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薇
(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同时作为主要的交际媒介,直接反映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和价值观。语言本身不存在性别歧视,但人类社会与文化赋予语言以性别色彩,使语言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作为一种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不仅反映在社会生活中,更是体现在语言层面,尤其是词汇。性别歧视主要是对女性的歧视,性别歧视随主流思想隐含在社会文化中,它反映到语言上就是性别歧视语。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7],[8],[4],[6],[12]主要关注于性别歧视现象的描画和成因以及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关于性别歧视的成因,吕璀璀(2010)[6]和张丹秋(2011)[12]认为这是由多重原因导致的,主要包括“历史根源”“社会分工”以及“文化心理”等方面,后来的屈巧(2018)[8]大体也持类似观点。潘建(2001)[7]、黄启发(2003)[5]以及苏琴(2010)[9]等都结合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有益探讨,叶娇琳和陈柏华(2014)[10][11]更是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中存在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然而,可以发现的是以往这些研究偏重于对性别歧视现象的描述和成因的探讨,而如何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性别歧视消除却还鲜有人为之。基于此,我们将重点从英语词汇的角度出发,聚焦其中性别歧视成因的各个方面,并最终尝试给出缓解性别歧视的词汇策略。下面我们具体来看英语词汇中性别歧视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词汇中较为普遍,从我们的发现来看,英语词汇中从词汇的诞生开始就已经打上了性别歧视的“烙印”,在词义、词序以及称谓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性别歧视的痕迹。下面我们将从五个具体的方面来进行阐述,分析英语词汇中是如何展露这种性别歧视的。
1.造词歧视。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是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要的理论之一,现在已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标记理论是运用有标记的和无标记的一对概念来分析词汇的。在语言中,一对对立的词汇不能完全等量,其中一个无标记的较之另一个有标记的更为基本、更为自然也更为常用。例如,在study/studying 和actor/actress 中studying 是由study 通过曲折变化而产生的,actress是通过actor 加后缀而派生而来,因而study 和actor 是无标记的,studying 和actress 是有标记的。
标记理论所展现的这种标记性的词缀实际上就助长了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具体而言,英语中一般女性词都是根据男性词添加词缀派生而来或是根据男性词复合而来,这就是男性词和女性词之间的不对称现象,也是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下面为一些常见的例子:
a.-ess:actor-actress,benefactor-benefactress,deacon-deaconess,dutch-duchess,god-goddess,heir-heiress,host-hostess,prince-princess,waiter-waitress;
b.-ette:bachelor-bachelorette,conductor-conductorette,jock-jockette,major-majorette,suffrage-suffragette,usher-usherette;
c.enne:comedian-comedienne,doyen-doyenne,esquestrian-equestrienne,tragedian-tragedienne;
d.-ine:concub-concubine,hero-heroine,landgrave-landgravine,margrave-margravine,palsgrave-palsgravine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得出,女性词依附于男性词存在,正是由于男性词的出现,女性词才得以生存和发展,表明女性处于附庸地位。同时在一些复合词的构成中也显示出歧视现象。如以man 结尾的词为例。fireman(消防队员)、malnilan(邮递员)、deskman(报馆编辑)和baseman(垒手),这些词在英语中依然没有出现-woman 结尾,运用-man结尾集中体现了男性至上的统治思想。另外,英语中许多表示身份和职业的词汇习惯上都指向男性,尽管其本身没有属性,但如果是女性从事这些职业时,就需要在该词前面加上woman,female 或madam。如female/woman professor(女教授),female/woman lawyer(女律师)。
自开天创地以来,女性就没有自己的语言,只能依靠男性的语言。正如语言学家Robin Lakoff(1975)[3]在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中所描述的那样,在英语词汇中传统的阳性词往往可以同时用于指代阴阳两性词。换句话说,在语言所反映的图景中,男性居于中心地位,而女性形象却是残缺不全的[4]。就连woman 和she 对女性的称呼语都来自于男性man 和he。woman 一词在拼写中包含了man,但是man 却可以在意义上包含woman,man可以包含男人和女人或者是特指男人。woman 一词如果去掉wo-这个前缀,man 依然可以单独存在并且意义不受影响,而woman 却会丧失意义。同时英语中的man 还可以是土地、城堡、领地的主人,如英国地名Isles of Man(男人之岛)。
2.词义歧视。词义歧视是蕴含于单词本身,词义的不平等是隐蔽的。在英语中一些男女的对等词在应用和意义上同样显示着“褒男贬女”的性别歧视现象,例如:Master and Mistress 这一对词都来自于拉丁语,并且都含有“伟大的”意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Mistress 表示“情人、情妇”,通常为贬义词,用于表示一些地位低下的女人与男人保持稳定长久的性关系,而两者并未结婚。然而Master却保留了“伟大、巨大”的意思,并通常用于形容一个在某领域取得成就的大家,主人、雇主、老板和名家为褒义词。对于Governor and Governess 这对词语来说,Governess 是古英语时期源于法语governeresse,意为“feminine of governor”,表明在当时governor 和governess 具有相同的声望,代指行政组织的长官。但是现在governess 仅指家庭女教师或是妓女,该词的地位降低,与之相反的是,governor 依然保持原来的意思。
再比如,Lady and Lord。Lady 和Lord 这两词的来源均与面包有关。在古英语中,lady 为hlaf(面包)-dige(揉捏者),意思是做面包的人,也就意味着那时的lady 是需要亲自做面包。Lord 在古英语中为hlaford,意思是掌管面包的人。一个是做面包一个是掌管面包,上下属之间的关系。到了13、14 世纪时二者分别是对贵族妻女和贵族的一般称呼,然而随着词义的演变,lady 的用法变得越来越宽泛,并且含有不少的贬义,如“妓女,情妇”都可以用lady 表示;而lord 演变为褒义词,并且如果大写第一个字母,就可以用来指上帝和主。此外,值得强调的是,“妓女”在英语中的同属义项超过500 个,而对应的男性名词则不超过70 个[1-2],这种性别歧视是不言而喻的。
3.其他方面的性别歧视。除了构词和词汇本身所蕴含的性别歧视现象外,英语词汇的词序、英语种的称谓和姓名以及婚姻世俗观念中词汇的用法也都显示出一定的性别歧视。
第一,词序。在英语词汇中,Masculine-feminine 这种词序在各种语言中被普遍接受,这实际上也是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大多数报纸杂志和人们的谈论中比较常见的排序是male and female,husband and wife,son and daughter,king and queen,brother and sister,Adam and Eve,Mr.and Mrs。这种将男性词目置于前面,女性词目置于后面的方式表明女性处于较低的地位,或在社会中为弱势群体。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是ladies and gentlemen,我们通常不颠倒顺序地说gentlemen and ladies,这或许是源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的影响,男性认为他们应该保护女性,然而更为讽刺的是正是由于男性比较强大的这种观念才致使人们相信女性要附属于男性,或者说只是男性的一件物品而已。
第二,称谓、姓名。男女本是一对相互对立而又平等的矛盾体,然而在英语词汇中的称谓语上却存在着许多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称谓中,男性的头衔不能反映是否结婚,而不论是否结婚都是完整的。而女性的头衔只能够依附于男性反映一种从属附庸关系,例如Mrs 和Miss,Miss 用于未结婚的女子,此时需要跟从父亲的姓,而结婚后则需要跟随丈夫的姓Mrs。例如,“Miss Elizabeth Bennet”用于指未结婚时名字为Elizabeth Bennet,但是当她结婚后,她就变成了Mrs Darcy。这种使用丈夫的姓的做法同样也是对女性歧视的一种反映。
第三,婚姻词汇。Marry(结婚)一词在中世纪英语中的写法为marien,其来源于古法语marier,由mari(丈夫)加后缀构成。mari(丈夫)在婚姻中占据重要地位,没了mari 哪里会有marier,就更不会有婚姻。在英语中,如果husband 死去,那么wife 就会被人称为widow;虽然失去妻子的男性可以被称为widower,但是绝对不能说Mike is Hellen’s widower,相反我们却可以说Hellen is Mike’s window。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的产生同社会结构、社会价值体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语言与社会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表明,语言中特别是词汇中的性别歧视不是凭空生成的,它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根据我们的观察,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的影响。作为影响西方文化的基督教在其宗教经典《圣经》中对女性有着负面的评价,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圣经·旧约》中记载女人夏娃是由男人亚当身体中取出的一根肋骨做成的。而夏娃受到一条蛇的引诱偷食禁果,尽管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蛇不引诱亚当却选择夏娃,但是一致的观点是夏娃是弱者的体现,对于造物者来说她是不完美的,意志不坚定并且容易受到诱惑,这才导致了人类被驱逐出去,进而引起人类最初的堕落,女人被视为罪魁祸首。从这可以看出,书写《圣经》的作者本身具有性别歧视思想,将女性视为男性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是不平等的,由此创造出的语言也是不平等的。
2.社会分工不同。在西方社会里,男性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家庭中,是家庭的核心人物,承担着供养整个家庭的重任;在社会中,他们在政府机构或是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重职;而女性往往被认为弱者,没有话语权,缺乏竞争意识,只能生儿育女、煮饭和做一些家务活。这种性别歧视明显地反映在一些职务的称谓上,如人们认为像教授、医生、律师、工程师、科学家、议员等职务只属于男性,所以当人们听到His sister is a lawyer,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所说的对象是位先生,而非女士;但是如果一些职务是由一些女性担任的话,则必须加上woman、lady 或是female 这种修饰性的词语,woman engineer,lady doctor,lady lawyer,female scientist,应当说在以前这些职务经常被男性所占据,专属于男性,而女性只能担任一些护士、秘书等等职位。这种不同的社会分工必然导致了地位的不平等,即便是在当今社会,在男女平等呼声越来越高涨的社会,求职的不平等现象依然突出。
3.性别教育的影响。男性从小就接受教育,并且人们会为他们开设哲学、古典文学、修辞和数学这方面的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律、忠诚和高尚的品德,因为他们毕业后会在上流社会担任一些要职,比如律师、法官和其它地位比较高的职务;然而女性只能在家中获得有限的知识,仅限于音乐和文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她们担任领导职位,而是为了让她们能够变得端庄和娴熟,更能够配得上她们的丈夫,作为一种附属品存在。当女性和男性获得同样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时,老师往往会根据性别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任务;女性从小被环境影响,教育要成为温良淑德的女性,她们会选择一些“适合自己身份”的职业,如护士、服务员;而男性会选择律师、法官等等。
4.媒体的影响。谈到媒体的影响,或许有人说媒体只会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怎么会促成性别歧视呢?看似媒体在满足人们的需求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其实媒体在无形中积极地促成了性别歧视现象的发生;很多媒体消费者会盲目跟从信息,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从而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针对当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既要在词汇层面和语言表达方面着手,同时还要结合产生性别歧视的社会动因,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来缓和、甚至消除社会中这些性别歧视现象,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平等的和谐社会。
1.改变教科书和教师口头语中含有性别歧视的词汇。如果儿童一开始接触到的就是没有性别歧视的词汇,那么对于社会来说,抛弃一些暗含性别歧视的词汇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同时,加大对教师就职前的教育力度,避免他们使用一些性别歧视的词汇,尤其是在儿童的早期教育;教科书中一些涉及性别歧视的词汇应当删除,像“boys eat and girls cook”的这种句子只会造成严重的歧视现象;媒体应当宣扬含有正面的、中性的词汇,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积极向上的大众价值观的形成。
2.广泛推广中性词是一种新趋势。或许若干年后,一些带有性别歧视的词汇如actor-actress,bachelor-spinster,master-mistress 等有消失的可能。同样地,这尤其适用于刚刚接受教育的儿童,他们正处于接受新知识的阶段,如何让他们接收不带有性别歧视的词汇以更好地缓和性别歧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创造不含贬义的女性对应词。尽可能取代传统的性别歧视词汇。例如,对女性是否结婚,可以统称Ms,而不再使用Miss 和Mrs 这样蕴含性别歧视的术语。另外,以往男女相提并论时总是男在先女在后。为了减轻歧视我们或许可以调换词序:woman and man,girl and boy,wife and husband,female and male。
语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并非简单地通过词汇的调整就可以改变性别歧视。总的来说,语言反映了社会意识,如果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旧存在,那么,仅仅通过变革语言来达到男女平等是不可能的。
本文以英语词汇为研究对象,聚焦其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仅从词汇的多个角度分析了英语词汇中的歧视现象。同时,还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宗教影响、社会分工、性别教育以及媒体的助推等。最后,我们基于性别歧视,提出不仅要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方面着手,同时还要结合产生性别歧视的社会动因,尽可能多层次、多角度来缓解性别歧视现象。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当今包容开放的社会,如何优化社会结构,从而更好地实现男女平等恐怕是消除性别歧视现象的根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