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善文 温志立 林星镇(.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0004;.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南昌 0006 ;.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医学科 南昌 0008)
现代医学研究中,脾是一个涉及消化、内分泌代谢、能量合成储存、神经介质的传递、血液微量元素生成及免疫抑制等功能的脏器[1]。中医学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有相似之处,但不完全等同,为具有主运化、主肌肉、统血、化生气血等功能的总称。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与书籍,加上临床学习所观察,积累理论与实践,深入思考“脾主肌肉”的功能对疾病的影响。本文通过以下几方面论述“脾主肌肉”在疾病中的重要性。
首先要明确脾“主”的是肌肉的哪些方面。中医“肌肉”主要包括肌肉软组织、皮下脂肪组织、骨骼肌、平滑肌、横膈肌及网系膜等一切肉质组织[2]。普遍认为,“脾主肌肉”是指肌肉的营养靠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得,若营养不足,则肌肉萎缩软弱,无法发挥正常功能。所以,“脾主肌肉”指的是脾管理人体一切肉质组织的形态,肉质组织的形态是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长时间饥饿,能源物质消耗的顺序依次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脾主肌肉”发挥功能,首先消耗糖原,然后消耗皮下脂肪组织保障能量供应,最后牺牲蛋白质组织维持生命,肌肉萎缩。若局部循环障碍,脾与肌肉联系受阻,“脾主肌肉”功能减弱,营养无法正常供应,导致局部肌肉萎缩软弱。若肌肉持续收缩,卡压血管导致局部循环障碍,脾与肌肉联系减弱,“脾主肌肉”功能减弱,则无法管理收缩的肌肉使其恢复形态,最后肌肉僵硬痉挛。
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首次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这是通过“脾主运化”的功能实现的[3]。“运化”是一个动词,是指脾将胃初步腐熟的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并运输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以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该运动除了利用了重力势能与渗透压外,更重要的是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如果脾主肌肉的功能减弱导致消化道平滑肌的形态改变,或萎缩、软弱,运动能力减弱,则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或收缩、痉挛,则腹痛。因此,“脾主肌肉”与“脾主运化”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医学认为,肉质组织的组成主要为糖类、脂质、蛋白质,这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营养物质,主要通过食物摄取。所以“脾主肌肉”与“脾主运化”并没有先后之分,是同时进行的。
若“脾主肌肉”功能减弱导致“脾主运化”功能减弱,脾失散精,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地转化供给,可发生各种虚性疾病。糖尿病的发生与脾关系密切,其中“脾不散精”更是发病的关键,现代研究证明“脾不散精”与胰岛素抵抗及糖耐量减低均有着密切联系[4]。“脾散精”是“脾主运化”的表现,其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脾主肌肉”。
现代医学中的肌肉包含在中医肌肉范围内,主要分为三大类: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5]。各种原因导致的“脾主肌肉”功能减弱都会影响这三类肌肉的形态,从而影响肌肉的各项功能,肌肉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发生各种相关疾病。以下从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论述。
3.1 骨骼肌相关疾病 骨骼肌是自主运动肌,起止点都在骨面。人体的自主运动是多块肌肉同时进行的,如完成屈肘动作中,原动肌为肱二头肌和肱肌,位于它们相反一侧的肱三头肌同时松弛和伸长,它是屈肘动作中的拮抗肌,反之亦然。拮抗肌和原动肌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对环绕关节运动的功能是统一协调的[6]。任何一块肌肉无力或痉挛,都无法正常完成相关运动。
某些骨骼肌帮助完成呼吸运动,称为呼吸肌,包括肋间肌、膈肌、腹壁肌、胸锁乳突肌、背部肌群、胸部肌群等[7]。若呼吸肌萎软或痉挛,收缩与舒张功能减弱,不能满足为肺正常活动而提供的胸腔压力,从而导致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重则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影响到生命。慢阻肺(COPD)主要表现为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8]。郑丽冰等[9]通过对呼吸肌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中发现,COPD患者应用呼吸肌锻炼,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肺功能水平。改善肌肉的功能就需要恢复肌肉的正常形态,肌肉的形态受脾管理。
当“脾主肌肉”功能减弱时,骨骼肌形态改变,肌肉萎缩软弱或僵硬痉挛,自主运动能力减弱,肌肉的抗压能力下降、应激能力下降、代偿能力下降,易发生骨折、肌肉劳损、软组织拉伤等。脾主肌肉的功能障碍可导致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最终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OPF)的发生[2]。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骨质疏松的程度与骨质增生成正比,因为脾主肌肉的功能障碍,骨骼肌不能正常地维持人体生物力线,需要额外的支撑,这个支撑来源于增生的骨刺,骨刺来源于骨骼中减少的骨量。
3.2 平滑肌相关疾病 平滑肌为不随意肌,受植物神经支配,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及血管。当“脾主肌肉”功能减弱,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功能减弱时,贲门括约肌收缩能力减弱,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下端粘膜的炎症,即反流性食管炎[10]。胃肠括约肌收缩能力减弱,对食物的物理消化能力减弱,表现为食物潴留、完谷不化等,易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腹胀等疾病。大肠蠕动次数减少,大便无法及时排出,发生便秘,若同时肛门括约肌收缩能力减弱,则无法控制大便[11]。
②正常呼吸时,气管、支气管随吸气而扩张,随呼气而收缩,剧烈运动时,气管、支气管需要扩张使更多的氧气通过。若呼吸道平滑肌运动无力,气管、支气管不能正常地随呼吸而运动,吸气时不能正常扩张以助氧气进入肺泡,呼气时不能正常收缩以助二氧化碳排出,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慌气短等症状。若呼吸道平滑肌痉挛,则可发生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痉挛是慢性支气管炎、过敏反应和哮喘疾病的典型症状[12]。
③血管平滑肌运动减弱,使得血流减慢,血液中的杂质不能及时清除,易堵塞血管。若长期运动减弱,为了满足机体供血需求,心肌加强运动使血流加快,血管平滑肌因长期运动量少而弹性减弱,使得血管壁压力增加,发生高血压病。
3.3 心肌相关疾病 心肌是特殊肌肉,人类心脏寿命约为跳动25亿次,心肌昼夜不停地完成这25亿次的运动。因此,“脾主肌肉”对心肌尤为重要。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主要动力来源,但人体的血管太长,总长度约能绕赤道4圈,心肌收缩一次无法推动全身的血流,所以血管平滑肌的运动辅助推动血流。若脾功能减弱,可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心肌还未受到明显影响,但血管平滑肌偷懒甚至罢工,使得心肌不得不加大工作强度,只有更有力的收缩才能把血液泵得更远,表现为收缩压高、心动过速等。长期的高强度运动使得心肌发达,导致心肌肥大,影响心脏的舒张功能,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目前已经证实,糖尿病是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2005年至2015年的10年间,心衰入院患者中约有44 %的患者合并糖尿病,且这一比例在10年内呈上升趋势[13]。上文提到糖尿病的发生受“脾主运化”功能的影响,即受“脾主肌肉”功能的影响,心衰患者可以合并糖尿病是因为二者同时受“脾主肌肉”功能的影响。二是心肌受到影响,能量不足,运动减弱,可表现为心悸、低血压、心动过缓等,长此以往使得心肌萎缩,心肌顺应性减退,心脏扩大,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相反,运动员长期训练,血流通畅,脾气健运,心肌濡养充分,所以心肌收缩能力强,心率储备大,心肌收缩频率低于普通人即可满足泵血需求。殷馥薇等[14]研究表明,大学生运动员动态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为50.0 %,其中大多为运动训练诱导的生理性改变,篮球运动员24 h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均低于对照组。
综上,“脾主肌肉”的功能影响多个系统疾病的发生。脾管理肌肉的形态,肌肉的形态影响其功能的发挥,肌肉功能发挥异常则发生相关疾病,因此必须保障肌肉形态的正常,一是要气血生化充足,二是要血行流畅。营养物质摄入充足,则气血生化有源;血行流畅,则脾散精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其中更重要的是血行流畅,若血流不畅,脾与肌肉的联系减弱,“脾主肌肉”功能减弱,消化道平滑肌形态改变,导致消化道平滑肌运动功能减弱[15],那么摄入再多营养也无法正常吸收。因此,在非特殊情况下,治疗当先通行气血,使脾与肌肉建立联系,再考虑不足。
如消化不良的治疗,首先恢复腹直肌与消化道平滑肌的形态,使肌肉正常功能得以发挥。可用针刺、推拿等治疗方法松解腹直肌,改善局部循环,恢复建立脾与腹直肌的联系,“脾主肌肉”功能发挥,恢复腹直肌形态,以助大肠运动。针刺或推拿治疗背腰部肌肉,改善循环,恢复建立脾与肌肉的联系,“脾主肌肉”功能发挥,恢复肌肉形态,减轻肌肉及脊椎对主动脉与腔静脉的压力,改善内脏的供血,恢复脾与消化道平滑肌的联系,管理消化道平滑肌恢复形态,发挥正常的消化功能。若有气血不足,则可配合服用补益气血方剂,如八珍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