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特点、价值及保护
——基于五宝田传统村落实证研究

2021-03-26 16:43龚向胜魏芙叶李煦邬贤梦黄璜
作物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村落传统文化

龚向胜,魏芙叶,李煦,邬贤梦,黄璜,2∗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2 湖南省稻田生态种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 410128;3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怀化 418000;4 沅陵县第三中学,湖南沅陵 419600;5 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长沙 410128)

传统村落是指历史悠久、遗存雄厚、文化特征鲜明的村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人文底蕴[1],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及文化景观,滋养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村落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其建筑工艺、空间排布、雕刻技艺、防火技术、用水设施均是劳动人民长期适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结果,涉及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农业、建筑、民族、宗教、交通等多领域,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理念。传统村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复合系统,培植和熏陶了无数名人贤士、民族英雄、楷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2]。我国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较早,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保护、空间分布、聚落构成、发展等方面[3]。据国家名录统计,截至2021 年8 月,全国共计评选出6 819 个传统村落,其中湖南省有658 个。在推进城镇化及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自然村落以每天245 个的速度消失,且消失速度逐渐加快,将导致传统农耕文化失去传承的基础,中华文化的根基受到损害。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鄂州山村考察时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五宝田村,位于湖南省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始建于乾隆年间,由萧氏宗安携家眷从黄溪口搬迁至五宝田定居修建,距今有着300 多年的历史。五宝田村依据中国古代风水学“山兴丁、水聚财”的理论选址依山傍水而建,村落按照八卦布局建立,房屋均有乾坤符号。其主要由老院子区、兰陵别墅、耕读所、新院子区组成。村落的道路采用玉竹石由高到低铺设而成,排水阴沟沿着封火墙建立,集水统一排放,门窗融入了西式建筑的风格,点缀中式精致的木雕、砖雕、石雕,令人流连忘返。这些古建筑记叙着萧氏先人们的居住理念和生活的尊严,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文化底蕴深厚。其2010 年10 月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 年12月入选传统村落名录,2019 年12 月入选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为了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做到文化传承、守住乡愁,笔者一行深入湘西,走访了五宝田村,分析和总结了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特点及价值,并就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提出了建议。

1 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特点

1.1 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湖南传统村落形成时间较早。湖南省的31 个传统村落建村时间均为清代及清代之前,其中元代以前建村的有13 个,明代建村的有10 个。因村落形成时间较早、地域不同,各村落在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据族谱记载,肖氏先人在宋熙宗二年由江西吉安府迁至楚南宝庆府,后在明朝初年迁入辰溪县龙头庵乡,直到清康熙年间,肖宗安携家眷移居五宝田村。经过100 多年的耕读兴家和财富积累,肖世远的8 个孙子成为辰溪巨富,凭借雄厚财力在此修建了美轮美奂的别墅式民居。在中西文化的冲击下,传统干栏式建筑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弧形窗体雕刻了千姿百态的动物和花草虫鱼等。萧氏先祖高瞻远瞩,建立了耕读所,形成了“三余余三”的系族学习制度,门楣雕刻的“师俭清风”“幹国栋家”均出自典籍,希望自己的后辈勤俭贤能、匡扶国家。截至目前,阴沟、封火墙还具有排水、防火、防盗等功能。村落的整体布局、房屋技艺、家风民俗、宗教文化等方面无不体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及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1.2 空间分布及建筑构成别具特色

传统村落一般依山临水而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阡陌纵横,其森林茂密、环境清幽,古建筑、农田、森林、流水构成秀丽的田园风光画卷,让人感受到乡土气息、记住乡愁、传承记忆。传统村落一般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因先人躲避战乱、辞官归隐而选择僻静肥沃的土地繁衍生息,因此村落较为闭塞、发展较为滞后。湖南省的传统村落多由瑶族、侗族、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形成。村落的构建及古建筑的格局均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学的建筑理念,有着对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自然感悟[4]。五宝田传统村落选址根据传统风水学中“山兴丁、水聚财”选址,背靠龙山,面临玉带溪,因村前具有5个类似元宝的土丘,命名为五宝田。五宝田村现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有“八大家”、兰陵别墅、耕读所及清代至民国所修建的房屋36 栋、巷道37 条、清代祠堂1 座、庙宇2 座、石墩木面桥2 座、石结构桥2 座、古水井3 口、水塘5 口等。历史最为古老的院子位于村落的中部,其他院子众星捧月,呈八卦形状排布。古建筑群中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采用木、玉竹石、砖搭建形成,特别的是砖的名字叫“三六九”,推测石砖的长宽高分别为9 寸、6 寸、3 寸,但名称的来源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门框、大门等用玉竹石雕刻成双龙戏凤、双凤朝阳、太极八卦、蝙蝠等图案,有着免除灾祸,乞求平安之意。五宝田古村隐蔽修建的厕所、牲畜栏圈,是其他传统村落所不具备的。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建筑选材、房屋构造均别具特色,其古建筑群、村落排布和生活态度无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在当代建筑技术发达的时期,也具有学习和借鉴之处。

1.3 厚重的精神内涵

传统村落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综合系统。在村落的构建过程中、在劳动人民的双手中形成了厚重的精神内涵。挖掘河道、修建房屋、道路无不体现出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决心。邻里合作修建水井、开垦农田体现着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民族精神。在文化的碰撞中,怀着兼容并蓄的态度,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先民怀着开放的态度,接受先进理念,形成别具特色的家风家训。五宝田村耕读所“三余余三”是学足“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做到“余三”即“三年之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之耕而余三年之食”;门楣上“师俭清风”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中“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告诫子孙需贤能;另外“幹国栋家”告诫子孙要成为栋梁之才。五宝田的家训家规虽未如«诫子书»等被世人熟知,但其蕴含的中华智慧、处世之道仍值得我们学习。正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培养了萧洪量这样为中国发展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1.4 脆弱性及不可再生性

传统村落是经过长时间的中华文化沉淀积累形成,不是人工化、城镇化、经济化、空心化后的产物。在人类和自然的双重作用下,传统村落表现出了脆弱性及不可再生性[5]。首先,由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城镇化的推进,村中人口大量流失,形成空心村,而人员的缺失造成古建筑修缮难度加大。其次,原有建筑材料的缺乏、居民的认识不足、资金缺乏、自然腐蚀等问题也导致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严重威胁[6]。五宝田的建筑多采用玉竹石建成,但玉竹石数量有限,没有足够的材料用来进行修缮整理;其屋顶多采用黑瓦,由于其造价高、使用年限短,当地居民对古建筑的认识又不足,多采用蓝色陶瓷瓦替代黑瓦,致使古建筑群失去整体的美观性;村中大部分居民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老弱病残,对房屋的修缮并不及时;同时由于旅游管理不善,村内很多小型的门楣雕刻被游客带走,也对古建筑造成巨大的破坏;该地因气候潮湿,多处房屋已长出青苔,自然腐蚀也严重影响了传统村落的完好保存。但由于传统村落所具有的价值不可估量,具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不能用金钱进行复制。因此,保护好传统村落,就是在保护中华传统文脉,保护中华传统文明。

2 五保田村的价值分析

2.1 文化品位

大部分传统村落建立在战火纷飞、匪患猖獗的年代。土壤肥沃、景色秀丽、气候怡人、带有山、水等天然屏障的深山腹地成为先民躲避战乱的最佳处所。传统村落大部分都没有耕读所。明代的海防卫所由明代的军事基地民化而成,为了抵御倭寇,其建筑特色多为依山傍海、城墙高大,城内建筑多为水壕、祠堂宗庙;位于闽、粤、赣3 省交界处的客家,为了抵御匪盗的威胁,修建了带有厚墙特色的土楼,其具有生产、防御等多重功能;张谷英村位于岳阳县的渭洞笔架山下,具有“民间故宫”“天下第一村”之称。建筑主要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构成。五宝田村具有区别于大部分建筑的耕读所,耕读所是湖湘独具耕读文化特征和建筑特色的老屋,特色之处在于文教、农耕的区域划分。清代名臣纪晓岚写过“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表明耕读的重要性,道出了价值取向。耕读所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利用减柱法将建筑空间分为两层,下层寄养牲畜、存储余粮、开展体育活动,上层用于传道授业,增大了使用空间。其空间舒畅、转换合理,极具建筑构造特色,充分表现了工匠的聪明才智。耕读所作为文教建筑,“源源而来”“三余余三”赋予的教化哲理,告诫学生要激励后人勤俭,用心读书。耕读所把我国传统伦理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的文化理想,转化为治家教子、修己安民的理念,通过耕读来实现兴家兴国的理想。

2.2 精神格局

在中国传统村落的形成过程中,大多聚集了儒道两种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强调在乱世中寻求新的和谐秩序的有为,道家强调顺其自然的无为,一定程度上具有消极思想。为了躲避战乱天灾,隐居避世,后又强调耕读,鼓励子孙勤勉治学匡扶国家,五宝田一直以积极的态度面向世人。为了追求更加优渥的生存环境,萧宗安携家眷从黄溪口搬迁至五宝田定居,以耕读传家,通过代代相传的身体力行和忠实践行,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开辟了一片适宜生存的世外桃源及精神世界。

2.3 生态理念

在人口激增及城镇化推进的现代社会,缺乏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为了追求更多的生存空间与经济效益,大拆大建,挖山平河,楼房拔地而起,钢筋水泥的使用减少了古典建筑中的隼卯结构、空间转换、排涝防洪等工艺的使用,致使城市洪涝频发、建筑格局基本一致,缺乏具有特色的城市内涵。传统村落的生态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五宝田村的瑶乡居民信奉“万物有灵”,对生灵虔诚膜拜,敬重自然。村落地形呈网状,村前有古树,村尾有古桥,门前小溪游鱼象征着余钱余粮。村落结构严谨、布局巧妙,依据山的走势由上至下、按照玉带溪的走向沿河而建,整体呈条形,与周围的农田、林地溪流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恢弘大气,充分展现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

3 湖南省传统村落的价值分析

3.1 生态景观价值

传统村落的山水环境、街道布局、建筑样式、装饰雕工等均是生态景观,也包括居民的生产生活、传统民俗,更是村民选址、营造环境等生命活动的一种物质表现,承载了人们的生活观念、性格喜好等精神要素。传统村落的选址多是景色清幽、山秀水清之地,四象八卦等观念也融入其中,背山临水,有着便利的交通和通风的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便于先民们修养生息,耕读教学。古村落群中最古老、最大的房屋一般由长辈居住,按照家庭秩序分布排列,体现人民对权威的尊重。人们在建设家园的过程中,出于对山水天地、动物草木的敬畏,谓之以山神、土地、水神等称谓,出于对祖先的敬重与血脉的延续,为其修建祠堂、庙宇等场所,体现了人民对自然的依赖。传统村落的古建筑群多采用砖、石、木等材料建成,其选材具有地域性,建筑风格受气候、环境、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有窑洞、草屋、渔排等多样风格,门窗梁瓦、井亭泥塑均有考究装饰,符合人民对自然、宗教、文化的审美态度及生活习惯。

3.2 经济发展价值

传统村落不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其拥有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是经济发展所必备的要素。传统村落具有大量的别样建筑、空间格局,有着地方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传统工艺,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有着厚重的文化旅游价值。但传统村落人口老龄化、空心化严重、自然损坏及人为损坏严重。为了减缓传统村落的消失,应采取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吸引人才返乡、提高社会各界重视等重要措施来保护传统村落。

3.3 文化科教价值

传统村落经过历史的洗涤,蕴含大量的历史文化、农业发展文化、红色文化,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再现。传统村落中有名人故居、文化遗迹,可以沉浸其中,以旁观者的角度感受时代的变迁、古代科学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感受历史的沧桑、战争的风云,听英雄楷模的先进事迹,体会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传统村落中也有着古老的农耕技术与农耕记忆,在充满钢筋水泥的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已不知道泥土的芬芳,可在传统村落中重新烙印鱼潜禾下、鸭行田间的记忆,观看甚至体验插秧、打谷、捉鱼、抓鸭等农事操作过程,这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4 湖南省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4.1 整理传统村落资料库

传统村落是现代人精神的寄托和对过去的记忆。因公众对传统村落的认识程度不高,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记录等工作薄弱,出现传统村落档案信息缺失的问题[8]。信息不健全会导致传统村落知名度下降、公众认识程度低、传统技术及技艺消失等问题,进一步导致农耕历史的完整性丧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永远的伤痛。应鼓励志愿者、高校、村民等收集相关历史及典故、关注传统习俗,妥善保存相关实物、整理相关资料、完善档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大数据实现档案标准化、纸质化、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立一村一档一卡,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村落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传统村对社会开放,加强公众的认识度,增强保护意识。

4.2 健全相关保护法律法规

当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9]。传统村落面临着人为破坏及自然损坏双重劫难。例如,五宝田传统村落生活环境艰苦,出现人口大量外流、滥用瓷砖水泥、村落内文物流失、古建筑群生长青苔杂草等诸多问题。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有保护传统村落的规定,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由于法律不健全,出现了大量未被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建筑被随意拆除、在修缮的过程中使用瓷砖、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等现象,导致文物修缮后不能保留其原状。因生活条件艰苦,居民往往将建筑拆毁,建筑新房,加速了对传统村落的破坏。应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针对生态环境、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传承等方面制定相关法律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传统村落保护可通过签订保护责任状,落实保护责任,明确职责和划分责任,将责任状纳入考核,严格保证传统文化保护的真实性。在保护的过程中,应积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实现对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

4.3 多渠道资金及技术引入

分布零散的传统村落多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因交通、资源等问题,其修缮费用远远高于现代建筑,但当地政府及居民提供的资金远远不够。因此需制定多渠道资金引入机制,以政府为主体,采取定向资助、贷款贴息、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发挥社会力量,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依法设立基金会等形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传统村落中古建筑群的发展与传承中因缺少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原始的技艺残缺、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断等问题均会导致传统村落的保护偏差,需采用科学的手段制作具有地域特色材料的替代物,通过相关研究考证还原传统工艺,采用大数据记录相关传统戏剧、礼仪习俗等生活习惯。

4.4 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上,盲目的大拆大建不仅会失去传统村落的风格,还会因哗众取宠导致传统村落的底蕴丧失。传统村落不是低收入、低生活水平的代名词,而是美丽乡村建设、居民增产增收的新阵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需结合乡村振兴等政策,根据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资源类型、历史渊源、民俗、建筑等方面进行多方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多方采纳意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

4.5 活态化保护机制

传统村落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人文和自然的有机整体。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就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进行保护,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传承与发展。一是实现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激发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产业等,吸引年轻人回流,鼓励专业人士返乡。二是提高公众认识度。传统村落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气势恢宏的村落规划及科学的建筑设计、传统的风俗习惯会增强人们对传统村落的认识度,只有居民引以为傲,村落的发展才会生生不息。三是提高居民保护意识及参与度。村民是保护传统村落的主人,是保护传统村落的直接参与者,是文化传承、农业生产、市场经营的主体,也是保护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就是要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点,实现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村落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