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壮,李良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汉武帝内传》[2]题名刘向,约是魏晋间人伪托汉人作品。本书对西王母下降会武帝之事,描叙详尽,文字错采缛丽,其中有:“其下药有松柏之膏,山姜沉精,菊草泽泻,枸杞茯苓,菖蒲门冬,巨胜黄菁,云飞赤版,桃胶朱英,椒麻续断,萎蕤黄连。如此下药,略举其端。草类繁多,名有数千。子得服之,可以延年。”此处黄菁为下药一种,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高士传》[3]作者为西晋皇甫谧,书中记载:“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姓,躬耕以为食。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游诸名山,食桂栌实,服黄菁子,隐蜀峨眉山,寿数百年。俗传以为仙云。”传主即楚狂。关于楚狂的记载,后世认为有所虚构,但其中出现的黄菁子,当是西晋药物历史的真实反映。此处黄菁子与桂栌实并为山中之物,有养生长寿之功。后世一些引用本则资料的文献,如《春秋战国异辞》《李太白诗集注》《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等把黄菁子写做“黄精子”,可做黄菁为黄精别名一证。
《真诰》[4],上清派宗教书籍,为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所著。陶弘景既为著名道教人物,又与《高士传》作者皇甫谧一样为古代著名医学家,因此,可能代表着魏晋时的一种使用习惯。本书记载:“昔衡山中有学道者,张礼正、治明期二人。礼正以汉末入山,服黄菁,颜色丁壮,年如四十许。”此处黄菁有延寿青春之功,当是黄精。
南朝后梁宣帝萧詧在《游七山寺赋》[5]中谈及七山寺之物产时铺陈到:“复有牛膝鸡肠,誉头燕草,甘菊辛夷,苦参酸枣,紫苑赤箭,黄菁白藁,天门地骨,肉芝石脑,神农是尝,仙经是造。”这些物产既被总结为“神农是尝”,暗指百草,又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这里的黄菁显然与从牛膝到石脑一致,是一味赋中铺陈的药物,至于是否确实产自七山寺,当做赋家之言。
《南岳总胜集》[6]为南宋陈田夫撰,记录南岳衡山千年历史胜迹,入道藏。本书中有两则故事提到黄菁。其一曰:“隋大业中,高僧于此修行,休粮、诵咒、服黄菁。人问之不言,后入莲华峰而隐。”其二:“谢修通,宜春人也。……遂肩舆其母,往玉笥山,穴居数年。甘旨之奉枣栗、芋茱、黄菁、百合。”两处提到的黄菁,都是山中所产代粮充饥之用,又与当时佛道服用黄精的风气相合,亦应是黄精别指。
黄精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杜甫作《丈人山》诗有“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此句之后,唐宋诗词中开始大量出现黄精,一则发挥杜甫黄精白发驻颜和的功能,二则用其山居充饥,代指隐居生活。相比黄精,黄菁也在诗词中出现要少很多,表达之含义也基本上是以上两种意思,即皆是黄精之意。以下参考在诗词中黄精的用法,列举在《全唐诗》[7]《全宋诗》[8]中有关黄菁的词句。
黄菁苗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六):“紫术黄菁苗蕺蕺,锦囊香麝语啾啾。”与紫术一同出现的黄菁苗,应当是黄精之苗。黄精苗也出现在其他作品中。如黄台《问政山》:“黄精苗倒眠青鹿,红杏枝低挂白鹇。”曹辅《同舍问及故山景物用钟字韵诗以答》:“欲借神方变华发,黄精苗盛菊香浓。”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新、分布广、涉及领域多,给制定质量评定规范带来了一定难度,为了便于质量控制、管理方便,结合生产实践,参考有关标准,首次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项目进行了等级划分,并参照有关标准,首次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质量评定方法。
黄菁为饭为粮郭祥正《留题潜山山谷寺》:“归来拂榻坐虚堂,软煮黄菁荐香饭。”高翥《黄居士山房》:“近闻身口浑无累,槲叶黄菁绕宅栽。”无累身口的黄菁,应该也是充饥且养身的黄精。煮黄精饭,是山居常见活动,如王镃《仙源即事三首》(其三):“松花酒后黄精饭,卧看青山到夕阳。”王问《杨山人寻仙歌》:“半榻山云千卷书,相过一饱黄精饭。”
黄菁充饥薛嵎《望感事述情继》:“吟骨纵清难免死,黄菁多啖亦充饥。”关于黄精充饥,屡见于诗文。如卢澐《题山水图》(二首其二):“白木长镵杜少陵,饥来无处觅黄精。”苏轼《答周循州》:“知君清俸难多辍,且觅黄精与疗饥”。
黄菁与烟霞舒坦《寄台州使君五首》:“使君家是八仙家,不负黄菁与紫霞。”此处黄菁当为道教所认为可以成仙的黄精。黄精与霞相偶,甚为常见。如程公许《题会庆建福宫长歌》:“不愿驾鹤朝玉京,只愿餐霞饵黄精。”何中《酬揭曼硕赠别》:“松声多处黄精好,举手青霞始学仙”。
黄菁与苍术于伯渊有曲[9]:“诗囊经卷随藜杖,苍术黄菁满药篮。回头笑,青钱拍板,乌帽蓝衫。”关于苍术和黄精的并列出现,《与山巨源绝交书》即有:“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诗词中出现更多,如乃贤《赠空谷山人徐君归武当》:“小罋春风紫术香,长镵落日黄精熟。”元代无名氏的《行香子》:“黄精自煮,苍术亲熬。有瓦汤瓶,砂釜灶,葫芦瓢”。
还有一些僧人禅诗[10]中出现黄菁《宏智禅师广录·航海之宝陀访真歇师兄》:“新味清油燣紫菜,古方淳蜜渍黄菁。”《法演禅师语录·次韵酬吴都曹》:“ 一钵黄菁消永日 满头白发已玄机。”释绍昙《六言山居》:“粉芋头煨软火,懒黄菁煮沙瓶。”关于蜜渍黄精,有程公许《慧明王道士赠蜜黄精》《谢慧明王道自大面山宁赠三诗并蜜黄精》二诗可做参考。而白发黄精的典故,自然来自杜甫《丈人山》。煮黄精亦出现多处,因此,这里的三处黄菁,亦是黄精。
总体而言,黄菁一词出现有两个特点:一是出现在非医学古籍中,方书与本草中不见;二是集中在宋代之前,尤其是晋唐之时,至明清之后已不见此用法。笔者认为,这与精和菁互用有关,而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时代性。
黄菁作为黄精的别名,使用而未被本草收载的原因,应该与“精”与“菁”二字在古代一定程度的通用有关,即“黄精”与“黄菁”被认为是一名,而非别名;这也是黄菁不与其他别名,或从形状、或从他药,而从语音得名的原因。下面即就《汉语大词典》[11]中精与菁的义项谈起,以说明这一现象发生的合理性。
菁,形声字。从艸,青声。本义据《说文解字》[12]:“菁,韭华也。”即韭菜花。此义汉代多见,如张衡《南都赋》:“秋韭冬菁。”《广雅》:“韭其华谓之菁。”从本义出发,菁又扩展为花的泛称。《文选·高唐赋》:“秋兰茝蕙,江离载菁。”此处菁就泛指盛开的花。在此之上,有进一步扩展为华采的意思,组成菁华、菁英、菁藻等词。
另一方面,菁还能组词成其他草木的意思。一个是菁茅,《尚书·禹贡》:“包匦菁茅。”《管子·轻重丁》:“江、淮之闲,有一茅而三脊,母至其本,名之曰菁茅。”一个是蔓菁。《周礼·天官》:“醢人菁菹。【注】菁,蔓菁也。”一个是芜菁,《后汉书·桓帝纪》:“种芜菁以助人食。”如此菁又有泛指蔬菜的意思。如菁羹。菁亦泛指穷人所食的粗菜;同时承担了形容词词性。菁菁,花盛貌。《诗·唐风》:“有杕之杜,其叶菁菁。”还是地名。谢灵运《山居赋》:“三菁五奥。【自注】三菁,在太平之北”。
菁的含义大致如此。由菁所组的词语包括菁华、菁羹、菁翠、菁英、菁茅、菁莪、菁菁、菁葱、菁藻等。菁华、菁英、菁藻为一组,为华采意;菁翠、菁菁、菁葱为一组,为茂盛意;菁羹、菁茅、菁莪为一组,为草名。与“精”有交集,产生互动的,为第一组。接下来简要列举“精”的含义。
“精”依《说文解字》:“精,择也。从米,青声。”本意是择米,亦即挑选过的好米,上等细米。如《庄子·人间世》:“鼓筴播精。”《论语》:“食不厌精。”组词包括精凿(舂过的净米);精粲(精米)等。在本义之上,衍生出一些表示上好、精微意的义项。如《国语·周语》:“祓除其心精也。”《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吕氏春秋·慎行论》:“天地之精。”王充《论衡·订鬼篇》:“二者用精至矣。”这里的精是精气的意思,中医精气学说中的“精”便是此意。组词包括精秀、精血、精胆、精耀等,人体的活力之源、天地的生化之气,均用精来体现。
之后精作为专门名词出现。一个是代表精神、精力,如《论衡·论死》:“人死精亡而形存。”组词精采、精舍、精思等。一个是精液。如《易·系辞》:“男女构精。”一个是灵魂意,如宋玉《神女赋》:“精交接以来往兮。”还有做妖怪意的精人、精魅,指瘦肉的精浇等。又如张衡《东京赋》:“辨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此处作星解。《吕氏春秋》:“精行四时。”高诱注:“精,日月之光明也。”则做日月之光解。
由于精的适用范围广泛,又被用来通各同音形似的字。比如《老子·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管子·水地》:“瑕适皆见,精也。”《潜夫论·梦列》:“心精好恶,于事验,谓之性。”以上例证的“精”通情,作性情解。《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国出水精琉璃。”精通晶,水精即水晶。还值得注意的是,精还通菁,如《文选·风赋》:“将击芙蓉之精。”此句之“精”作花解,即菁,这就暗示了精与菁互用的一些语境。
精的使用还发生了词性的变化。作为形容词出现,有细致,精密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后汉书》)纯洁,纯净意:“精铜铸成。”(《后汉书·张衡传》)精诚,专一意:“中不精者心不治。”(《管子·心术》)清朗,光明意:“日月光精。”(《汉书·李寻传》)锐利意:“兵精粮多。”(《资治通鉴》)精妙意:“精思附会”(《后汉书·张衡传》)。作为副词出现,表示程度甚,很:“自蔽之精者。”(《吕氏春秋·勿躬》)也在方言中表示全,皆的意思,如“精乌账”“精攮气”等词语。作为动词,或者表示精通意:“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稗类钞·战事类》)或者表示精光,袒露意,如“精腿”等。精的含义大略如上。
菁精互用现象,指菁与精互相侵入对方的意象之中,在某些词汇中出现两字互动的情况。菁精互用并不罕见,如菁华与精华、菁英与精英两组词,以下以此两组词为例考察精与菁互用的情况。
精华一词常用的义项有三,一是表示事物之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如刘向《九叹·惜贤》:“扬精华以炫燿兮,芳郁渥而纯美。”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二指精神元气。如王充《论衡·书虚》:“强力自极,精华竭尽,故早夭死。” 陈徐陵《梁禅陈策文》:“精华既竭,耄勤已倦,则抗首而笑,惟贤是与。”皆是此意。 三是指日月光辉,如江淹《效阮公诗》:“仲冬正惨切,日月少精华。”《红楼梦》:“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凡是“精华”的表示事物之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的义项,菁华基本皆能表达。《晋书·文苑传序》:“《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旧唐书·李贤传》:“先王策府,备讨菁华。”宋代陈思有书籍《书苑菁华》。 《尚书大传》:“菁华已竭,褰裳去之。”这里的菁华应是精神元气意思,但也仅限“菁华已竭”,同时笔者尚未发现有菁华表示光辉的意思,则菁华似只能通用精华的一部分含义。
英,本意为花,与华同义。因此,精英在古汉语中的涵义基本等同于精华的第一义,也即事物之最精粹、最美好者。如葛洪《抱朴子·嘉遁》:“漱流霞之澄液,茹八石之精英。”苏轼《乞校正奏议札子》:“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例句里的精英皆是如此。而现代以来精英指代人才的用法越来越多,在这一用法中,“英”字中愈发偏向英才之类的涵义。
“菁英”在古代上也表示精华义,与精英大致相同。如《南平县志》:“于是登著作之堂,而总其菁英,详其藻绚。” 《滴天髓阐微》:“生于仲春,旺极之势,宜泄其菁英。”一直到近代时期,“菁英”跟随精英也出现了人才涵义。两者混用的情况一直存在至今[13]。
现在审视精与菁在含义上的异同,可以看出,精的构词能力相当强,作为“精华”的意思几乎可以涵盖古汉语的各方面,而菁的构词能力相对弱小,很容易被精侵吞。笔者猜想,菁华、菁英作为同义连词,“菁”“华”“英”三字同义,共同构词用来形容像花朵的华彩至美之物,后来混同“精”的精纯、精微之意,出现“精英”“精华”的替代,并表示混合后的事物之最精粹、最优秀的涵义,进而原本的菁华、菁英也沾染此意,形成一种并行的状况,换言之,菁和精的某些相接近的义项,在互相影响互相纠缠中,完成了菁英—精英、菁华—精华两组同义词。不过具体过程的细节还需要更多的文献证据支持,一旦有反例出现,结论就需要修正或推翻。
回到黄菁上来。黄精得名来自于黄土之精,而非黄色的花,因此黄精为正名;菁与精在某些义项的混用导致一些人开始使用“黄菁”一词,作为黄精因语言学现象产生一个别名。黄菁之所以仅在部分范围部分时代使用,或许是因为其字面意思容易让人产生“黄色之花”的歧义,造成使用上的不便,故而逐渐被弃用,甚至无从进入黄精繁杂的别名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