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解海龙50年来的摄影生涯为核心叙事线索,讲述了解海龙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的人生历程。同时,书中解海龙还以历史亲历者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及他助力希望工程的故事。解海龙作为支援希望工程的摄影家,可谓是中国摄影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以解海龙为代表的摄影人用摄影术激发了中国人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大众摄影和专业摄影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典型案例。
近几年,身边常有朋友向我提出建议:你是不是该考虑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将自己多年的经历好好梳理梳理了?在促进中国摄影和基础教育发展这两个方面,你都功不可没,是时候给自己著书立说了。我由衷地感谢朋友们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关爱,他们的建议让我意识到给自己来一次全面总结是有必要的。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该以何种方式将自己纳入笔端。
自1992年希望工程系列照片发表之后,“他以一己之力极大地推动了希望工程的发展”“解海龙的个人努力,满足和契合了社会传统与现实的公众期待”“他所走过的和拍到的地方都建起了希望小学,他照片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回到了学校”……无数赞誉之辞迎面而来。如果要否认心中的自豪也有些虚伪了,但是我更清楚,真正促进希望工程发展的,不只是我,更是我经过每一座村庄时,遇见的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那一个个打动我、让我热泪盈眶的人。我只是怀着尊重与感动,以一颗悲悯仁爱之心,将他们忠实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正是他们,唤起了社会各界的爱心,进而推动了希望工程的蓬勃发展。
除去希望工程的标签,“我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这是几年前我接受《大众摄影》杂志采访时讲过的一句话。是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就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如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绝大多数摄影发烧友,从热衷于器材,痴迷于技巧,狂热地追求获奖,到逐渐拓宽自己的视野,朝着真正的摄影门槛靠近,我经历了和他们同样的过程。如果说稍有什么特别之处,那我就引用一句对我的官方评价吧:解海龙踏上了时代的节拍,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纵有万千语,落笔终是难。难在两点:其一是我始终无法静下来,多年的惯性让我不自觉地行走在公益的路上;其二是我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述总比文字描述更有生气。之前有几家出版社表达了想为我出一本書的意愿,也由于各种原因而不尽如人意。机缘巧合,正是这段时间,王薇找到我。她是武汉的一名摄影爱好者,2014年听过我的一场讲座之后,深受感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萌生了“记录一个全面的解海龙”的想法。她不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来,她本人也不是专业作家。按她自己的话说,“对您的敬仰让我就想为您做一件事情”,完全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她第一次来北京与我会面时,我看到她两本写得满满的笔记本,她的认真让我当即决定将这件事就交给她来做。我相信,一切都是缘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衷心地感谢领导、恩师、朋友、亲人,在我半个世纪的摄影生涯中,是你们给我支持、帮助和陪伴。尊敬的许喜占老师、刘加瑞老师,你们带我步入摄影的大门,引导我前进的方向;贺延光、王文澜,你们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马浩流馆长、《中国青年报》的领导、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领导,在工作中你们信任我,放手让我拼闯,鼓励我闯出一片亮丽的天空;朱恩光、张左、彭宏、刘天忠、崔新华、肖彤彤、刘占崑、张兆增……我亲如手足的兄弟们,我们有幸相遇、相知、相伴,这是人生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还有我的家人,对你们的感激就让我藏在心底吧。我还要感谢这一路走来,途中所遇的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人们。你们默默无闻,于无声处给予我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年时间打磨,希望工程里里外外的我,现在就以这本书的形式呈现给大家。成书过程中,杨浪、杨越峦、晋永权、许华飞等众多热心的朋友对它非常关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对你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书中有你,有我,有他,有那个年代伴我共同走过的每一个身影。而继续前行的路上,我们仍然在一起。
解海龙
中国著名摄影家,希望工程的首位志愿者。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副主席等职,现任世界华人摄影联盟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龙影廊创始人兼艺术总监。曾荣获新华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的“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的“消除贫困贡献者奖”等数十项大奖和荣誉称号。
王薇
1997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由撰稿人,湖北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