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倩 崔 燕 何俊峰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此种能力具体包括记忆力、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评论能力和将创新思想转化为成果的创造性技能。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将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化模式,更是探索认知、创新创造和品德意志等关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实要求[1]。因此,创新实践能力成为高质量人才的标志,也是衡量各高校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日前,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对照,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仍需极大提升,培养出的高精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2]。中国的学生勤奋刻苦,且应试能力较强,但却普遍缺乏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实践技能;缺乏质疑、评判和挑战的精神;缺乏多角度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3]。因此,当今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如何实现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提升大学生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强化大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问题。
《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基础兽医学与临床兽医学之间的桥梁,发挥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依照国家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新形势下如何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了探索。
研究显示,制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获得的效果大不一样。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而在教学中不给学生设置特定内容,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严密分析、质疑批判和多元化视角的能力为目标,这种教育最有意义,对社会的贡献也最大[4]。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实现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以及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观。
在理论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更新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涵和外延,并在授课时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本着“以生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尝试“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法综合灵活使用。例如,在讲解肾小体组织结构及功能时,列举病例肾小球肾炎,提出问题为什么肾小球肾炎会出现蛋白尿、血尿等临床症状,引导学生主动带着问题讨论并探寻答案。讲解反刍动物胃的解剖结构时,以牛常发的创伤性网胃心包炎病例为基础,引出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探索病因的过程中带入动物体各个结构的名称、形态和功能。教学中始终将《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课程内容与临床案例及问题密切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兴趣,锻炼了学生他们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和综合理解的能力,培养了他们主导学习和终身学习等能力,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创造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适合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需要。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项细致并且系统的工作,全面开放包括实验环境和材料两方面的同时开放,立足学生的自主发展,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尽量增加学生自主实验的时间,让他们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探索中获得终身受用的基础知识和创新动力[5-6]。
将《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开放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全面开放实验室标本,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前来复习巩固,取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二是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设计方案实践。三是开放科研仪器,如切片机、摊片机、烤片机、显微照相系统等,由专职教师提供技术指导,预约使用,为学生参加竞赛、毕业论文研究等提供平台。四是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实验内容设计成网络课程。目前,《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国家精品资源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全部实现了网络共享,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自主上网学习,完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教学的制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实践精神。
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引导、启发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备课,熟悉教材上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的重点、难点,还要拓宽知识面,了解本专业研究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不同临床专业的主要特点及内容,并对多学科的知识加以融合[7],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系统、及时地带到教学中,有逻辑地贯穿于问题、讨论和总结之中,使学生能够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该教研组教师通过定期参加校内外教学及科研交流活动,同时,团队带头人指导各成员撰写教案并审阅批注,并且定期听课随堂指导,以此培养教师的教学和学术能力,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近年来,该教研组教师主要从事西部地区特色动物形态与机能,将西部特色动物(骆驼、牦牛等)相关科研数据、图片有机地融入教案,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将牦牛与教科书中大部分平原动物的器官组织结构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在教学中也融入了一些新的科学研究,例如示教片展示科研中的数据、组织结构图片,精美的标本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培养了创新能力。另外,邀请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自身有创办企业经验、有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指导经验的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以及创业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定期给团队教师进行培训,以了解前沿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提升教师创新教育的认识和理念,以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使创新实践更有成效,提高了教育效果。
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以学促研、学研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提高他们的科研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8]。为此,配合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并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并参与各类创新性科技实践竞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及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等,目的在于探索并建立以课题和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践改革,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学风,关注学术前沿和追求真理的品格,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带头教师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指导的本科生分别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一项,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学生通过创新性科研项目计划,提早进入实验室,接受科研培训,参与实践研究并撰写论文。另外,该团队教师有效指导了多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制作,并多次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目前,正在带领学生进行相关成果的科研转化和专利申请,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有效改变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推广了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了创新教育的氛围,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知识创新的时代需要以不同的形式来发展创新的理念,创业是这个时代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最高表现形式[9]。目前,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该校已建立了创新创业平台,将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为学生建设起具有专业相关特色的培训。在《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依托学校建立的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举办相关产学研专题讲座,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爱好组建成实践小组,指导他们参加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创业大赛,并积极将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最终在生产、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了他们主动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使创新创业变得更有技术含量。
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非常容易忽略对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考试应本着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应局限于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应重在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10]。因此,建立了多元评价考核机制,将课程评价划分为理论测试考核(占50%)和创新实践能力考核(占50%)两部分。在考核方式上,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度、文献查阅报告、参与科研课题、发表论文情况及科研竞赛成果量化成创新实践能力分,与期末全面系统的理论测试相结合,增加创新实践能力考核比例,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该研究对在《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了初探,取得了一定效果。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将会有助于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目标的进一步实现,也能为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专业型、应用型的畜牧兽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