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伟,杨灿荣
(1.泉州经贸学院,福建泉州362000;2.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福建泉州36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1]的要求,这一要求为思政课的教学提出新要求、新方式和新途径。在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讲好中国故事(以下简称“故事”)是契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较好方式和途径,对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认同感,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学习能力薄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不强,存在着应付敷衍甚至逆反的现象,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必修课而非专业课,学与不学没啥区别。相当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信心不足,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安静听课即可,至于是否听进,是否“入脑”“入心”,能否“外化于行”则思考不多。在此情况下,如何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保证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急切思考、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根据思政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讲好故事是契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解决上述问题的较好方式和途径。“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2]通过故事来说服人、感染人、影响人和引导人,不仅增加思政课内容的生动性和方式的新颖性,使思政课更加“接地气”,而且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知”的问题,还能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从小故事中悟出大道理,通过“讲”达到“知”,通过“思”达到“信”,真切感受思政课对成长的意义,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达到“知思信行合一”。
讲好故事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这一目的决定思政课讲故事必须科学选择和把握故事的内容,即以思政课教学目的为依据,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选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的故事,具体而言,应选择和把握具有“价值性、知识性、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故事。
(一)价值性。即所选择的故事要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这是由思政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核心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任务。思政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思政课既要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和法治观等教育,又要向学生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产生的理论成果,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要求在选择和把握故事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4],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学生,唤起他们的情感,体会和感悟故事背后所揭示或所包含的价值内涵和深刻意义,理解蕴含其中的立场和观点,增强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知识性。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要通过传授知识解决“知”的问题,传授知识是任何一门课程的一项任务,传授思政知识是思政课的一项任务。思政课是由一系列知识构成的具有严密科学理论体系的课程,学生必须掌握课程中的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进而才可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知识储备少,积累少”的突出问题,对中国近现代史了解不多,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了解,由此导致一方面缺乏学习思政课的知识基础,增大学习思政课的难度,另一方面容易产生学习思政课的畏难情绪,增大思政课的教学难度。由于故事已经承载或可以承载思政课的知识点,又可以生动直观地呈现,因而讲故事可以成为弥补和增加学生思政知识的一种方式或路径,完全可以通过讲故事来传授思政课的知识。思政课的故事选取必须重视知识性,即选取能够承载和传播思政知识、解释思政理论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曲折情节、艰辛探索、丰满人物形象传达知识,掌握所承载的知识点,认同所阐述的哲理。
(三)时代性。思政课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思政理论成果的展现,而且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映时代,解释时代,适应时代,承担时代使命”是思政课教学的另一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有责任和义务对身处这一伟大时代的学生,讲好这个时代的故事。当前,思政课重点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就要求在故事的选择和把握上更要注重时代的特点,侧重于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既要从历史角度讲好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前因后果,也要从理论角度分析事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创新成果,做到史与论相结合。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5],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讲,通过讲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艰辛探索的故事,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故事,讲社会主义独立自主探索建设道路的故事,讲改革开放的故事,通过历史故事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另一方面,从制度内容的角度讲,讲我国制度建设的故事、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故事,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等制度建设的故事,讲时代楷模奉献创新的故事,讲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从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再一方面,从中外对比角度讲,讲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故事,用数据用事实来证明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绩;讲社会发展的故事,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优越性和开放性。通过一个个故事形象化地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问题来感染和打动学生,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感,从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针对性。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具有针对性,切合学生的实际,“接地气”,以此引发学生的关切感和注意力,空泛的思政课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疏离感,缺乏针对性是当前学生对思政课不够重视并且疏远的原因之一,要使思政课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必须加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答疑解惑,满足学生正当需求并从中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一要回应社会现实,解决学生困惑。新时代的高职学生视野较广,接收信息的渠道广,但对信息的甄别、判断和取舍能力比较弱,是非曲直难以正确辨别,因而经常处于迷茫、困惑和焦虑之中,比如在感受着身边的发展成就的同时面临存在的问题、“丰满理想与现实骨感”的冲突、应然和实然的差距等,由此难免出现偏激的观点乃至行为。对此,教师应选择具有正能量和激发向上的故事,加强正面引导,强化正面启示,当然也不能回避现实中问题和不足,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实现目标过程的艰难和不易,用理论知识释疑解惑,学会价值判断与选择,提高思想与政治识别力。二要顺应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提升他们的获得感。高职学生受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成长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切身体会思政课对自身的成长成才的作用,以致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现象,选择和把握故事内容,必须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选择其所学专业中模范人物的故事,分析思政与模范人物成长的关系,说明思政素养对人的成长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长中的困难,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困难,正确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使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到学好思政课,提升思政素养对他们成长成才的积极作用,由此提升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真心接受所学的思政理论。
总之,讲故事应选择和把握具有“价值性、知识性、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故事。这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经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等为选择具有“价值性、知识性、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故事,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资源;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据数技术)的运用,为选择具有“价值性、知识性、时代性和针对性”的故事,提供了便利条件。
讲故事必须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经验表明,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故事,能够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收效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和文字,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载体,通过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影像的有机整合,多维立体地呈现故事内容,将较为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凝聚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改变态度,增强认同,提高精神境界。
讲解故事,不仅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且可以采用社会实践的方式,如录制视频、参观访问、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根本方法。将讲好故事纳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之中,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或讲述身边的中国故事和家乡故事,从中直观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将所了解或讲述的故事上升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中。如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讲述身边有意义的故事,录制微视频微电影,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录制“拥抱新时代,奋斗新征程”的微视频和微电影过程中,让学生在选择故事、角色扮演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内涵意义的理解,进行自我教育、启发感悟。
参观访问也是讲好故事的一种好方式。参观访问主要是指参观访问拥有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故事的工厂、博物馆、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学生通过到这些教育基地参观访学,能深刻地感受英雄模范的事迹,祖国家乡建设的成就,家乡的历史文化,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师采用参观访问的方式应注意,参观访问前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明确主题,设计方案,指导实施;参观访问中引导调焦,调动现场气氛,强化情感体验;参观访问后要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
角色扮演也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演绎方式。让学生自建扮演小组,分工合作制作课件,配图配乐,扮演所要表现的人物,呈现与演绎故事,可收到“如临其境”的效果。笔者尝试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述的《雷锋》《等待—邓稼先的故事》等故事,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故事需要有相应的主体来讲解,多元化的故事讲解主体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维度、不同的方式讲解故事,有利于提高故事讲解的参与度,增强讲解故事的力量,产生互补效应,提高故事讲解的生动性、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
思政教师理应责无旁贷成为讲好故事的主体。思政教师应自觉承担讲好故事的主体责任,要收集和整理故事,建立故事库;要精心研读和理解故事,把握故事所体现或蕴涵的知识与理论;要增强讲故事的能力,掌握和不断提高讲故事的艺术;要根据教学目的,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精心选取、呈现和讲解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善于点拨启示,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实现知识传授的目标,更要改变学生态度,实现理论认同,达到“知”“思”“信”“行”的统一。学生也应成为讲解故事的一个主体。将教师讲与学生讲相结合,主次互补,相得益彰,必将提高故事的讲解效果。因此,要发挥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理解故事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讲故事的人,在讲故事中自我教育、自主成长。实践表明,学生讲故事,有助于改变学习思政课的被动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加深对思政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提高了收集资料、表达、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明辨是非能力,提高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如学生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家教的内容时,选取了习总书记与母亲的暖心照片背后的故事,选择周恩来名字的由来等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讲中国故事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质量的把控,防止部分同学为完成任务而应付的情况,在时政热评中要正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思政的辨识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还可以是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行家里手、杰出校友,他们讲自己爱岗敬业、坚韧创业的故事更有感召力、信服力和激励力。
综上所述,讲好中国故事是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问题的较好方式和途径,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科学选择和把握中国故事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和讲解中国故事,以多元的主体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