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王慧超,李田华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婴幼儿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性疾病,最早在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该病在婴儿及儿童中均可发病,且患儿年龄大多集中在3个月~5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8︰1[1],亚裔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KD易侵犯全身中小血管,尤以累及冠状动脉最为严重。目前对于K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国内外大多观点支持免疫介导的超抗原和(或)通常抗原二者共同致病这一假说[1-2]。KD根据临床表现是否典型可分为完全川崎病(cKD)和不完全川崎病(iKD)两大类。cKD患儿临床诊断较为容易,iKD患儿临床常漏、误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而预后不佳。本文就iKD的诊断、最新治疗进展做如下综述。
iKD的定义及诊断标准是相对cKD而言的,是指发热≥5 d,具有以下cKD主要临床表现中的2~3项:①球结合膜充血,无脓性分泌物;②唇充血皲裂,舌乳头凸起充血,呈草莓舌;③急性期手足硬肿、掌趾红斑;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④多形性红斑及猩红热样皮疹,肛周发红、脱皮;⑤颈部淋巴结增大,多为单侧,直径≥1 cm。当上述临床表现不满足4项但是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伤者,也可以诊断为KD。临床诊断KD时,应首先排除发热、出疹性疾病,如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猩红热等[3]。有研究指出,当患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5 d,同时具备KD的任意一项临床表现时,都应考虑iKD可能;当患儿发热时间≥7 d,且长时间发热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时,需考虑iKD可能;当患儿具备上述任一条件时,应行实验室检查[4-5]。当患儿C反应蛋白(CRP)≥30 mg/L且红细胞沉降率(ESR)≥40 mm/h时,应进一步检测其他实验室指标:①血红蛋白;②病程7 d后血小板≥450×109/L;③白蛋白≤30 g/L;④丙氨酸转氨酶升高;⑤白细胞计数≥15×1012/L;⑥尿白细胞>10/高倍视野。当具备上述6项中3项亦可诊断,当具备上述任意一项且超声心动图结果阳性亦可确诊。超声心动图阳性结果包括:①左前降支(LAD)或右冠状动脉(RCA)Z值≥2.5;②冠状动脉瘤;③满足以下≥3项者:左心室功能降低,二尖瓣反流,心包积液,LAD或RCA Z值为2.0~2.5。当患儿CRP<30 mg/L且ESR<40 mm/h时,如果仍有持续发热,应再次观察患儿临床表现及行实验室检查,若患儿病程中出现典型的膜状脱皮表现时,应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进一步协助诊断。
据资料统计,iKD占全部KD患儿的比例为10%~36%,且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6-7]。与cKD相比,iKD具有自己的特点。iKD患儿发病年龄相对cKD患儿小[8-9],但在性别比例上二者无明显差异。多项研究通过分析大量临床数据指出,iKD患儿发病年龄明显小于cKD患儿[5,8-9]。也正是因为如此,i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性更高,因为其发病年龄较小,心血管系统发育相对不成熟,更易遭受免疫损伤。再者,iKD患儿出现卡疤红的概率要高于cKD患儿,这一点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尤其是在接种卡介苗后3个月~3年内的患儿更易出现此重要表现[10]。
临床应当注意小婴儿iKD,尤其是<6月龄者,其临床表现更不典型,更有甚者仅表现为反复发热,此类患儿更易出现冠状动脉损伤,预后不佳。因此,临床对于反复发热、病因不明者,尤其是小婴儿,应尽快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以协助诊断,当发现患儿的ESR、CRP明显升高时,应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冠状动脉是否受损。目前临床iKD诊断尚缺乏特异性高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但是近几年研究发现,脑钠肽的裂解产物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在iKD患儿急性期明显升高,存在一定特异性,对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1-12]。
3.1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 目前大量实践证明,在iKD发病早期及时给予IVIG,有利于减少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改善患儿预后。对于剂量问题,目前推荐2 g/kg静脉滴注,10~12 h内输注完毕。最佳用药时机是发病后的5~10 d内,过早或过晚用药均不利于患儿病情恢复,过早用药会增加IVIG无反应的可能,而过晚用药则会增加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性,因此准确掌握用药时机至关重要[13]。但目前对于IVIG降低KD冠状动脉损伤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同时,对于单次剂量问题,部分学者认为1 g/kg是最为经济有效的IVIG单次剂量,若单次应用不能有效退热,可次日再次应用[14-15]。
临床部分KD患儿特别是iKD患儿,因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相对较晚。对于病程10 d后确诊的KD患儿,当CRP>30 mg/L或ESR增快伴发热或冠状动脉瘤Z值≥2.5者,应给予IVIG输注;若患儿体温已恢复正常、炎性指标等均降至正常、冠状动脉亦无损伤者,则可以不必应用IVIG[4]。若KD患儿在发病10 d内接受IVIG标准治疗后48 h,体温不降仍>38℃,或足量用药后2~7 d或14 d内再次出现发热,且具备至少一项KD临床表现,则称为IVIG无反应。在足量IVIG治疗后,若患儿体温反复或炎性指标仍持续性升高,则可以再次给予IVIG 2 g/kg治疗[1,4]。 有研究指出,i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可能性要高于cKD患儿[16],因此在临床中应当注意。
3.2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已成为KD患儿的常规用药,急性期大剂量应用具有抗炎作用,急性期后小剂量应用具有抗凝作用,但是目前其具体应用方案尚无统一标准。最新研究指出,KD急性期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30~50 mg/(kg·d),体温正常后48~72 h或病程2周后逐渐减量至3~5 mg/(kg·d)小剂量维持,并于服药6~8周后停用[3,17]。
3.3糖皮质激素 目前对于KD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尚存在争议。既往观点认为,KD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性,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禁用于KD患儿。后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对于出现IVIG抵抗的KD患儿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治疗有效[18-19]。
3.4英夫利昔单抗 英夫利昔单抗是一种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为KD的三线治疗药物。目前研究表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KD的效果尚未超过IVIG。但是国外有研究表明,KD患儿应用干扰素治疗能缩短患儿热程,显著降低患儿血CRP等炎性指标,尤其是在IVIG无反应患儿中,该药可以作为一种候选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患儿对其耐受性较好,目前为止尚未见严重不良反应[20-22]。
3.5乌司他丁 乌司他丁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目前临床主要用于胰腺炎的治疗。近年研究发现,在KD患儿发病早期给予乌司他丁联合IVIG治疗,可降低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国内外研究指出,乌司他丁有降低KD患儿IVIG高耐受性的可能[23-24],因此对于IVIG无反应患儿可尝试给予该药治疗,关于其确切疗效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3.6阿托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为一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常用于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修复血管内皮功能作用,因此在原理上对KD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者应具有一定疗效。国外研究指出,对于并发冠状动脉瘤且治疗效果欠佳者,可考虑试验性给予阿托伐他汀,并且该药的安全性相对较高[25-26],但目前该药用于KD的治疗效果尚缺乏大样本数据支持,尚待进一步研究。
3.7环孢素A(CSA) CSA是一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应用于难治性KD的治疗。CSA可通过准确作用于促炎性T细胞来进一步控制炎症进展,目前其治疗效果尚缺乏大样本数据支持[18]。
3.8中药 王雪辉等[27]以中医“卫气营血辨证”为纲,通过采用银翘散、清营汤、沙参麦冬汤加减分期施治70例KD患儿发现,中药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独应用IVIG,可有效缩短KD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利于扩张冠状动脉恢复,产生此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机体免疫调节机制有关。张彦等[28]指出KD的基本病因是瘀血阻滞、气阴两伤,选取桃红四物汤联合生脉饮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但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且目前中药治疗本病尚缺乏大样本研究,结果尚待进一步探讨。
iKD因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确诊存在一定困难,这需要临床医生仔细询问病史,结合辅助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对IVIG无反应者可以考虑应用英夫利昔单抗、乌司他丁、CSA等治疗方案。另外中医药对本病尚有一定疗效,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KD的诊治会有更多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