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缙教授针刺手法精要

2021-03-26 19:43云张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经气手法针灸

张 云张 缙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张缙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全国针法灸法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针灸学会资深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他毕生致力于对《针灸大成》的研究,尤其在针刺手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针刺手法技艺精湛、炉火纯青,为我国针刺手法的规范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师从张缙教授,系统学习针刺手法,苦练基本功,在临床上尤其体悟到针刺手法的重要性。现将张缙教授对针刺手法的系统研究做一总结,以期能激励针灸从业者更好地学习与研究。

1 毫针针刺手法的地位

针刺手法,本文主要探讨毫针的针刺手法,这一手法是我国针灸医学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针刺操作技术最重要的部分,既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又是针灸医生技术水平的标志。传统的针刺手法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修身为代表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正”,而针刺手法的研习能更好地有助于修身,一个真正的中医,不仅能治好病,而且自己治病的方式与道路符合“仁正”的思想。张缙教授尤为重视这一点,以《黄帝内经》为针刺手法的理论依据,以向心而行的古典经络理论和循经感传规律性理论为基础。

2 针刺手法的定义

张缙教授在2015年上海召开的针灸学术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针刺手法的概念。针刺手法是指用毫针激发穴内经气,并调控经气的性质,驾驭经气传导方位的技术。毫针治病,就是通过激发腧穴内的经气来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针刺手法的内容

毫针针刺手法主要包括单式手法和以单式手法为基础组合起来的复式手法。张缙教授厘定术式,系统总结,归纳整理,总结为24种,编成歌诀,方便记忆。复式手法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烧山火、透天凉的凉热手法;二类是飞经走气,气至病所的龙虎大段通经接气手法。张缙教授经常对我们说,针刺手法操作起来不难,内容也不多,简言之就是十四个字: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气至病所。只要我们重视针灸基本功,勤加练习,寒暑不辍,必然卓然有悟。

4 针刺手法的源流

4.1 针刺手法

针刺起源于《内经》《难经》时期,当时主流医学是针灸,且《灵枢经》开篇开宗明义地讲述了针刺手法的相关内容。针灸治病的机理“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针灸治病的原则“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针刺手法的临床效果“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针刺不当,引起的后果“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并且提出了针刺手法的高明之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以激励后人精研于针刺手法绝技。

4.2 晋 代

针灸大家皇甫谧,类集《素问》《灵枢》之论以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之总括,复采《内经》《明堂》针灸治疗之法以为治,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成为第一部系统性针灸学的经典,保存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4.3 汉 代

历史上第一个针刺手法学派,传承谱系为:程高、郭玉。正史《后汉书·郭玉传》里记载了精于针刺手法的名师郭玉。郭玉云:“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

4.4 三国时代

《华佗传》中有关于“感传”的记载。“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这是最早关于针刺手法“感传”的记载。

4.5 元 代

窦汉卿《针经指南》,窦汉卿是针刺手法体系的奠基人,窦氏详细论述了寒热补泻,明确了14式单式手法及其运用,并讲清了寒热手法的技术关键。窦氏传人为倪孟仲、彭九思,形成了梓岐风谷,飞经走气学派。

4.6 明 初

泉石心《金针赋》,泉石心《金针赋》是第一部针刺手法专著。泉石心将寒热手法名为“烧山火”和“透天凉”,且明确了其术式还提出了古典仿生学龙、虎、龟、凤四法。泉石心的《金针赋》可算得古代的针刺手法规范。

4.7 明 末

杨继洲及其著作《针灸大成》,该书是集明以前历代针灸学术的精华,其卷四是针刺手法的专卷。杨继洲不仅是针灸史上罕见的大学者,也是针刺手法的顶级大师。他的贡献是提出下手八法,对烧山火、透天凉进行了关键的补充,理清了通经接气手法。

5 针刺手法的三个历史高峰

5.1 《内经》《难经》时期

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此时期是针刺手法的第一个历史高峰。《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官定的医学专著。《灵枢》中把针灸医生分为两个档次:即“上工”(高明的医生)和“粗工”也叫“下工”;粗工是一般的针灸医生,“上工”是能用针在穴上激发“经气”,并能用针调控和驾驭经气的医生。

5.2 元明时期

针刺手法形成完整体系是第二个历史高峰,在距今600年~800年左右。元有窦汉卿,明初有泉石心,明末有杨继洲,经过这几位针灸宗师的努力,把针刺手法推上历史的第二个高峰。此后清及民国年间又像晋、唐一样,针刺手法的传承又进入到低谷时期。

5.3 新中国成立之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针灸学术获得了新的生机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第三个高峰。此时出现了一批针刺手法名家:延安的任作田、北京的郑毓琳、郑魁山、上海的陆瘦燕、山东的焦勉斋、广东的文介峰、浙江的楼百层等;中国针灸学会为了发展针灸学术,成立了多个分会,其中针法灸法分会挂靠到黑龙江。针法灸法分会的这个平台团结了全国的针灸专家,经过50年的共同努力,把针刺手法推到了历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6 针刺手法的核心内容

6.1 古典经络理论和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

在《十一脉灸经》中,把“经”叫作“脉”,在《内经》的成书过程中,就由“脉”转换为“经”,并与“络”结合最后定型为“经络”。经脉在人体循行有两个系统:一是肺肝流注。肺肝流注(《灵枢·经脉》第十)由手太阴经起至足厥阴肝经止,如环无端的循行是营血流注模式。二是井合流注。以《灵枢·本输》第二为代表,《灵枢·根结》第五,《灵枢·卫气》第五十二中之标本,其共性为经气向心而行。井合流注才是指导针灸的经络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循经感传的研究中,黑龙江针麻协作组总结出循经感传有八个规律:普遍性和潜在性,趋病性和效应性,可激性和可控性,循经性和变异性。这八个规律性之间也相互联系。

6.2 24式单式手法的研究

24式单式手法是:揣、爪、循、摄(穴上经上运作),摇、盘、捻、搓(左右运作)进、退、提、插(上下运作),刮、弹、飞、摩(针柄上运作)动、推、颤、弩(针身上运作),按、扪、搜、拨(进出针后穴位上运作)。此24法是在古法基础上整理的,有序且按韵对比分类,以便于记诵。

6.3 基本功训练理论的形成和方法的规范

针灸学是一门知识型与技术型相结合的学科。在针刺手法方面,其操作技术的比重尤大。古今中外,但凡竞技项目,没有不重视练基本功的,针灸的操作技术尤其如此。我国古代将针灸的技术与学识分开,在书上只详论腧穴、经络和对疾病的治疗,操作技术层面则为师徒间面对面的传承。因此针灸书上鲜有关于基本功的记载。

近代针灸家们开始注意了这个问题,如任作田、焦勉斋、郑魁山、马瑞林等,在其著作中,都有关于练基本功的论述。任氏提到了三练:练心意、练指力、练手法。焦氏提出了运掌法和练指力法。郑氏则提出了关节练习法和左右手练习法。马氏则提出练气、练指力、练指感和练技巧。在教材上则是要求扎棉球和扎纸垫练习进针方法。

以张缙教授为代表的黑龙江针刺手法团队提出四练:练气、练指、练意、练巧;三合:力与气合、气与意合、意与指合;三寓:寓动於静、寓快於稳、寓巧於微;守神练针:增强指力,力贯针中,形成调控系统。练好指感,体察经气,形成反馈系统。守神定志,意、力、气相合,形成调控反馈系统;要神随针入,力伴针行,意力合一,才能以意领气。

6.4 复式手法

张缙教授归纳总结,最重要的复式手法只有两类,一类是热补凉泻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一类是飞经走气,气至病所的龙虎大段通经接气手法。

6.4.1 烧山火与透天凉古典文献的正本清源研究

“烧山火”和“透天凉”是寒热手法的通称。《内经》中的取热取凉手法是寒热手法的源头,《难经》和《针经指南》中取热取凉的研究,《难经·七十八难》中有“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泉石心的《金针赋》中烧山火与透天凉是一套取热取凉手法的经典命名和经典术式。这里也提示我们,在阅读古典医学文献时,一定要揆度原意,只有在对原文“含英咀华”之后,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地,才能体会到国学中文字的妙用。杨继洲用“玄机秘要”名其书,想即此之意。

6.4.2 针刺手法中“力”的问题

我国以针刺手法著称的已故针灸名家陆瘦燕先生在讲《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时,说这是指“右手持针而着力推针入内”,这里的“着力”二字的确是点睛之笔。

明·吴崑在注解《标幽赋》时说:“持针力入谓之推”,这里明确了“持针力入”的问题。我们再联系《标幽赋》本义来看这个“推”字,在写取热手法时,窦汉卿用“推”字来领军,把“推内进搓”是连到一起写的,如果说这句是“着力推针入内”,那他的对句“动退空歇”的“动”也必然是“着力提针向外”。在行针做手法时,“力”是至关重要的。“力”即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

6.5 龙虎大段通经接气和赤凤迎源的研究

“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二曰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源,上下左右,四围飞旋”。《针灸大成》四卷“三衢杨氏补泻”里这样描述:“若关节阻涩,气不通者,以龙虎大段之法,通经接气,驱而运之,仍以循摄切摩,无不应矣”。龙虎龟凤是四法,而不全是通经接气。“龟”是搜寻经气方向,“凤”是取凉手法,必须同时用“循摄”,这段尤为重要,但多被忽视,而目前所有教材上均无这句话。

赤凤迎源,是飞针取凉方法,不是通经接气方法。这四种因为具有仿生学特点,故写在一起。赤凤迎源又名凤凰展翅,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复进其源就说明是提插取气。张缙教授认为,本应该是“复进其源,侯针自摇”,因为押韵,所以写成“候针自摇,复进其源”。上下左右,四围飞旋是其术式,搓针取气是最好的取气方法,张缙教授总结搓针成功的标志:插之不入,提之不出,捻之不转,气满自摇。

7 小 结

本文较为系统的总结了关于张缙教授的针刺手法,从手法的地位、定义,手法的基本功训练,手法的核心内容,单式手法与复式手法,烧山火、透天凉等寒热手法的操作术式,还谈到了龙虎大段通经接气手法以及手法中的力的问题,这些都是张缙教授几十年研究针刺手法的成果。内容翔实,操作有序,只要我们每位针灸爱好者勤加练习,反复体悟,必然会有收获。

猜你喜欢
经气手法针灸
人体经脉养生律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六阴经“经气”性质的探讨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从“经气双向循行”角度阐释人迎寸口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