厚,重叠交叉,遮挡物太多。他们在乱草杂藤间吃力跑几步,再举起望远镜,犀鸟已经消失,不知去向。

跑了几天,劳而无功,密大和他的朋友并不气馁,想到是上山找一个银行,他们有的是力气,轻易不会放弃。

忽然有一天,他们从枝叶隆重的原始森林里出来,准备返回村子,走在公路上时,密大发现头顶一晃,飞过一小片黑影,赶紧站住,举起望远镜观察,竟然看到了犀鸟。他想大叫,又急忙忍住,怕吓着鸟。他小声告诉朋友们,大家一起抬头,盯牢犀鸟飞行的方向,一路紧紧跟去,终于在森林深处一处山凹处,看到几棵高高的四数木。

犀鸟身影一晃,消失在了四数木高高的树顶。他们悄悄蹲下,屏声息气地举着望远镜,仔细搜寻,看到了大树绝高处的一个树洞。可犀鸟并不进洞,消失在树梢,不见踪影了。智力高超的犀鸟发现有人类跟踪,坚持不进树洞,藏到别处,在暗中观察了。密大和他的朋友守到天黑,不见树上的动静,那个大树顶端的树洞寂然无声,只好回家。

次日起,密大和他的村民再来,轮流守候,跟犀鸟比赛耐心。一天中午,密大躺在树下瞌睡,忽听头顶哗啦一声响,悄悄抬头,举起望远镜,看到犀鸟了,它没有进洞,也没有离开。密大认清了犀鸟的位置,观察就有了目标。他和朋友们看到,犀鸟每天从树林里飞出,又不断归来,远远地藏在别的树上。有时犀鸟会朝更远的地方飞去,似乎想把人类的目光引向错误方向。

犀鸟的心机已被密大和他的朋友们识破,他们不为所动,每天轮换,悄悄进入森林蹲守,又悄悄离开。犀鸟站在几十米高的树上,隔着密集树叶,谨慎观察山坡上出现的人类。黄昏一次次沉重地降临,光线从森林里一次次退走,灰褐色的雾气一次次上升,又一次次消散。风静声息,空气冷却,天色黑定,密大和他的朋友回村后,犀鸟是否进洞,无人所知。

一星期后,密大天不亮赶来,悄悄蹲在树下,举起望远镜,竟然看到犀鸟在树洞边站立,看来它熬不住,就住进树洞了。密大兴奋地返回,召集村民朋友前来。

石梯村的村民,经过专家培训,已学会在离犀鸟窝不远的安全之处,搭建观测棚,密大学着做,他们几个人动手,也在森林里搭了一个木棚,再用伪装布把棚子严密覆盖,坐进棚子,捂住嘴傻笑。

但密大高兴得太早了,找到犀鸟窝不算,游客愿来才会产生效益。他和朋友们找到的这个犀鸟窝,一对花冠皱盔犀鸟住得太偏远,游客进森林,要跌跌撞撞地在密林里走几公里路,非常辛苦,后来,观鸟游客再也不去,密大只好放弃,另外寻找。

此时他才明白,建一家林中的银行,并非他想的那么简单。

他只得从头再来。也就从第二次再寻犀鸟的辛苦中,密大才体会到找犀鸟这件事的艰难。受到人类长久惊扰的犀鸟,曾经远远地飞离这片森林,现在归来,也只是试探性地出现,它们保持着高度警惕,远居人类不易到达的森林深处。在就近的地方寻找到犀鸟,非常困难。

密大家的一个亲戚,姨妈的儿子,告诉他有一窝冠斑犀鸟在山中某处,他赶紧再找。这次带了两个望远镜,耐心找了一星期,发现了那窝犀鸟。那条路不远,但坡度大,石头多,很陡峭,脚下太滑,攀爬困难,客人喜欢吗?他不知道。打电话告诉外省的观鸟游客,有人赶来,辛苦爬去,大赞。那地方视野开阔,苍莽群山扑面而来,观鸟客人说风景极好,拍出的照片很精彩。

密大那個犀鸟观测棚,后来游客最多。

密大从江湖归来,有些稍晚,山上石梯村的日子已经大变。很多村民变成专业的鸟导了,他还是一个外行。县旅游局的早局长和县观鸟协会会长小班,包括观鸟协会的秘书长小乐,早就进山帮助过村民,给他们上课,办鸟类知识培训班,用图片教村民识鸟,教村民旅游带团、教村民收费及陪伴游客拍鸟。

密大来晚了,轰轰烈烈的观鸟旅游,正在故乡的深山老林里发酵,这个从盈江县城里打工回家的后来者,江湖游子,赶紧跟上,找到犀鸟窝,又学着喂鸟塘。某日他跑去山腰的大谷地村玩,听说镇政府要为村民办鸟导培训班,自由报名,免费上课,密大赶紧报名,几天后乘车进城,住进了盈江县党校,每天上课,好吃好在,不收费,还有人教你赚钱,舒服得要死。那次石梯村两个人报名,其中一个就是密大。

外出闯荡过江湖,吃过烧石灰之苦,经历过柚木无法锯开的折磨,又吃了柚木加工赔钱的亏,在缅甸的香蕉地里顶风冒雨地煎熬,提心吊胆,害怕亏钱。回家做鸟导,玩玩就有钱挣,密大觉得太幸福。

密大后来主动学习,约了村里的6个人,自费去保山市的最早发展云南观鸟产业的百花岭村参观,他脑筋灵活,看一眼就明白道理,马上发现百花岭的鸟资源不如盈江山区,他们的鸟塘也太近,离家才几百米,大多是普通鸟种。

这就是青年村民密大秘密归来后的鸟导成长之路。

密大找到犀鸟窝,观鸟季快过了,挣了两个月的钱,客人就稀少了。密大和他的朋友共4人,每人分七八千块钱。他告诉我,他回村是4月,两个月后就到6月底,雨季如期到来,每天大雨小雨中雨,客人不敢来了。

次年观鸟季春节过后,密大的犀鸟窝里,一对老犀鸟归来,他兴高采烈,每天进山,守在棚子里,翘首朝很高的树上看,观察犀鸟的活动。上海游客联系他,要看犀鸟,密大不敢答应。犀鸟还没进窝,游客大老远来了,犀鸟飞走,就糟糕,游客会失望的。

果然,密大担心的事发生了,几天后犀鸟不见,密大接连几天蹲守的棚里,从早到晚观察,都不见犀鸟的踪影。也许飞走了?也许遭遇意外?一般而言,犀鸟每年归来,都不会马上进窝,它是智力很高的鸟,每年从缅甸返回产卵,先要观察环境,在树顶飞来飞去,早出晚归,蹲在树上生活。一对犀鸟夫妻,不时做些喂食的亲密动作,让人感动,可就是不进树洞,总在树上停留好几天,看清树洞的窝安全,才交配并进窝生蛋。

现在,犀鸟归来,还没有进洞,就飞走消失了,是发现了什么危险吗?

危险有几种,一是发现了树下不远处的观鸟棚,认为不安全。可棚子并非今年新建,去年就搭建好了。犀鸟回避人类,也很会思考,接连几次见过人,未出现危险,它就明白是安全的。密大发现,石梯村一带的3种犀鸟,双角胆子最大,冠斑和花冠皱盔胆子小,其中冠斑胆子最小。人在树下举起望远镜,它就会从镜片反光中发现可疑,立即飞走,几天不进窝。

密大找到的这窝犀鸟,正是最胆小的冠斑。

找不到原因,密大只好耐心等待。

守到第三天下午,密大有些累了,正欲回家,回头看一眼,发现了秘密,原来是一只飞鼠,钻进了犀鸟的窝。飞鼠又名鼯鼠,当地村民叫飞落,是一个鼠类动物,四肢张开,会出现宽大的飞膜,帮助其滑翔飞行,让它能从大树上飞下,落到地上觅食后,再爬回树上,进洞躲藏。

密大心头紧缩,暗叫不好,举起望远镜再看。只见落到地上的飞鼠,忙碌一阵,顺着树干又飞快地爬了上去,钻进树洞。显然,犀鸟发现了飞鼠,认为不祥,所以飞走不见。

密大的银行还没开门,就倒闭了。

他很沮丧,但两天后就恢复了平静。山区少数民族快乐单纯,无忧无虑,有钱赚很好,碰上倒霉事,睡一觉就忘记。

密大钻进森林,又找到一个犀鸟窝。这是密大加入鸟导队伍的第三年,他对观鸟旅游,有了很多理解和经验。这窝犀鸟所在之地,环境优美,背景宽阔,茂密幽静,参天大树层层叠叠,十分震撼,犀鸟在如此遥远宽阔的森林上方飞翔,美妙之极。

那一年,密大收入很多,银行业务繁忙。

有一次,客人打电话,要求密大把自己从机场接来村里,他一下子就懵了。飞机听说过,可是没见过,更没有坐过,密大不知道机场在哪里。当时有的村民已经买车,接客人就很方便,密大没有车,怎么办?他当然有办法,问几个人,就知道如何操作了,他胆子大,在洪崩河租一辆车,马上赶去腾冲机场,把客人接进了石梯村。

那一年,密大收入多,有时一天进账几千元。

十一

密大加入鸟导队伍,很快成为土专家。这个说话脸上挤出很多表情的村民朋友告诉我,选位置、造水池、固定投放食物几方面做得好,有人个把星期就把鸟引来,运气差,就要喂几个月,最少也要喂两个月,投入成本高。因为,选的地点不一,投喂的食要有区别,不会动脑筋,就很惨。

鸟塘所在的位置,海拔高低不同,坡地和平地不同,树林疏密有别,生活的鸟种就不同。有些鸟爱吃面包虫,有的鸟要喂包谷面。如果,选择做鸟塘的地点海拔低,靠近水边,那些地方就会有爱吃鱼的翠鸟,要在人造的小水池里投放小鱼。但小鱼很难养,死在水池里无人发现,水就发臭,鸟不会再来了。

翠鸟很受观鸟爱好者喜爱,也是被人追捧的拍鸟题材。它颜色漂亮,蓝色的身体会反射出金属闪光,长嘴很突出,性格羞涩,觅食专注而虎视眈眈。它在鸟塘里玩水,周围青翠葱绿,优雅宁静,观鸟人很容易成功拍到的飞鸟捕鱼和水花飞溅的画面。

翠鸟属中型水鸟,嘴粗直,长而坚硬,远看像啄木鸟,有15个品种,48个亚种。中国地区有记录的3种翠鸟中,普通翠鸟最为常见。它们常独只站于水边的树上或岩石上,伺机入水猎食。翠鸟能在入水后做出迅速调整,保持极佳视力,清晰而准确地追踪小鱼和昆虫。

2018年,一个重要事件发生,观鸟爱好者在云南盈江县那邦镇的观鸟棚里,意外拍到一只奇异的颧嘴翡翠,照片发到网上,引起中国观鸟界大片惊叹和围观。一只鹳嘴翡翠被发现,极其罕见,普通翠鸟为蓝色,鹳嘴翡翠是黄色,翅膀为纯绿色。它的嘴比普通翠鸟大很多,粗直且宽厚,好像大脑袋的鹳鸟嘴安錯了位置,给人头重脚轻的笨拙感觉。

长嘴翠鸟能轻易捕食,为何鹳嘴翡翠还要长出鹳雀的粗宽大嘴?没有答案。让人感叹生命演化衔接的奇妙,也感叹自然力的强大与神秘。鹳嘴翡翠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及印度,在中国从未有过观察记录。一只独鸟飞到盈江县境内,再次说明了这片地区鸟类资源的独特性。毫无疑问,它是一只偶然从境外进入的跨国小鸟。

长期观鸟拍鸟的人,早已养成逐鸟而去的习惯。他们知道鸟是灵动的飞禽,候鸟来到,过时不见,即使留鸟,也常常一闪而逝,难觅踪影。盈江县的中缅边境地区,偶然出现一只鹳嘴翡翠,也许十天半月就会永远消失。于是,中国各地的大批观鸟爱好者涌向机场,或驾车出发,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器材,迅速赶往盈江县。

那只鹳嘴翡翠在那邦镇待了近半年,共197天,为什么人们清楚记得它出现的天数?因为它太珍稀,还因为某日鹳嘴翡翠不见了,客人去鳥塘,无所收获,略有怨气。尽管村民鸟导早有提示,野生动物的活动,无法控制,看不到鸟,免收观鸟棚的费用。可人家千里迢迢来到盈江县,是为了花钱看鸟,劳而无获,就很伤心。

鸟塘主人和观鸟爱好者接连几天不见鹳嘴翡翠,并没有意识到危险降临,飞鸟的躲藏与消失,不足为奇,何况水和小鱼并非只出现在鸟塘,村子附近有几条河,也许鹳嘴翡翠飞去了河边?也许它飞回缅甸不再来?想到后面一层,人们有些慌张。

忽然传来令人绝望的消息,有人在那邦镇街上发现了死去的那只鹳嘴翡翠,它摔落在镇街子一家楼房的下面,身体冰冷,略有些发干。人们仔细检查,发现它的脑袋有撞裂伤,于是断言,这只鸟是撞击楼房的玻璃幕墙而死。

消息传开,中国观鸟爱好者所在的各种网络媒体上,回响起长久不散的悲伤,我2020年6月底去盈江县寻访,还能听到并未散尽的怅然余声。人们给我讲了各种有关鹳嘴翡翠之死的小故事,有人说它发现楼上的玻璃幕墙里出现一个同伴,高兴地飞去迎接,撞墙而亡。有人说它生气,认为这个地盘属于自己,别的鹳嘴翡翠不可进入,飞身撞击玻璃里面的同类,不幸亡故。

我能接受这些小故事,却不认可它们的真实性。这些错误猜测,包含了深切的无奈和怀念,却不是正确答案。一只从缅甸乡村小河边飞来的翠鸟,不熟悉有着久远边境贸易史的繁华那邦镇,不熟悉镇街子的高楼。那种被称为玻璃幕墙的建筑装饰材料,能映照出逼真的天空,早在世界各地制造过飞鸟撞击而亡的惨剧,鹳嘴翡翠没见过大面积的玻璃墙,不慎撞了上去。于是,飞翔在那邦镇的一只鹳嘴翡翠,也被写进了撞墙亡故的世界飞鸟哀悼史名单中。

云南中缅边境的那邦小镇,街上最高的楼房也就三五层,楼上装饰的玻璃幕墙,无非大门上方的一个窄长条,面积不大,但足够让飞鸟产生错觉了。

时间过去一年,盈江县的朋友还在深情追忆,让我想起古人凭水远望,在山西鹳雀楼上写出的几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这里,更上一层楼不是为了思考,是为了搜寻远逝的鹳嘴翡翠魂灵。

那座建于1500年前北周时期的山西古楼,位于黄河边,曾经有大批鹳雀绕楼飞舞栖息,故名《鹳雀楼》,那些鹳雀,跟那邦镇出现的这只鹳雀,属不同品种,却共同拥有一个鹳字,也就共同拥有类似的粗壮鹳嘴。唐代王之涣登楼写下的诗,让古楼名声远扬,鹳雀在河边长久蹲守,似诗人登楼,沉思默想。但人类平视远望,诗意阑珊,鹳雀低头凝看,是为了专心谋食捕鱼。

写诗之虚幻与谋食之实在,看似不相干,其实是存在的两极,把人鸟的生命联系到了一起。可见,世间的生命,环环相扣,难以独立。还有一个诗与生活的有趣联系是,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哲理性启发后人,贡献很大,飞临盈江县的鹳嘴翡翠,也给村民带来了巨大帮助。中国各地近3000名观鸟爱好者赶往盈江县,在197天时间里,那只鹳嘴翡翠创造的各种收入进账,约为50万元。

密大自己也收藏了一个翠鸟小故事,他和朋友密麻干联手喂养的鸟塘里,飞来过一只翠鸟,叫三趾翠鸟,同样珍稀而漂亮。密大手机拍照,发出信息,外省朋友纷纷打电话询问,几天之后就有人络绎赶来,密大和他的朋友挣了几十万元。

密大还在森林里找到一个大灰啄木鸟的窝,正是这种大灰啄木鸟丢弃的树洞,或大灰啄木鸟修整好的四数木树上的大洞,会成为犀鸟的巢。大灰是体型最大的啄木鸟种,身长近半米,飞翔时很笨重,翅膀有力地煽动,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常5、6只一群地聚集活动,相互追逐,边飞边鸣,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进入森林的游人,看到山谷上方的天空中,有巨大的啄木鸟从头顶笨重飞过,翅膀有力地摆动,会恍然觉得穿越进了远古时光。

大灰啄木鸟以蚂蚁和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但最爱吃白蚁,对植物的保护有益。最近20年,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原始森林锐减,大灰啄木鸟种群快速下降,生存出现了危机,这种鸟已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也被中国的国家林业局重点保护。

独特的大灰啄木鸟只能在云南看到,云南山高地远,有较多保护良好的原始森林,处于中缅边境的盈江县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拥有中国惟一的高山热带雨林,森林极其茂密,适合大灰啄木鸟生存。密大和他的朋友带人观赏大灰啄木鸟,又挣过十几万元。

让人惊喜的是,2020年,另一只鹳嘴翡翠,已于我去盈江县寻访的前两个月,悠然出现在了那邦镇。新来的翠鸟行踪不定,活动并无规律,一两个月中,每天都定时出现在村民的鸟塘里,快乐洗澡和啄食小鱼。忽然之间不见,再不出现。一个月过去,它又拍翅降临,在鸟塘的水池里扑嗵玩耍,仿佛上次那只鹳嘴翠鸟的灵魂,莫测飘忽,时隐时现。

■责任编辑  李小松

猜你喜欢
盈江县观鸟翠鸟
Additions to Goniothalamus (Annonaceae) in the flora of China
翠鸟
湿地观鸟
翠鸟
春季观鸟style
对盈江县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云南省盈江县水系分形特征研究
家长切莫学翠鸟
观鸟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