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核心内容分析

2021-03-26 09:10李鑫王龙孙迪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6期
关键词:核心内容水稻种植

李鑫 王龙 孙迪

摘要:水稻作为人们日常的主食,它的质量和产量对人们的生活有直接影响。所以,有关技术人员应该积极研发水稻栽培中的抗病技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文章对水稻栽培中的抗病技术核心内容进行了全面性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水稻种植;抗病技术;核心内容

水稻种植人员必须重视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工作,采取科学的抗病技术,确保水稻的品质,以此促进农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一、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要点

(一)水稻选种抗病处理

在实际的水稻种植过程中,要想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虫害而产生的问题出现,就需要从根源上着手,提高种植人员对选苗抗病处理问题的重视,科学地进行选种,并科学地对整个种植过程加以监督管理。

首先,水稻种子的选用。一般情况下,选用优质的种子,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稻米品质和产量。在中国,许多地区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也有着较大不同,只有保证所选用的品种能够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相适应,才能够良好地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在选种阶段,通过使用抗病技术能够提高种子抗病性,为稻米后期的健壮生长发育提供了保证。所以,选择的种子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抗寒性,顺应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抗病性强度高,生长稳定性也相对良好。同时,种子的选用还需要综合考虑栽培地的实际状况,确保种子能够与当地的气象、土质等条件相适应,从而有效避免了病害问题。

第二,对水稻种子进行科學合理地管理。在完成对水稻种子的选育后,就必须合理使用药液剂型浸泡播种,以此让在栽培的初期阶段的水稻种子拥有良好的抗病性。在对种子进行药物浸泡的过程中,大多会采用20%三环吨800倍液,使种子在药剂中浸渍约1-2天。在稻米育种阶段中,可通过杂交手段,获得新品种稻米,以全面增强品种抗病性,从整体角度上增加了稻米的产出,从而促进稻米栽培效益提升。

(二)水稻种植的抗病管理

在对稻米实际栽培的过程中,为可以更好地预防病虫害问题发生,必须加强对栽培阶段的科学管理,强化对抗病的关注。在稻米栽培阶段,必须根据当地状况,科学而合理地对栽培密度做出安排。一般情况下,稻米栽培过密或过稀,必然会对稻米的总体产量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精准把握好施肥时机,对施肥剂量加以严密地把控。经分析,合理的施肥有助于科学改良土壤营养成分,为稻米的生长发育供给充足的养分。另外,稻米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对抗病科技的需求有所不同,在技术运用和筛选上,必须坚持适应性原则,以保证稻米在生长发育阶段不发生重大的病虫害问题,推动稻米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三)水稻种植的水肥管理

在稻米栽培过程中,做好施肥管理工作,就可以使稻米病虫害防治等各种问题得到合理地把控。在肥水管理工作研究阶段,施肥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所以一定要把管理工作做好,确保施肥合理,并严格控制好施肥时机。同样,熟练掌握施肥的方法,以确保施肥方式能够与水稻的生长发育状况相匹配。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对施肥营养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肥水配制,把氮:钾:磷的比例规范在2.1:1.2:1.0。在选用水稻化肥时,尽可能使用复合肥,尤其在水稻缓秧期,坚决不可乱追加氮肥,以便促进稻米结实率增加。

二、提高水稻抗病能力的方法

(一)物理方法

现阶段中国多数地方都比较推广物理抗病技术,该技术不但节省费用,且应用区域也非常广阔。物理抗病技术源于中国果农的大棚技术,农户利用大棚技术能够迅速提高农作物生长速率,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大棚技术的主要机理就是可以通过阳光辐射,直接杀死部分的有害细菌和害虫幼体,在春季时就可以给苗木创造恒定的生长温度,从而使得苗木可以迅速生长并直接通过初期的施肥阶段,在进行培育后才能直接实施种植。但该科技必须与苗木栽培技术、水稻栽培技术实现一定的融合。第一步,栽培技术人员必须选择一个栽培范围,对范围内的土壤进行整理、灭菌,在完成准备工作后,再填入适当的底肥,基肥尽量采用生物肥料,以减少生化施肥对幼苗的灼烧。在进行各种准备工作之后,栽培技术人员就可将初期栽培的水稻种苗移入到温室大棚内,每天巡视水稻种苗生长发育情况,等到了成熟期后就可直接将种苗移入室外栽培。这个办法对大批量育苗也具有效果,部分地方培育技术人员能够通过联合培育技术,进一步减少培养优质水稻幼苗成本,大大提高种苗培养效率。

(二)生物方法

生物控制技术是一个较新的调控水稻抗病的有效技术手段,其主要的优点在于可以采用生物学基因组程序,使水稻具备较强的耐病性,同时也可以适应中国各地方对稻米生产水平的要求,它和杂交育种技术相对地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在我国投入更多的人才和资源。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生物学特征,使两个不同类型的植株共同授粉或改善自身生长发育状况,从而使得新的植物种类更具备杂交育种者的优势,并由此来实现类似自然的"进化",不过这个方式主要的弊端便是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同时即便顺利培育出了新物种,其抗病性与抗寒性却没有具体实际保证。而生物基因组工程则和杂交实验技术有着根本上的差异,基因工程主要是对一个新品种水稻进行了基因组优化,并挑选出其基因组缺陷重新加以编程,从而使得水稻品种基因组更为完整,在保证生产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抗病能力和耐寒能力,同时降低了基肥的使用率,所以此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水稻种植中抗病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水稻立枯病的抗病技术

在稻米栽培过程中,立枯病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病虫害问题,对稻米的健康生长危害也相当大。而一般情况下,在稻米萌芽期,立枯病发生的几率也相当高。如果水稻感染了立枯病,水稻苗就会发黄变弯,耐病性也就极度下降,非常容易被其他病毒传染。同时,由于患有立枯病的水稻苗木整体长势迟缓,无法在一定标准区域内生长发育,极大抑制了稻米品质的提高,也限制了其产量的增加。而发生此类病害,原因大多是由于水稻生长环境的气温较低。想要使立枯病得到良好管理,首先就要从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入手,加强对气温变化的把控,对幼苗出土后实行合理保温措施,使幼苗出土后健壮地生长。同样,搞好幼苗的通气管理工作,以不断提高水稻苗的抗旱能力,进而从源头上预防了虫害。

(二)稻瘟病的抗病技术

与水稻立枯病不同,稻瘟病主要发生于水稻结球阶段。水稻感染稻瘟病时,在稻节部位会产生小斑块,而随着稻米的继续生长与发育,小斑块逐步增大,时间久了,稻米的株干就会破裂,从而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引起该病的因素大多是由于在稻米生长发育阶段并不具有优越的光照条件,而稻米的生长发育阶段环境又相当潮湿。为合理缓解稻瘟病,必须为稻米生长发育创设良好环境。在实际的稻米栽培期间,必须科学调节稻米栽培间距,合理调控,以保证为稻米长成产生有利的光线要求。另外,还应该合理对稻米进行施肥管理,进一步提高稻米抗病性。

(三)水稻纹枯病的抗病技术

经对稻米纹枯病的分析表明,在稻米生长和发育阶段,该病的发生率都是比较高的。而稻米纹枯病则主要发生在稻秆和稻叶中。稻米纹枯病的诱发原因主要是在稻米种植阶段,所应用的栽培方法并不科学合理,水稻的养分摄入量严重不足或者过多。在对稻米纹枯病防控过程中,在栽培稻米期间,必须要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合理栽培,确保稻米的营养丰富。同时,加强管理力度,确保不会有其他病毒侵入。此外,还可使用适当的农药喷杀,以预防该病害。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掌握抗病技术要点,合理地进行水稻选种、抗病管理、水肥管理,并将水稻抗病技术合理应用到水稻立枯病、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的抗病处理中,以此来提升水稻的产量,促进农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美兰.关于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要点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10):183.

[2]张丽香.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24):159.

[3]杨士林.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14(18):254.

猜你喜欢
核心内容水稻种植
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分析
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的创新探讨
区域自动观测站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分析
发展文化经济之我见
重庆云阳同一地区不同土质种植的质量分析
寻找教学的交集点
浅谈季羡林的文艺伦理思想核心内容
詹金逊“证据神圣观”理论价值再认识
幼儿园园长的三种角色与六项专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