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平,魏 星
(1.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浙江 杭州 311100;2.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患者在接受腹部手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有学者认为,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其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对其早期进食、机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情况、肠粘连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如何快速恢复腹部手术患者的胃肠功能已成为临床上的研究重点。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应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中医古典医学文献中并没有关于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记载。根据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腹胀、腹痛、肛门无排气排便等症状,可将胃肠功能障碍归为“腹痛”、“腹胀”、“肠痹”、“肠结”、“便秘”、“关格”的范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灵枢·经脉》中记载,“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木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腹满者是热入腹……故令腹满,若毒而满者,毒气乘心,烦懊者死。”《证治汇补·反胃》中记载,“其为真火衰微,不能腐水谷。”《诸病源候论·诸否候》中记载,“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景岳全书·癌满》中提到,“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痛”。《医学入门》中记载,“关格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因此,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病位主要为脾胃,且该病的发生与患者大肠、小肠、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为本虚标实证,病机主要为气血亏虚。马丽等[1]在研究中指出,结肠癌患者正气亏虚、气滞血瘀、脾胃运化不利,可导致其出现食后腹胀、大便秘结或腹泻。进行手术后,患者的正气更加亏虚,致使其脾胃功能严重下降,进而导致其出现胃肠功能障碍。府剑英等[2]在研究中发现,恶性肿瘤患者正气不足,接受手术治疗后其体内瘀血残留、中焦气滞血瘀,进而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运化不利、肠道不能受盛传导、腑气郁结不通。梅章林[3]在研究中指出,胃癌患者在接受手术后易因担心病情的进展、出现疼痛症状等原因导致其情志失调,从而出现肝失疏泄、肝气犯胃之证,因此其病机主要为肝木横犯脾土。王晓娟等[4]在研究中发现,接受腹部手术易使患者元气受损、胃肠运化失司、水饮内停、胃气上逆,进而导致其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王军梅等[5]在研究中指出,接受手术后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易发生肾气不足、肾阳损伤、脾失温煦之证,进而可因水饮内停、完谷不化、肾关不固而发生泄泻。由此可见,患者在接受腹部手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病机主要为瘀血内停、腑气壅滞。血瘀使气滞更甚,腑气不通,不通则痛,痛则气结。此外,元气受损也是导致此病的重要病机。
2.1.1 口服中药法 腹部手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病机主要为腑气壅滞。为此,治疗此病应遵循“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利用对症的中药汤剂对患者进行治疗,以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何泽生[6]在研究中用痛泻要方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治疗后,与常规组患者相比,中药汤剂组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肛门排气的时间及大便排出的时间均更短。郑志杰[7]在研究中使用四君子汤对接受腹腔镜胆囊术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更短,其胃泌素的水平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更低。由此可见,用四君子汤辅助治疗腹腔镜胆囊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效果显著。翟柏枝[8]在研究中使用复方大承气汤对阑尾切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第一次排便排气的时间、正常进食的时间均更短。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用四磨汤对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进行治疗可提高其食欲、睡眠质量、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肛门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改善其腹胀的症状[9-10]。
2.1.2 管道输注中药法 患者在接受胃肠道重建术后不能经口进食,为确保其术后的身体机能得到快速恢复,临床上除对其进行营养支持外,还需为其输注中药汤剂。王洪军等[11]在研究中使用小承气汤对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进行治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的水平均更低,其腹胀症状消失的时间、首次排便的时间、住院的时间、肛门排气的时间及进食的时间均更短,其发生呕吐的次数及住院的费用均更少,其腹泻的发生率更低。在该研究中,小承气汤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的损伤程度,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而可提高其临床疗效。
2.2.1 中药贴敷疗法 中药穴位帖敷疗法是一项具有中医特色、无创、无痛的外治法。该疗法可不受禁食、禁饮等条件的限制,主要用于治疗腹部手术后出现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可起到调理气血、疏经通络的作用。同时,药物通过透皮吸收可直达病灶,避免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进而可更快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黄灶群[12]在研究中将106 例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进行常规护理的常规护理组和使用穴位帖敷进行护理的穴位帖敷组。接受护理后,与常规护理组患者相比,穴位帖敷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腹胀症状消失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更短,其疼痛的评分更低。范国勤等[13]在研究中将100 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对试验组患者使用中药整肠散外敷天枢穴法进行治疗。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肛门排气的时间均更短,P <0.05。郑惠霞等[14]在研究中发现,对接受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患者使用中药穴位敷贴法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胃肠道功能,且术后进行中药敷贴的时间越早,其临床疗效越好。
2.2.2 中药灌肠疗法 中药灌肠疗法是指将中药汤剂通过肛门灌入患者的直肠,并让药液在其肠道内保留一段时间后再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中药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肠道粘膜上,药物可通过直肠中、下静脉及肛管静脉进入大循环,从而使药物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浓度峰值,且其疗效与静脉给药的疗效相似。此外,中药灌肠疗法还可避免口服药物对肠道切口愈合情况的影响。因此中药灌肠疗法更适用于腹部手术后出现腹痛、腹胀、排气和排便困难等症状的患者。许志娟等[15]在研究中发现,在对肝胆手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常规禁食和胃肠减压术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大承气汤灌肠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其胃肠的蠕动功能,缩短其胃动素的分泌达峰时间,利于胃肠道动力的恢复。王怀科等[16]在研究中将213 例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使用温盐水进行灌肠治疗的对照组和使用承气汤进行灌肠治疗的中药灌肠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中药灌肠组患者肛门第一次排气排便的时间更短,P <0.05。
2.2.3 耳穴贴压疗法 《黄帝内经》中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中医认为,耳部存在多个与人体脏器相对应的穴位,刺激相应的穴位即可起到治疗相应脏器疾病的效果。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耳部存在与人体全部器官相对应的神经、血管,并通过经络系统与相应的器官连接,刺激相应的血管和神经可治疗相对应的受损器官[17]。孙龙等[18]在研究中将60 例接受胃癌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加用耳穴贴压法进行治疗。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毕至肠鸣音恢复的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均更短,其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均更低,P <0.05。朱晓辉等[19]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法对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术毕至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更短, 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
2.2.4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而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作用的治疗方法。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后,针刺其足三里穴、内关穴、天枢穴、三阴交穴等穴位,可以增强其免疫力,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20]。骆晓金[21]在研究中发现,使用温针灸疗法对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进行治疗有利于其胃肠功能的恢复。邱东文[22]在研究中指出,用针刺疗法对胃癌手术后发生胃瘫的患者进行治疗可提高其胃瘫的痊愈率,缩短其平均治疗的时间。
2.2.5 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是指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和西医药理的基础上,将西药注射疗法用于特定穴位上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穴位注射药物主要包括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胃复安)和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沐榕等[23]在研究中将46 例接受胃癌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使用针刺联合胃复安穴位注射疗法进行治疗的治疗组和使用胃复安穴位注射疗法、西沙比利、红霉素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接受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更高,其治疗周期更短。胡琪君[24]在研究中使用新斯的明对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注射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
2.2.6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指将用艾叶制成的艾柱进行加热,对患者的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进行艾灸,以此激发其体内的经气并借此调整其紊乱的生理功能,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艾灸疗法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后易出现正气亏损的现象,使用艾灸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可起到温经络、行气血、和阴阳的作用。夏颖等[25]在研究中将120 例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使用艾灸疗法进行治疗。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及腹胀症状缓解的时间均更短。这说明,艾灸疗法可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王俊杰等[26]在研究中指出,对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使用艾灸疗法进行治疗,可缩短其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加快其肛门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
2.2.7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指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在人体上进行操作,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效果的疗法。推拿疗法具有实用性强、操作简单、见效快等特点。冯彩玲等[27]在研究中将60 例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推拿护理。接受护理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及肛门第一次排气的时间均更短。这说明,进行推拿治疗对接受腹部手术后患者肠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2.2.8 药熨疗法 药熨疗法是指将药物加热后放置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使其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的一种疗法。林冬寅等[28]在研究中将吴茱萸和粗盐混匀后放入药包内加热,将药包置于患者的腹部并进行顺时针旋转移动。治疗后,患者腹胀的症状有所改善,其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朱锦容[29]在研究中将200 例接受剖宫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使用小茴香对观察组患者的腹部进行热敷。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及排便的时间均更短。
近年来,中医药疗法逐渐被应用于对腹部手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中医内治法和中医外治法虽可促进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但上述疗法在临床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包括:1)目前,临床上关于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前瞻性研究较少,基本都是以回顾性研究为主,研究中数据的完整性和同质性无法得到保证[30]。2)临床研究中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量、长时间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支持中医药疗法的有效性。为此,临床上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疾病类型和不同的手术方式,制定有针对性和规范化的诊疗方案,明确中医药疗法在治疗各种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疗法的优势[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