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 冈本隆司 著
马静 译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年1 月
1858 年8 月23 日,合肥失守,李鸿章的老家也被烧毁,之后将近四年之久,合肥都处于太平军的占领之下。原本就碌碌无为,再加上这次的惨败,李鸿章不得不打消了继续留在合肥的念头。这一年冬天,李鸿章携老母离开了转战五年之久的安徽,去投靠在北京时的老师——曾国藩。
这一年,李鸿章36 岁。父亲病故,作战失败,还要背井离乡,就算他再怎么自负,想必心中也是相当苦涩的吧。去投奔曾经的老师曾国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曾国藩面对远离故土来到江西的李鸿章时,态度却出奇的冷淡。李鸿章亲笔给老师写了信,同时还委托与自己同年考中进士的朋友陈鼐从中介绍。可是等了一个多月仍石沉大海,陈鼐想尽办法后,过了新年李鸿章才终于得以谒见曾国藩。
曾国藩为了改掉李鸿章的傲慢,而故意冷淡他。曾国藩还不仅仅是为了纠正李鸿章在性格上的缺陷,而是为了李鸿章能在他的属下更加顺当地抬高地位。之后,薛福成又对李鸿章投靠曾国藩门下之后的日常生活,作了以下描述:
曾国藩习惯一大早和幕僚们一起吃早饭。但是,安徽人的李鸿章却接受不了湖南的习惯。一天,他以头疼为由,没去参加早餐会。曾国藩派人去叫,他却不听。曾国藩便不停派人去催,告诉他幕僚不来齐的话不吃早饭,李鸿章也必须起床。李鸿章终于赶过来后,大家开始吃饭。曾国藩一直沉默不语,气氛很尴尬。吃过饭后,曾国藩缓慢而严肃地说道:“少荃,倘若想在这里做幕僚,就不允许弄虚作假。待人唯有一个‘诚字。我想说的就这些。”李鸿章吓得直哆嗦。
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基本上都由湖南人构成。而李鸿章从一开始就没有参与,想进入核心层非常困难,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曾国藩却非常看好他。要让周围的人都接受李鸿章,首先需要他和四周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为了将来能大有作为,强调当下要自重。之后,曾国藩完全以老师的态度对待李鸿章。
就这样,李鸿章孜孜不倦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只要融入了湘军集团,曾国藩也就不需要太担心了。很快,李鸿章就不断得到提拔。他成为幕友后,一开始是书记,随后又负责起草奏章,曾国藩如此评价过他:擅长文书,乃天赋之才,出类拔萃。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之后的两年,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幕下工作,也执行了一些军务。师徒二人都不再是北京时代的精英官僚,他们各自在故乡组织乡勇和团练,与太平天国交战,尝尽了打败仗的苦头,也经历了现实中的各种辛苦。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从曾国藩的评价来看,他还是认定学生会大有作为。
不过话又说回来,少言寡语、严谨刚正、厌恶道德伪善的曾国藩,和锋芒毕露、意气风发、刚愎自用的李鸿章,还是存在着矛盾的。实际上,两人的意见发生剧烈冲突时,李鸿章甚至辞去幕僚暂时出走过。老家和人际关系都不相同,能把他继续留在湘军吗?曾国藩不得不再三思量。
对担任军务的李鸿章,曾国藩评价他是幕下唯一的“统领之才”。他在写给友人的信函中也曾提道:尔熟知之李筱泉( 李瀚章) 之弟……其才气大可统率一军,命其于淮南募集义勇军一案如何?然其之前于安徽多有随波逐流之举,故不可轻为之,眼下正观其人。
这里,曾国藩已经提到了将来组建淮军的设想,还有李鸿章的“才气”及其在幕下的特殊地位。他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想尽快让李鸿章从湘军独立的意思,“统领一军”的评价,也和这一想法不无关联。曾国藩对这名心爱的学生抱有莫大的期待,在耐心地教授和鼓励的同时,寻找着可以让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实际上,只要有好的职位,曾国藩就会不遗余力地举荐他。
1870 年的天津教案发展为重大的外交事件。管辖天津的地方长官是直隶总督,当时任此官职的便是曾国藩。迎来六十大寿的曾国藩本想告病休假,无奈碰到这种情况,只好带病领命。
这项任务对曾国藩而言,是极其苛刻的。不仅是他带病在身的缘故,他的处境原本就很艰难。一言概之,即受到内外夹击,进退维艰。从天津当地至清朝政府,都对袭击外国人的犯人们深感同情。天津教案原本就是社会对基督教及其活动根深蒂固的反感的具体表现,而这一反感,正是儒教精神组织下的中间集团酝酿而成的。
然而在面临交涉的当局看来,一旦与拥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的外国列强决裂,就意味着立刻会引起战争。但是,倘若過分地妥协让步,站在外国的一边,便会受到清议的指责,威胁到自己的政治生命。这也正是曾国藩的苦恼所在。
在这一点上,8 月29 日的人事任命意义重大。镇压平定了捻军的李鸿章,继续担任湖广总督,掌握大军以备西方的骚乱,此时他正行军至陕西,平定当地的穆斯林之乱。接到命令后,他立即率军赶往天津。这当然意味着抵抗外国方面的军事压力,更重要的是对内预想到要协助曾国藩顺利处理事件的效果。
果然,在此事的处理上,曾国藩遭到了众多诽谤。李鸿章赶到天津后,很快事件就得到解决,于是大家都私下流传,曾国藩未能处理好,是李鸿章出面处理的。当然这是个误会,真正完成任务的是曾国藩。然而,李鸿章与大军的到来助其一臂之力,李鸿章并不是没起到作用。
11 月12 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北洋大臣。这也是从曾国藩时代向李鸿章时代的转折。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颜面尽失,身心备受打击,之后不到一年半就病逝了。与此相反,李鸿章却是声名鹊起。
要说在此之前的中兴名臣、镇压内乱的功勋之人,当仁不让就是曾国藩。他的个人魅力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望,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猜疑。李鸿章再怎么被看作是救世主,功绩仅次于曾国藩,却终究只是学生而已。正因为在老师的庇护之下,他才得以发挥才能。曾国藩先是提拔他,随后让出了主力部队,最后连声望也拱手相让。为了让李鸿章自立门户,曾国藩亲手培养出了这名接班人。
(本文获出版社授权,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