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昱,王 莹,王名晶,李 丹,李晓娟,李 林
(1. 解放军总医院京南医疗区永定路门诊部,北京 100850; 2.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北京 100853)
改革重塑后的解放军总医院成立了医学中心、海南医院以及医疗区。总医院的医疗区、门诊部作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驻京军队单位大量官兵及家属基本医疗保障任务,是医院为军服务的窗口和前哨,是医院区域化保障网络体系的触角和延伸,需要“代表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标准为保障单位提供优质医疗服务。2021年是解放军总医院同质化建设年,医院正在构建“医学中心-医疗区-门诊部”三级保障体系,全力打通急救后送、人员培训、同质化建设等淤点堵点。永定路门诊部依托同质化建设年工作安排,在医疗区的指导下,与对口帮带医学中心和保障单位通力合作,打破沟通不畅的壁垒,实现统一化管理。在官兵健康查体、核酸检测以及疫苗注射等大项任务中圆满完成万余人次的保障任务;为保障单位开展CPR(基础生命支持)急救培训、授课、义诊等数十次;通过医学中心帮带,规范器械物品消毒管理,统一文化标识,完善发热监测点建设,细化转运流程,打通转运绿色通道。通过同质化建设年活动,门诊部能力建设得到加强,赢得广大官兵的尊重和认同。本文介绍门诊部能力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及经验做法,并提出相关对策。
派驻门诊部主要为保障单位提供诊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核心职能是基础诊疗、急救后送、卫生防病和伴随保障服务。派驻门诊部作为保障健康的最前沿阵地,医护质量直接影响保障官兵的医疗服务获得感,进而影响保障单位工作、教学、训练等任务开展,最终影响保障部队战斗力[1]。在总医院同质化主题建设年的背景下,门诊部以建设新质军队基层卫生保障力量为目标,正努力探索由“单纯医疗保障型”向“全维健康维护型”保障模式转型。但目前,派驻门诊部的建设发展还存在卫生技术人员不足、设施设备不全、保障能力与保障对象服务需求不匹配等多方面问题。
1.1 全局服务意识需进一步增强派驻门诊部大多由原来的军队机关院校门诊组成,这些门诊部以前的医疗保障任务较简单,且医务人员以聘用人员居多。改革重塑后,原军队机关院校所属的门诊部大多进行整编合并。整编后的一个派驻门诊部需要保障多个机关院校机构的医疗服务保障。门诊部的人员编制与保障单位脱离,无论是门诊部医务人员,还是被保障单位官兵,无论是门诊部直接隶属的区域化管理机关,还是倾力帮扶门诊部的中心医院以上职能部门,都需调整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这需要门诊部医务人员站在总医院三级保障体系的高度,充分发挥门诊部作为区域医疗保障一线机构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与保障单位进行沟通,确保医疗保障工作顺利实施,建立顺畅高效的联络沟通机制。
1.2 规章制度需进一步完善门诊部因历史沿革和保障能力不同,其原有的规章制度也各有特点,在满足新的区域性保障任务的情况下,原有的规章制度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急需按照派驻门诊部的职责使命和保障需求对急诊值班、危重抢救、转诊后送以及伴随保障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同时还需结合现状,不能将中心医院的制度体系生搬硬套,与之共通的内容可借鉴,如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管理制度等需严格落实,更要制定适用于派驻门诊部有针对性的制度体系,如急救后送、医疗巡诊、伴随保障等工作制度。
1.3 医护质量需进一步提升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统一的质量标准、完善的质量健康体系、健全的培训反馈路径和持续的质量改进措施四个方面内容[2]。总医院各医学中心的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历经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及实战管理,形成现有的优质高效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持续改进。而派驻门诊部,其医疗护理质量控制未经过系统化培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分级质控的标准和考核有待完善[3]。精细化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均需通过学习和整改,不断提升医疗护理质量。
医疗同质化是指除设备因素外,医务人员所拥有的临床诊疗、护理技能基本一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4]。同质化管理、差异化发展、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的同质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医护工作的持续改进,进而提高医护服务品质[5]。依托同质化主题建设年活动,总医院对门诊部能力建设提出要求,制定规划,印发考核评估标准,从组织领导、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综合保障、安全管理和行风建设等六个方面建立考核评估标准。结合考核标准与门诊部实际情况,门诊部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2.1 筑牢姓军为兵思想 强化保障意识军队医院须始终秉持“军”的特性,坚持“一切为战”。在转型建设定位上,以强军目标为统揽,把战斗力标准贯穿一切工作的全过程,把官兵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建设发展成效的金标准,坚定“姓军为战”的发展方向[6]。门诊部持续推进强军思想学习和主题教育活动,对内深入推进“当好新时代人民军医”专题教育活动,抓好党委中心组和基层党支部理论学习,定期组织集中领学,常态坚持自学,并根据人员思想动态,适时开展针对性教育,持续做好一人一事工作。对外,与保障单位建立常态联动机制,利用服务热线、意见箱、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召开医疗保障情况座谈会。进一步增强门诊部医务人员姓军为兵思想和为军服务意识。
2.2 开展同质化管理 提升服务能力总医院建立的“医学中心-医疗区”对口帮建机制,为门诊部的同质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同质化开展医疗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以总医院医疗管理核心制度为依据,建立医疗区内控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点在岗位职责标准、质量管理标准、业务技术标准以及考核评价标准四个方面开展同质化管理;门诊部积极申请上级单位帮带扶持,与帮带医学中心密切配合,打通与医学中心和总医院机关的对接路径;设置医学中心和门诊部两级工作专职联络员,论证制定帮带计划,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2.3 注重人才培养 强化健康管理重视人才培训,结合门诊部任务特点,把培训纳入整体范畴通盘考虑,能够切实提高门诊部医疗技术水平[7]。门诊部依托建立的同质化培训平台,持续开展全科诊疗、急症抢救、康复理疗等核心能力培训。实施各派驻门诊部资源整合,与帮带医学中心有效衔接,突出以“零级预防”为特色的四级预防体系。为保障官兵建立健康档案,承担被保障官兵的年度健康查体工作,根据体检结果结合门诊用药需求,逐渐形成慢病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健康宣教内容;探寻保障官兵所需所想,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授课,如为机关院校新学员普及心肺复苏知识,炎炎夏日讲解热射病的防治方法,冬季来临讲解秋冬传染病的预防;建立健全巡诊、伴随保健制度流程,推行分组团队责任联系制保障方案和工作制度,根据保障单位任务特点,制定各类型遂行保障方案预案,并积极组织相关训练并考核。
改革重塑后的解放军总医院为派驻门诊部提出走全科医学建设道路,要求门诊部突出急救和健康维护两大特色,建成具备预防、急救、诊疗、后送、随访、防疫等一条龙服务能力,可满足医疗保障任务的要求。派驻门诊部在新的体制编制下,其建设发展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进一步提升政治素养持续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医疗护理队伍。创新理念方法手段,用好军事职业教育、军职在线等网络平台,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深化理论武装,定期分析思想和教育形势,抓好政治教育计划落实。坚持文化育人,贴近任务、贴近实际、贴近官兵,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定期开展做好门诊部特色文化建设。
3.2 强化组织领导管理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健全门诊点及巡诊点工作制度与管理规定。根据保障单位需求,结合现有条件,不断完善诊室设置及人员力量编配。结合门诊部实际需求,不断优化药品、器材采购目录,及时补充官兵所需药品。配备设备技师,补充院前急救必需设备,规范医疗设备质控、维修等管理制度。强化毒麻药品管理,严格落实药品请领制度,规范药品外购审批程序。加强信息化管理,安装门诊部挂号、医护工作站、药品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与医疗区、总医院的信息互联互通。
3.3 开展核心能力培训 进一步提升业务标准立足基本诊疗、急救与后送、康复理疗、卫生防疫和伴随保障职能任务,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建设。定期开展急诊抢救演训、康复治疗培训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就近医学中心建立转诊急救绿色通道,与保障单位协商细化保障工作制度。健全完善干部健康档案,定期对重点服务对象巡诊。完善卫生防疫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疾病监测、应急处置、卫生督导、健康教育与训练伤防治等工作制度。
3.4 坚守安全管理底线 进一步提升安全思维加强院感控制,完善手卫生、消毒灭菌及医疗废物处置等工作规范;加强健康教育,及时更新健康宣传展板,持续提升健康教育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在执业管理、规范诊疗、质量监管等方面严格落实各项规定。加强疫情防控管理,严格落实医院疫情防控各项要求,确保人员安全。
总医院建立的“医学中心-医疗区”对口帮建机制,是派驻门诊部与帮扶医学中心在人才与技术上接轨的新利好与新契机。印发的考核评估标准,为派驻门诊部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细化了标准。派驻门诊部的建设发展,将逐步走上全科医学建设道路,为保障单位提供预防、急救、诊疗、后送、随访、防疫等全方位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