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例儿童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2021-03-26 17:47:14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9期
关键词:培养箱涂片基层医院

韦 娟

(岑溪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梧州 543200)

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也叫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该菌主要感染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儿童感染该菌的情况较为少见。TM 感染在我国西南部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广西壮族自治区是TM 感染的高发地区,但该省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对TM 缺乏必要的认知与了解,使TM 感染易被漏诊或误诊。本文对1 例我院检出的儿童艾滋病合并散播型TM 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TM 感染的识别能力,并为早期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1 病例资料

患儿,男,7 岁,反复发热20 余天,最高体温达40℃。2020 年6 月7 日,患儿因出现左侧颈部及胸骨上部肿胀的现象来我院就诊。患儿以往身体健康,无输血史和手术史,不存在肝炎及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无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对患儿进行查体的结果显示:其体温(T)为36.6℃,心率(P)为110 次/min,呼吸(R)为20 次/min,血压(BP)为94/72 mmHg,体重为15 kg。其神清,左侧颈部及胸骨上部存在轻度肿胀,未触及明显的包块,有轻度压痛。其咽部稍有充血,口腔黏膜上可见中量白色、难以拭去的凝乳状物。该患儿一周前在门诊进行血常规检查的结果显示:其白细胞计数(WBC)为10.3×109/L,N%为88.7%,L%为8%,红细胞计数(RBC)为4.25×1012/L,血小板(PLT)为331×109/L,血红蛋白(Hb)为107 g/L。2020 年6 月11 日,该患儿入院,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其WBC 为4.0×109/L,N% 为92.7%,L% 为5%,RBC 为3.20×1012/L,PLT 为146×109/L,Hb 为83 g/L,CRP为119.86 mg/L。对患儿进行生化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谷丙转氨酶(ALT)为17 U/L,谷草转氨酶(AST)为141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为66 U/L,肌酸激酶(CK)为2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23 U/L,乳酸脱氢酶(LDH)为993 U/L,血钾(K)为3.44 mmol/L,血钙(Ca)为1.77 mmol/L,免疫球蛋白G(IgG)为8.99 g/L,免疫球蛋白M(IgM)为0.77 g/L,免疫球蛋白A(IgA)为2.36 g/L。对患儿进行HIV 抗体初筛试验的结果待定〔后经中国疾病控制中心(DCD)筛查,确诊其HIV 抗体为阳性,传播方式为母婴垂直传播〕。对患儿进行B 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肝、胆、脾及胰腺的功能均正常,其左侧甲状腺旁有异常低回声包块(包块的性质待查)。对患儿进行胸部X 线片检查的结果未见明显异常。在患儿住院后,我院对其进行了10 天的退热、抗感染及补液等对症治疗,但其仍有反复发热的症状。我院建议患儿家长将患儿转入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并为其办理了出院手续。

在6 月11 日,我院对患儿进行住院血常规检查时,对其进行了单瓶血培养。6 月14 日,获知其血培养的结果为阳性。我院将患儿的血培养标本转到种血平板上,制作血涂片并进行染色。对染色后的血涂片进行镜检,找到革兰氏阳性直角分枝的关节菌丝和关节孢子样的酵母细胞。结合对患儿进行HIV 抗体初筛试验的结果,考虑其可能感染了TM。加种两个真菌显色平板,将其分别放在37℃培养箱和室温培养箱中(因基层医院无25℃培养箱,故将其放置在室温中进行培养)。

在我院检验科将患儿血培养结果为阳性、疑似发生TM感染的检验结果向相关科室报告时,得知患儿已转院治疗。我院继续观察患儿血培养转种的生长情况。将种血平板在37℃培养箱中培养48 h 后,血平板上出现灰白色、不光滑的凸起,似蜡样咬琼脂菌落。在37℃培养箱中的真菌显色平板先呈白色、光滑、湿润状,后呈脑回状褶皱,且无色素产生。在室温下培养的真菌显色平板以霉菌的形态生长,菌落呈黄绿色、浅灰绿色,平板背面逐渐产生酒红色的色素。培养14天左右时,该平板表面呈淡红色绒毛状,其产生的可溶性血凝素把整个培养基染成玫瑰红色。对该平板进行棉兰染色镜检可见,有分枝、有隔膜的无色透明菌丝,菌丝有帚状分枝,大多为双轮生,少数为单轮生。从镜检的形态及培养特性判断,该菌为TM。至此,我院综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血培养结果,确诊其患有艾滋病合并TM 感染。

2 讨论

1956 年,Capponi 等研究人员首次在越南野生中华竹鼠的病变肝脏中分离出TM,并将其命名为PM。2011 年,Samson 等学者基于ITS 和RPB1 位点系统发育分析,得知PM 属于篮状菌属,故将其更名为TM。1984 年,广西医学院学报首次报道了TM 感染病例。TM 是篮状菌属中唯一对温度的依赖性较高的双相真菌。具体表现为:在温度为25℃时,该菌可呈现为菌丝相和双轮生,仅有少部分为单轮生。当温度达到37℃时,该菌呈现为酵母相。酵母相为主要的致病相,菌丝相产生的分生孢子是目前认为最有可能的传播体。

TM 主要寄生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抵抗非特异性吞噬的能力,可被免疫细胞清除。但对于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进行过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等),其在感染TM 后主要出现播散型临床症状。免疫力正常的TM 感染患者多出现局限型临床症状,如局部皮下脓肿和结节等原发病症状。TM 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播散型为主,包括皮疹、发热及乏力等。多数患者可伴有体重减轻的现象,病情严重者可累及皮肤、皮肤黏膜组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淋巴系统等。艾滋病合并TM 感染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皮肤损伤、皮疹、痤疮样病变、结节、溃疡及坏死性丘疹等症状,甚至可导致其出现呼吸系统功能异常。该病患者的胸部影像学图像复杂多样,缺乏特征性,其病灶呈斑片浸润性。多数患者还可伴有局限性肺实质病变、弥漫性粟粒样影、结节、肺门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等表现(与肺结核及肺部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略相似,故可增加临床诊断的难度)。因此,要想进一步确诊TM 感染,需及时进行真菌培养,并进行血液培养及皮损刮取物培养等。

TM 属于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在25℃的环境下可产生红色色素。红色色素的产生与该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将这一特征与镜检的结果相结合,辅助诊断TM 感染。基层医院依据TM 的培养特征也可明确诊断TM 感染,但所需的时间较长,可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有报道指出,用瑞氏- 吉姆萨染液对外周血涂片进行染色观察,可见其中存在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吞噬真菌孢子。孢子的形态大小不一、着色不均、胞膜清晰完整,并呈腊肠形。少数孢子内可存在透明横隔。这一特征即黄道连老师所指的“一河两岸,斗鸡眼”,为TM 的典型形态特点。若用六胺银及苏木精- 伊红等染色法对血涂片标本进行染色,则可进一步查看酵母细胞的镜下特点,从而可进一步提升临床上诊断TM 感染的准确性。不过,在检查血涂片的过程中需注意,TM 主要是以分裂的形式进行繁殖,在分裂前,其菌体的特征为“腊肠样”,故需检查人员具备对该病菌形态及细胞内生病原体进行辨别的能力。另外,还可通过宏基因组测序、G 试验及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 实验)等方式对TM感染进行辅助诊断。甘露聚糖蛋白属于特异性TM 细胞壁多糖抗原,在TM 感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上述的诊断方法无法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基层医院仍需将真菌培养及病菌形态学检验作为诊断TM 感染的主要方法。

在治疗方面,无论TM 感染患者的病情是否严重,均应尽早采用序贯疗法对其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推荐的治疗TM 感染的方案为:静脉注射0.5 ~0.7 mg/kg 的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进行诱导治疗,每周注射2 次。然后按200 mg/次的剂量口服伊曲康唑,每12 h 服用1 次,连续治疗2 个月后,进行二级预防治疗。在对患者进行诱导治疗期间,其对两性霉素B 的耐受性若较差,可改用伏立康唑对其进行治疗。不过,相关的研究发现,TM 对氟康唑的敏感度过低,患者在用药后易出现细菌耐药,故不建议临床上推广应用该药。

总之,TM 感染多发生在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中。对于处在TM 流行地区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其若出现累及多系统的感染,应考虑其发生TM 感染。当前,各类基层医院缺少准确便捷地检测TM 的方法,故临床医生需加强对TM 的识别能力,并积极进行血培养、组织标本培养和活检。检验人员需熟练掌握TM 的培养特性、镜检特点,提高识别真菌形态的能力,以便在涂片镜检中发现疑似TM 的细菌时,及时与临床上进行沟通,从而为早期诊断和治疗TM 感染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培养箱涂片基层医院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婴儿培养箱的质控办法及设计改良探讨
微生物培养箱的选购与管理
食品工程(2020年3期)2020-01-05 14:38:16
基于模糊PID参数自整定的细胞培养箱温度控制算法
低温高速离心沉淀集菌涂片法查分枝杆菌与直接涂片法查分枝杆菌的比较研究
哈尔滨医药(2016年1期)2017-01-15 13:43:09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探索大医院帮扶基层医院新路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