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秋锦,张玲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 (江西高安 330800)
结肠梗阻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但术中肠管压力过高,需实施肠减压,在此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腹腔污染[1-2]。传统开放式肠减压易发生术区污染,降低手术安全性,引发一期手术失败,并给二期手术带来困难[3-4]。本研究探究气囊导尿管联合呼吸回路管及一次性腔镜套行密闭式肠减压在急诊结肠梗阻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医院行急诊结肠梗阻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8岁,平均(56.26±9.35)岁。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7岁,平均(56.45±9.4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结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腹痛加重,无法行肠道准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结肠扭转;结肠血吸虫病;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术后粘连致结肠梗阻;结肠外肿瘤压迫或侵犯所致梗阻;粪便嵌顿;术中发现肠坏死、中毒休克等。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肠减压: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于腹部做切口,彻底探查腹腔并明确梗阻位置后行急诊结肠梗阻术,将梗阻近端拟切除部位戳孔减压。
试验组采用气囊导尿管联合呼吸回路管及一次性腔镜套行密闭式肠减压: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于腹部做切口,彻底探查腹腔并明确梗阻位置后行急诊结肠梗阻术;将气囊导尿管插入阑尾管腔并扎紧,注入10 ml 气体,将三升袋置于另一端;在梗阻处近端肠壁处做荷包缝合(大圆针7 号线),切开肠壁,置入无菌呼吸回路(约3 cm)并沿纹路扎紧,另一端扎紧一次性腔镜套(7号线),放污染桶;主刀医师两手交替推挤肠管,由远及近、由小肠至大肠放出三升袋中的0.9%氯化钠注射液,直至挤出清澈粪水;减压完毕,拔除呼吸回路,收紧荷包,关闭肠壁切口,抽出气囊导尿管内气体,拔除导尿管,切除阑尾,缝合阑尾残端。
(1)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并发症(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发生率。
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 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住院时间(d)对照组 30 226.56±21.78 231.48±22.56 15263.36±1223.58 13.98±2.31试验组 30 188.39±18.25 156.82±15.63 10591.59±1159.69 11.67±2.45 t 7.357 14.900 15.178 3.757 P 0.000 0.000 0.000 0.004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费用(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传统结肠梗阻手术患者多患机械性肠梗阻,临床常采取吻合术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且一期吻合术后行临床护理工作简单方便,几乎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但若为急诊手术患者,其肠道并未行术前准备,导致一期手术风险增加,影响治疗效果与术后恢复[5-7],因此为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手术治疗期间需实施肠减压。
传统开放式肠减压主要是在梗阻近端拟切除部位戳口减压,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无法吸出成型的粪便,极易发生堵管现象,且导管易脱出,从而引发腹腔污染,增加手术难度,影响于患者术后恢复[8-9]。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气囊导尿管联合呼吸回路管及一次性腔镜套行密闭式肠减压在急诊结肠梗阻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分析其原因为,将气囊导尿管插入阑尾腔,注入气体(10 ml)并扎紧(7号线),能规避导尿管脱出;在另一端使用三升袋中的0.9%氯化钠注射液沿小肠到大肠反复冲洗,直至挤出粪水清澈,可保证肠道准备工作良好;同时,一次性腔镜套的容量较大,可直接流入肠内容物,从而减少肠内容物污染切口和敷料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概率;此外,此项术式取材方便,可节省医疗费用,易于被患者所接受。
综上所述,气囊导尿管联合呼吸回路管及一次性腔镜套行密闭式肠减压在急诊结肠梗阻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本研究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但研究中仍存在例数少、研究时间短等不足,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究气囊导尿管联合呼吸回路管及一次性腔镜套行密闭式肠减压在急诊结肠梗阻术中的其他作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