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林晓强,景梦园,韩涛,邓靓娜,周俊林
患儿女,2岁,因“发现头皮肿物半年,近两个月快速增大”入我院。入院查体:左侧枕部包块,大小约6.0 cm×7.0 cm×4.0 cm,质软,活动度差。
影像学检查示:半年前患儿头颅CT平扫:左侧顶部头皮下新月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3.3 cm×0.9 cm×3.6 cm,CT值约为52 HU(图1A)。本次入院头颅CT平扫(图1B~1C):左侧顶部头皮下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5.5 cm×4.1 cm×7.1 cm,内部密度不均匀,CT值约为55 HU,邻近颅骨骨皮质毛糙、变薄。双侧多发颈部淋巴结增大。MRI检查:左顶部皮下一较大半圆形混杂信号,以等T1等T2信号为主,病灶中间呈片状混杂T1混杂T2信号(图1D~1E),FLAIR呈稍高信号(图1F),扩散加权成像(dif f usion weight ed imaging,DWI)呈中间不均匀低周围稍高信号(图1G),ADC图呈中间不均匀高周围稍低信号(图1H),增强扫描病灶中间呈低信号,周围呈较均匀强化(图1I),双侧枕部可见信号相似的软组织结节。影像诊断:多考虑恶性胚胎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不除外。
手术所见:行头皮下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帽状腱膜下一巨大肿瘤呈灰红色,大小约5.0 cm×6.0 cm×4.0 cm,血供极其丰富,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侵蚀头皮帽状腱膜层,未及表皮,肿瘤相邻颅骨表面有侵蚀,肿瘤未见包膜。镜下见:肿瘤为淋巴样组织,瘤细胞中等偏小弥漫性分布,胞浆略嗜碱,核浆比增大,核膜清晰,核仁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图1J)。免疫组化染色:CD43(+),CD79a(+),CD20(+),PAX5(+),TDT(−),CD10(−),C-myc(+50%),CD3(−),CD30(−),ALK9(−),Vim(−),EMA(−),CD99(−),S100(−),CD34(−),Bcl-6(−),Bcl-2(−),Mum-1(−),CD138(−),CD56(−),CD117(−),Ki-67阳性细胞数98%。病理诊断:非霍奇金,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讨论 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呈高度恶性,占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0%,以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多见,占80%以上,而本例亚型为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较少见,占10%~15%[1]。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属于同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发展阶段,当表现为瘤块不伴或仅有轻微血液和骨髓受累时(骨髓中幼稚淋巴细胞比率<25%)诊断为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常表现为骨髓和外周血病变,原发于淋巴结外部位较多见,而表现为头皮肿块较为罕见[3],个案报道也以成人常见的弥漫大B型淋巴瘤居多,儿童头皮淋巴瘤报道较少。本例患儿半年前发现头皮小包块,近2个月快速增大,病情进展较快,影像学检查提示伴有颅骨受侵及枕部软组织结节。结合本例病例,发生于头皮的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可归纳为:(1)头皮单发、多发软组织肿块,边界较清楚,密度均匀;(2)邻近颅骨偶见侵袭和破坏;坏死、囊变较为少见;(3)CT平扫上密度较为均匀;MRI呈等或稍低T1信号,等或稍高T2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呈轻-中度强化,也可呈明显强化,信号通常比较均匀[4-6]。本例影像学表现与其类似,对临床有很好的提示作用,中间混杂密度及信号影考虑肿瘤生长过快所致出血及坏死可能。
目前对于头皮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在切除肿块的同时,由于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相似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故采用类白血病治疗方案治疗,通常采用改良NHL-BFM-90/-95方案[7]。
本病需与以下好发于儿童的头皮肿块鉴别:①血管瘤:CT上仅表现为软组织肿块,MRI可清楚显示肿块内线样分隔和流空信号;②嗜酸性肉芽肿: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MRI呈长T1长T2信号,可明显强化,骨质破坏较淋巴瘤严重,周围见增厚脑膜[8]。
鉴于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程度高,若表现为头皮快速增大的肿块,并伴有邻近多发软组织结节,结合影像学检查,应该考虑到淋巴瘤的可能,提示临床早期检查血液系统,会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作者利益冲突声明:全体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