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娜,王 偲
(大连财经学院 文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
2017年,我国教育部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新型课程理念,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通识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其特征是教学时间长、学时多、范围广、影响大,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深入挖掘人文通识课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内容,进而将其融合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OBE理念为此提供了一个整体思路,有利于人文通识课质量的有效提升。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自西方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重在对学生人格层面的品性熏陶。针对“专业教育”实用至上、功利主义的弊端,美国首先引进了欧洲的“自由教育”模式,并逐步演化为现在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发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孔子强调培养“博闻,多见,择善而从”的“仁人”,这与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在理念上不谋而合。民国时期,蔡元培提出大学应以培养通才为目标,制定了大学“共同必修课目表”,成为现代意义通识教育的原型[1]。21世纪初,我国数十所高校借鉴欧美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率先开始通识教育实践,并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识教育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清华大学学者李曼丽将通识教育定义为“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通识教育课程为通识教育理念的课程载体,《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三个领域——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公认的通识教育学科分类体系[3]。人文通识课是相对于人文学科而言的,主要包括文学课程、史学课程、哲学课程、艺术课程,其中文史类课程是核心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大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品位和思维能力。人文课程的内容体现了通识教育“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核心知识”于一体的重要内涵。因此,人文通识课与“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以通识教育人文内容为基础,人文通识课又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与有效途径,两者的内容相互交叉渗透,契合度极高。
2017年12月, 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统筹推进课程育人,这成为通识教育改革的“导向标”。此后,各地区高校不断完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融入人文通识课还面临以下困境: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忽视课程隐性思政作用。在目前开展的人文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部分教师对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认为人文通识课是以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以帮助学生拓展专业素质和知识视野为主要功能,忽略了课程隐性思政的作用。对如何发挥人文通识课的育人功能缺乏基本认识,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2)教师缺乏思政知识储备,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在人文通识课的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缺乏统筹规划。讲授人文通识课的教师,大部分没有思政专业学习背景且缺乏相关培训,相关的知识储备较少。相对于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内容而言,存在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性内容结合生硬、分布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思政内容的输入与输出环节未形成有机整体,难以满足人文通识课的德育要求。
(3)思政融入缺乏理论指导,教学方法单一。目前人文通识课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主要是教师在现有课程资源中挖掘思政要素,并将其与课程相结合。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缺乏相关理论指导,教学技巧存在短板。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思政内容多采取“填鸭式”的单向灌输,违背基本教育、认知规律,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价值引领实效。
(4)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通识教育特色。人文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既包含对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有对情感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单一的评价方法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知识、能力、素养各维度的评价应该有专门的考核评估方法。目前人文通识课思政建设中的评价主要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缺少对思想政治内容的评价,难以满足课程思政治建设要求。
总之,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文通识课的建设过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需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OBE教育改革理念为此提供了新思路。
(1)OBE理念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指导。OBE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又称为“成果导向教育”,它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继而逐渐在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应用和推广,实践反馈效果颇佳。2018年1月30日,我国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三大原则,即基于成果导向的OBE教育理念的根本原则,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新方向。OBE强调能力培养与训练。在OBE理念下开展人文通识课思政建设,其实质内涵就是以通识教育为载体,以教学设计为导向,打破传统通识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建立支撑培养目标与素质能力达成的课程体系。总之,OBE理念“确定学习成果—构建学习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逐级达到顶峰”的实施框架为人文通识课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保证其在设计、实施、评价、评估和管理等各环节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
(2)有利于思政融入人文通识课程实施框架。课程是保证教学的关键载体和支撑。但在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来引导新时期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国情怀,普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思政育人”的现象。基于OBE理念,创新人文通识课的思政建设,从需求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改革教学方式,从而全面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和生命力。以“隐性思政”的方式,凸显“显性思政”的功效,将思政理念贯穿于人文通识教育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基于OBE理念“定义产出—实现产出—评估产出”这个闭环[4],将思政要素和人文通识教育有机融合、相互联动,有利于打通人文通识教育的信息渠道,凸显人文通识课的德育功能,形成特色鲜明、育人成效显著的产出导向人文通识课程体系。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确保所有学生都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并获得未来成功所需的能力[5]。要定义学习输出,必须明确关注学习者应该获得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因此,在OBE理念的指导下,确定人文通识课预期学习成果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具体来说,首先从内外部需求出发,由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生应达到的各项要求,然后根据毕业要求指标与人文通识课的对应关系,明确各门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根据人文通识课中毕业目标细化要求,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层、能力层与素养层,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同时,依据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应从学生视角出发,使用显性行为动词来进行表述,使学生能够真正记忆、理解、分析并应用,阐明了认知的层次,明确了课程的目标。
(1)课程内容。传统教育是学科导向模式,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但在OBE理念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整合应根据课程的成就目标,关联不同教学模块,构建对实现能力结构、提升人文素养有固定贡献的课程内容。基于OBE理念倡导,在课程内容的确立上应从国家、社会、行业、职场等外部需求出发,结合学校、学生、家长预期教育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6]。课程内容应尽可能涵盖人文知识的大部分学科,使学生了解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演变,加深对文学、哲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知识的认知,培养积极的人格。课程的选择上要注重知识的普遍性,同时体现人文知识的整体性。可开设外国经典鉴赏、国学经典导论、影视鉴赏等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注意加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
(2)教学模式。OBE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来发现学生的多样性。例如可利用案例式、研讨式、专题式等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思想、艺术等进行阐述,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此外,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MOOC、超星平台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思政教学资源的拓展。学生通过自学大量开放的在线课程和教师提供的其他在线资源,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和政治,并且在人文通识课中,通过课堂集中展示和短剧等方式呈现相关内容,使思政内容内化于心。课后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平台和新媒体媒介及时跟踪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让学生课后也能随时随地与老师进行学习和互动,从空间和时间上拓展课堂范围,实现因材施教、全过程育人。
(3)课程资源。OBE理念强调“学生中心”,鼓励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协作交流[7]。因此,有必要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上的优质共享学习资源,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思政资源。在过往的人文通识课课程资源中,思政内相对较少,这需要教师在人文通识课思政建设中,在清晰定义学习产出的基础上,以促进学习产出为目标,挖掘整合本课程所蕴含的微视频、文本、知识库等自学资源,讨论区、博客、现场会议等活动资源和测试与作业、考试、进步榜等评价资源,并在以上各类教学资源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此外,还要将各类资源合理植入到课程知识中,使得知识内容和思政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一种人文素质和专业能力,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评价机制是人文通识课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在OBE教育理念下,人文通识课课程思政评价应注意以下原则:第一,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考核相结合。学生学习成果不能仅以显性知识的考察作为结果,还需要考察思想政治素质等隐性知识。其考核评定可以从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思想素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在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大纲中增加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促进知识内容与思想政治内容评价的有机结合。第二,注重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OBE教育理念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定,更加注重考核对学习的引导作用。因此,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模式,通过过程性考核检查与跟踪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过程的实施与不断改进提供有效数据。终结性评价用于学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后,考察其是否有效取得了学习成果,以便更好地持续改进、推进育人成效。第三,遵循个性化评定原则。OBE教学理念强调自我比较及个性化评定。这就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学生之间的比较性评价。个性化、标准化的评价模式,有利于准确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对教学进行针对性修正,及时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正向引导,使教学评价真正做到科学有效。
本文围绕课程思政主旨,结合 OBE 教育理念,对人文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挖掘,构建一套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人文素养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人文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任重而道远,如何准确地表述如学习品质、道德修养等一些隐性学习成果,如何前瞻性地描述未来学习成果,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每一堂人文通识课程中,依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