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虹,朱宏霞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上海 200233)
过敏反应是一种非正常的、超过机体自身耐受的免疫应答,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用药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过敏反应归为21 世纪需要重点研究和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1]。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被称为变应原,人体接触变应原的方式主要包括皮肤接触、食用、吸入。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可出现皮肤丘疹、眼红、流涕、打喷嚏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休克。患者在用药期间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及时对其出现的过敏反应进行处理。苯巴比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镇静、催眠、抗惊厥药,属于典型的长效巴比妥类药,常被用于手术前的镇静麻醉中。为了促进苯巴比妥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本文分析了一例因口服苯巴比妥片剂导致发生过敏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女,年龄为47 岁。患者因左眼玻璃体积血入院接受治疗。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后,为其择期进行手术。在手术前,让患者口服90 mg 的苯巴比妥片剂(鲁米那)进行治疗。患者服用此药的30 分钟后,主诉其右手背存在瘙痒感,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处指关节处的瘙痒感最为明显。对患者右手背的瘙痒处进行视诊发现,此处出现了红疹(呈片状分布)。红疹的范围是从掌指关节到手背,红疹的边缘不规则,面积约为5 cm×5 cm。患者瘙痒的症状明显,频繁抓挠。立即通知皮肤科医生对患者进行会诊,会诊的结果显示其发生了固定性药疹,建议对其进行抗过敏治疗,并为其停用致敏药。为患者使用卤米松乳膏涂抹其瘙痒处,每日涂抹2 次。同时叮嘱患者多饮水,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有刺激性的食物。在患者服药后15 分钟,其右手背的瘙痒感消失。4 小时后,患者右手背的红疹消退。
WHO 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此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由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根据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过敏反应、依赖性、用药综合征、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给药方法因素、其他因素。其中,药物因素主要包括药理作用、药物中存在杂质、药物被污染、用药剂量错误、用药剂型错误、药物变质。机体因素主要包括种族差别、性别、年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血型、营养状态。给药方法因素主要包括药物误用、药物滥用、药物配伍不当、药物使用时间过长、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突然停药或减少药量。其他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处于妊娠期、患有某些疾病、存在遗传因素。
近年来,随着临床上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物剂型也随之增多。用药不良反应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潜在因素。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使患者感到不适,或使其病情恶化、治疗费用增多、导致其发生新的疾病甚至导致其死亡。在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报告中,儿童患者占19.5%,老年患者占25.2%。在患者发生的用药不良反应中,以皮肤症状(皮疹、皮肤瘙痒)居多。此外,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头晕、心悸等心脑血管不良反应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这些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相对较轻[2]。过敏性休克、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心血管不良反应都是较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在药物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较为常见。过敏反应是指药物或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一种不正常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无关或关系不大。在用药期间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3-4]。
在本次研究中,术前让患者口服90 mg 的苯巴比妥片剂(鲁米那)进行治疗。苯巴比妥片剂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失眠、癫痫及运动障碍。此药是一种长效的巴比妥类药物,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随着用药剂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苯巴比妥对癫痫大发作、癫痫局限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癫痫小发作的治疗效果较差,对精神运动性发作往往无效。对于成人患者,苯巴比妥的常用剂量是30 ~100 mg/次(约1 ~3 片),极量为250 mg/次(约8 片)。对于患有严重的肺功能不全、肝硬化、血卟啉病、贫血、哮喘、未控制的糖尿病及体质为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禁用苯巴比妥。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的患者较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嗜睡、眩晕、头痛、乏力。据调查,在服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有1%~3%的患者会出现皮疹、红斑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多形红斑[5]。在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极少数的患者可出现中毒性表皮坏死。近年来,临床上对进行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以缓解其紧张情绪,提高其麻醉的效果,降低其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上常在手术前30 分钟让患者服用苯巴比妥片,或在手术前30 分钟为其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针剂,以对其进行手术前镇静。有的患者使用苯巴比妥后会出现头晕、困倦等后遗效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机体可对药物产生耐受性及依赖性。将苯巴比妥与其他药物联用对患者进行治疗,应警惕其发生蓄积中毒。研究发现,由苯巴比妥导致的过敏反应属于由致敏淋巴细胞介导的Ⅳ型超敏反应。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的患者易出现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色红斑,严重者水肿性紫色红斑可累及全身,并可出现糜烂性水疱[6]。
据调查,对苯巴比妥过敏的患者常存在磺胺类药物过敏史[7]。故在为患者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前,医护人员应仔细询问其是否存在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在使用苯巴比妥对患者进行抗癫痫治疗时,有的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皮肤、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损伤。上述不良反应被称为抗癫痫药物过敏综合反应(AED)。使用苯巴比妥进行治疗的患者出现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罕见但致命的史蒂夫·约翰逊综合症(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这些药物不良反应的致死率为50%[8]。
近年来,临床上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一些罕见不良反应的研究更少。这说明,医护人员对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观察相对不足。临床各科室在重视用药适应证、用药效果观察的基础上,还应重视正常治疗下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用药不良反应进行预见性评估的能力。可预见性评估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方法。此方法是指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医护人员运用理论知识,找出现有的和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避免患者发生风险事件。可预见性评估法作为一种早期预警方法,可以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可对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预见性干预[9]。这项工作基于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的了解。这要求医护人员应熟练地掌握药理学知识,不断地了解临床罕见的病例,不断地积累临床经验。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不仅是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执行人员,同时也是首先获得药物治疗效果等相关信息的人员,在控制药物不良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用药后的主诉和体征表现进行观察,并对其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可预见性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其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