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学慧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朔州036000)
莫言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其长篇小说《蛙》获得“矛盾文学奖”,填补了我国计划生育题材中长篇小说的空白, 同时塑造了一个计划生育时期经典的人物形象——姑姑。 一胎计划生育政策十分严格,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原本这样的题材应该受到广大作家的重视, 但我国文坛中却始终没有这样一部作品。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决策,其合法性、合理性和必然性不言而喻,人口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对人口数量进行控制关系到国家现代化转型, 是一种必然却无奈的举措。 莫言通过塑造姑姑这一形象,将这敏感复杂的题材进行巧妙处理,受到文学界的一致认可。
莫言小说《蛙》讲述的是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实施计划生育的故事, 主人公姑姑是山东高密地区的妇产医生,她的传奇一生构成了故事的主旨,这部小说将中国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矛盾的内心呈现了出来,对于生命具有强烈的敬意。 如果并未阅读过莫言小说《蛙》,可能会对这个名字感到十分困惑,实质上,“蛙”与“娃”是谐音,姑姑的一生均围绕着“娃”,工作和生活均与“娃”息息相关。 此外,青蛙“呱呱”的叫声正似婴儿落地般的哭声,在姑姑生命的后期, 只要听到蛙的声音内心就会十分煎熬和痛苦。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蛙”与“娲”同音,女娲造人是中国古老的故事,姑姑作为一名被称为送子娘娘的妇产医生,与女娲造人十分相似。历史通常是十分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 抗日战争结束后,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到来,其背后是无数英雄烈士用鲜血浇筑的。[1]莫言小说《蛙》重点讲述的是我国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历史事件,将姑姑妇产医生的形象十分立体地呈现了出来。与我国当代文学在历史方面的撰写方式具有显著差异性,莫言小说《蛙》并没有基于现实主义叙事,却呈现出十分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点。
姑姑的父亲是一名老军医, 姑姑从小性格十分刚烈,即使不幸受到日本人的控制,她也从未表现出一丝一毫的软弱和惧怕。 专区卫校毕业后则继承父业,在当地做起了一名乡村妇产医生,她学习过专业知识,坚信科学接生的她,十分反对传统接生婆的做法,并表现出不屑和蔑视,甚至与自己十分厌恶的接生婆打架。 她在当地推行运用科学的方法接生, 逐渐取代了传统接生在乡村妇女们心中的地位。 伴随一个又一个婴儿的成功出生,她被当地的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送子娘娘”。 这也为后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姑姑个人形象的转变做了铺垫。 姑姑待人十分谦和善良, 为了救人,她可以冒着大雨走山路去接生,即便是家中的母牛难产,她也要竭尽全力地救治。 年轻时期的姑姑如此优秀,不仅是老军医的后代,同时也是一名党员,这让许多追求者望而却步,直到姑姑遇到了飞行员王小倜, 才让她的心中对爱情和家庭有了希望,但是后来王小倜开飞机叛逃,姑姑美好的幻想和爱情一起破灭, 这是姑姑性格开始产生变化的起点。 即便后来姑姑仍然遇到了很多条件良好的追求者, 但这一次情窦初开的相遇仍然是她难以释怀的心病。
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 姑姑始终对国家政策十分遵从, 姑姑成了公社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兼任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副组长,负责领导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她的使命和责任从原本的迎接新生命转变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 长期为计划生育事业而奋斗。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与计划生育政策完全相反,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偷生、抢生、超生的问题普遍存在,姑姑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从此她的生活中不仅有新生儿的哭声,还有乡村妇女的谩骂声。[2]她为了坚定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和张拳一家闹到撕破脸,最后张拳的老婆在河中溺毙,落得一尸两命。 不仅仅是对待外人,即使是自己侄媳妇,也没有手下留情,王仁美最初无法接受流产,最后只能接受安排,但不幸的是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床上。这一时期的姑姑对计划生育的执行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状态,在她知道王胆怀孕后,则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手段,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王胆进行追捕,最后王胆在路上早产,孩子也在逃跑的路上不幸夭折。 姑姑不再是原本善良、感恩的人,尽管仍然性子刚烈、 泼辣, 但逐渐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成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傀儡。
姑姑是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认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是国家的头等要事,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中, 她不顾个人安危, 更不惧怕做恶人,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来控制超生问题。 在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中, 十分崇尚人丁兴旺、 多子多福,特别是在这一时代实施计划生育,无疑会让姑姑落入万丈深渊。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为2000 多名孕妇实施堕胎手术,甚至发生了三起命案。 姑姑曾说自己是一手芬芳,一手腥臭,芬芳来源于她曾经为几千名产妇接生,挽救了难产妇女母子的性命,腥臭则是她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亲手结束了2000 多名胎儿的性命。 晚年的姑姑始终认为自己罪不可恕,对自己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做法感到十分后悔,内心充满罪恶感,最后导致她时常神智失常。 为了能够弥补和忏悔自己心中的罪恶感, 姑姑嫁给了泥塑大师, 并且和丈夫一起通过捏泥娃娃的方式来赎罪,但这种方法无疑是苍白的,并没有让她罪恶的内心得到一丝好转。[3]
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的影响十分深远, 但长期以来没有任何一部长篇小说是专门讲述计划生育的,莫言的小说《蛙》正是对中国历史的回望与反思,通过姑姑这一形象,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索。 在小说中,莫言笔下虽然呈现出姑姑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一系列粗暴和野蛮的行为, 但却并未否认姑姑从事计划生育这项工作的正确性, 并且肯定了计划生育对于当代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在过去的年代中,虽然采取的是一种相对极端的方式, 但也有效地遏制了人口大幅度增长,对中国乃至世界均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所生活的地球资源有限, 大量的耗费必将造成不可再生的局面, 西方对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批评,实质上缺少公允性。 莫言对于姑姑这一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同情, 并不是直接地谴责和批判,虽然讲述了姑姑所参与的血腥事件,但并没有将其塑造为让人痛恨的形象。 在莫言的其他小说中,也曾提及姑姑这一人物,但并没有对其展开细致的描写,只有在这篇小说中,他从正面对姑姑进行了塑造,最终使广大读者感受到,姑姑虽然有许多错,但并非十恶不赦。
姑姑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手段“恶”,但却迎来了善果,这是一种“必要恶”。 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在解读姑姑这一形象时,理解其内心不断变化的原因,对其认识也会更加透彻。 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实质上情感十分饱满和丰富, 深入解读能够感悟其中的意蕴,姑姑所采取的必要恶,事实上体现的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情怀,尽管行为粗暴,但她内心仍然充满慈悲。 莫言用“神”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姑姑, 不仅深刻体现了姑姑这一人物形象的精髓内涵, 同时也体现出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我国的人口政策先后经历了几次变革,从鼓励生育、一胎政策、单独二胎政策,到后来全面开放二胎政策。 在莫言小说《蛙》中体现的是一胎生育政策,虽然顶着巨大压力,但面对人口暴增的问题, 这是那个年代必须执行的政策。 在二胎政策全面开放的当今时代,一胎政策俨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在莫言的小说《蛙》中所塑造的姑姑形象, 是我国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典型形象, 她将会成为那一时期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者的典型代表。 莫言通过在长篇小说中塑造姑姑这一经典形象,使我国复杂、矛盾、善恶纠结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文学历史上有了更深刻的体现。 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但只要想起姑姑这一形象,仍然会体会到那段令人无法忘怀的历史。
我国文学史上关于计划生育的创作题材大部分作家均选择回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胎政策的实施,与我国传统生育观念的差异性,两者之间截然相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矛盾。 在对此进行文学创作过程中,需要作家能够进行妥善处理,否则将会陷入不利的境地中, 对于作家的写作和勇气是双重考验。 莫言尽管明白现实如此,但仍然为了完成自身的作家使命迎难而上, 在经过十几年的酝酿后潜心创作,最终长篇小说作品《蛙》出版,直击国人内心深处的痛。 小说无论从题材、到创作,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作家莫言的成功冒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