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赛,王 杨,马得勋,李 峰,金施成,胡家庆*
(1.海军第971医院卫勤处,青岛 266071;2.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航母是海上作战力量的中坚,也是国家战略的支撑,更是大国实力的象征。海上航母编队联合作战是今后海战的主要模式,打造以核动力航母为核心的海上作战编队和构建远海体系作战能力是未来我军新质作战力量生成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通过分析核动力航母编队卫勤保障特点及美军核动力航母编队保障对象、卫勤力量编组和保障能力,对未来我海军核动力航母编队卫勤力量编组建设提供建议,为提高我军新质作战力量卫勤保障能力提供参考。
与常规动力航母相比,核动力航母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核反应堆提供充足的电力能源,中途不需要动力补给,作战半径和作战持续时间更长,排水量更高,编配装载的人员、武器弹药和搭载舰载机及飞行员的数量更多,作战能力更强。因此,核动力航母比常规动力航母需要更多的卫勤保障力量和更高的卫勤保障要求,其卫勤保障具有以下特点。
1.1 编队人员数量多 构成复杂 医疗保健和战救任务重满编时航母上配置指挥人员、舰员、飞行员、陆战队队员及各类保障人员。编队内驱护舰、潜艇和支援舰等其他舰艇因作战任务不同,配置数量不定,舰员数量不等,有时可达数千人。航母上的卫勤力量担负海上二级救治阶梯职责,既要担负航母上舰员、伤病员的健康维护和医疗救治任务,又要担负编队内其他舰艇伤病员的救治任务。
1.2 搭载的舰载机数量多 飞行员出勤频次高 航空医学保障难度大核动力航母排水量一般为10万吨以上,较6万吨左右排水量的常规动力航母能搭载更多的舰载机和飞行员。以美海军“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可搭载各型飞机80~100架,舰载机飞行员达110~130人。战时单航母编队舰载战斗机日平均出动量可达72架次[1]。舰载机飞行员受驻舰环境和飞行环境两方面影响,心理和生理负荷很重,对航空医学保障要求高。
1.3 航母海上任务周期长 航行距离远 舰员身心负荷重 对心理卫生服务需求多美海军航母一个标准的训练、执勤和维修周期为18个月,时间各占1/3,每次作业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且美军航母执勤海域大多远离本土,分布在地中海、海湾地区等冲突前沿地区[2],且受海上复杂气象、舰船封闭环境及噪声、辐射、有毒有害气体等舰艇微环境的影响,容易使舰员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任务中后期官兵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下降,突出表现为烦躁、失眠、健忘、淡漠、反应速度慢、精力不集中,需要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3]。
1.4 核动力航母对核应急防护与救援能力要求高核动力航母装配2座大型压水式核反应堆(总功率约为650 MW,远远高于核潜艇反应堆的90 MW),战时一旦受损,引发的反应堆核事故规模要远超核潜艇,核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战损本身,会极大影响和削弱航母以及整个编队的指挥系统和作战能力,必须充分考虑到航母编队的核安全风险,构建航母编队核应急防护与救援能力是未来航母卫勤保障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前美海军现役航母有11艘且均为核动力航母,其中包括10艘尼米兹级和1艘福特级。其编队作战力量全球部署,其卫勤保障相对成熟,了解美海军航母编队卫勤力量现状对我海军未来核动力编队卫勤力量和保障体系建设有借鉴之处。
2.1 卫勤保障对象及任务单航母编队一般由1艘航母、3艘防空型巡洋舰或驱逐舰、2艘反潜型驱护舰、2艘攻击型核潜艇、1艘后勤支援舰共计9艘舰艇构成[4]。编队人员总数量近万人,其中航母上舰员数量约3 500人,飞行大队约2 500人,其他舰艇(包括潜艇)舰员3 000余人。航母卫勤力量平时担负4个方面卫勤保障的任务,即日常医疗工作、健康保健工作、卫生防疫工作以及舰员卫勤训练工作;战时主要担负3个方面的卫勤保障任务,即航母伤病员的紧急救护、初步复苏治疗和医疗后送。除了航母上一般的保障内容之外,还要对舰载机飞行员进行专门的航空医学保障[2]。
2.2 航母卫勤力量构成美海军卫勤力量十分强大,卫勤保障人员在海军部队占比达5.7%~6.7%[5]。航母上的卫勤力量担负海上二级救治阶梯职责,另根据任务需求,还会有舰队外科手术队等机动卫勤力量加强。美海军航母编队卫勤力量(表1)包括航母上驻舰的卫勤人员及来自航空联队的航空医学卫勤力量。航母上实编卫勤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以尼米兹级航母为例,驻舰卫勤人员约45人,其中军官约15人,医疗士官加看护兵约30人。飞行联队卫勤人员约20人,其中军官4~5人,医疗军士约15人。美军特别注重口腔保健和牙科疾病的诊疗,航母上配有强大的牙科卫勤力量,在大型航母上每1 000人配有1名牙医,每500人配1名牙科医务军士或看护兵,协助牙医治疗及救护[6]。此外,美军现役航母均为核动力航母,为进行核辐射医学监测和救援,航母上配有1名辐射卫生军官和2名辐射卫生技师。
2.3 卫勤保障能力美海军航母上的卫勤保障力量较强,担负海上二级救治阶梯职责,除负责本舰的初期复苏治疗任务,还负责为编队各单舰提供卫勤保障支援任务,收治其他舰艇上送来的伤病员。航母上设置一个主救护所,相当于“一所小型医院”和多个辅助救护所(美军称战斗包扎站),以“斯坦尼斯号”航母为例,航母上的“主救护所”包括一个拥有床位为55张的医院病房(含特护单元),手术室1间、化验室1间、X线检查室1间、消毒室1间、药房1间、外科包扎室1间(可兼做手术室)[7],牙科室7间,以及医务诊疗室、检验室、药房、血库、生物医学设备维修室等设施设备。能收治60例伤病员,此外舰上配有医疗直升机,对需要进一步治疗的伤病员进行医疗后送。除此之外,航母上的卫勤力量还可以进行预防医学、航空检查、心理卫生、理疗、药物滥用康复、辐射监测及救援等项目的医疗保障任务。
美军实行全球战略,全球分布的军事基地和航母编队作战力量是其实行该战略的重要力量支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海军卫勤已迈上前沿救治、快速后送的革新之路,通过分析美军核动力航母编队卫勤保障的特点和现状,为未来我海军核动力航母卫勤力量建设提供思考和借鉴之处。
3.1 航母卫勤力量建设需定位准确、职责清晰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力量首先要明确该力量的职责和定位。美军航母卫勤力量主要担负海上二级救治阶梯职责,一是针对战时短时间发生大量伤员和航母发生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大量伤员,具备战时应战、平时应急的能力,实现批量伤员的急救、复苏和快速后送;二是航母舰员和舰载机飞行员健康监测和维护,除了进行伤病员的救治和管理,航母上的卫勤力量还进行预防医学、航空体检、心理卫生、理疗、药物滥用康复等项目的医疗保障任务。面临任务周期长、航行距离远、保障人数多、缺乏海外基地支援的情况,未来我海军核动力航母编队卫勤力量建设和使用一定要定位准确、职责清晰。
3.2 航母卫勤人员需数量充足 能力全面相较于当前我军航母卫勤力量由医院抽组派驻的保障模式,美军航母卫勤人员都是采取实编的模式,战勤比约1%,即航母上每100名人员约编配有1名卫勤人员。另根据任务需要,编队还会增派舰队外科手术队、医院船等机动卫勤力量支援。美军特别注重卫勤人员能力的养成和维持,通过实施高效的继续教育和津贴补助促进卫勤人员掌握更多的医疗技能和维持较高的执业水平。医疗部门各类人员需要接受舰上消防培训、核化生伤员处置、辐射防护及救治课程等培训。其中基本生命支持、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8]是所有医疗部门医师的必修课。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实现有限的卫勤力量发挥更大的保障能力,在应对战时大批量伤员时,能发挥更高的救治效率。
3.3 航母卫勤力量来源需拓宽渠道 体系培养海军的建设发展是百年大计,航母战斗力的培育是海军建设的重点,航母卫勤力量建设是保障航母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一环,建设强大的航母卫勤力量,需要源源不断的卫勤人才和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美海军航母上的卫勤人员来源广泛,一部分是海军军医局每年从地方医疗机构招收大量的有经验的医护人员或非现役海军预备役医生,经过严格的军事医学教育后成为军医,分配到航母任职;一部分是海军其他医疗机构的军医,因职位晋升或岗位轮换需要来到航母任职;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军医大学毕业的学生。航母军医的任职周期一般为三年,到期后可以选择继续在航母服役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海军军医局的调配到医院、诊所或医学科研机构任职。航母上的看护兵大都来自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疗士兵,部分来自医院或诊所的看护兵。美军对卫勤人员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视,军医局下属的军医大队等机构根据人员类别和服役周期会统筹安排个人的年度学习、训练和考核。美航母卫勤人员从选拔、培养到任职及以后的继续教育,力量来源广泛,成长路径清晰,培养体系合理,对于我海军航母卫勤人员的培养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