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节选)

2021-03-25 10:07:04杭政办函202164号
杭州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十四五数字化数字

杭政办函〔2021〕64号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字经济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创新发展,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初步构建,数字经济生产力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7000亿元并力争向万亿元迈进,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以上,增速领跑全国。数字经济“五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据要素市场改革有序推进,“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地位进一步彰显,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样板城市,高水平形成“重要窗口”鲜明标志。

——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策源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成为国际一流的科创平台,形成一批引领性创新成果。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发明专利达到5.2万件。

——加快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企业和人才集聚地。优势资源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产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到2025年,培育数字经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0家,“隐形冠军”“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引进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人才60名以上,组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0个以上。

——加快建设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地。关键基础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优势新兴产业能级增强,未来产业逐步壮大,融合型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形成若干个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万亿元。

——加快建设全国产业数字化变革示范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装备数控化率和工业设备联网率提升15个百分点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基本建成。到2025年,网络零售额达到1.2万亿元,跨境电商出口额达到960亿元,数字贸易额达到1940亿元。

——加快建设全国城市数字治理方案输出地。整体智治体系全面形成,智慧化便捷公共服务普遍共享,数字治理制度规范体系成熟定型,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数据要素市场稳步构建,特色行业数据资源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数字红利不断释放。到2025年,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超90%,公共数据集开放个数达到1600个。

主要任务

◆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创新策源新能力

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聚集,实现创新发展新突破,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融合,构建全域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健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一批基础研究专项,加快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的突破。面向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智能计算、集成电路、关键软件等领域,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牵引,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制度,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从0到1”的原创性、开创性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力支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依托钱塘科创中心建设,加快创建浙江省高能级创新战略平台,推进杭州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省实验室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平台和新型研究机构。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强“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探索建立开放包容的新型科研体制机制,促进全社会创新潜力释放。加快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世界500强企业在杭建立研发机构,强化创新资源汇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教育科研机构,鼓励跨学科、跨区域的研发创新。构建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打造良好的数字经济创新生态。

◆壮大核心产业,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实施强链延链补链行动,围绕“芯屏端网云用智”,强基固优拓未来,发展融合型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力,培育建设一批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数字产业实力。

大力发展关键基础产业。做强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网络安全、网络通信、智能计算、数据安全等关键基础产业,提升基础产业自主可控能力。立足集成电路设计业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芯片、工业软件、智能终端协调联动,增强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与横向整合能力。聚焦云安全、工控安全、平台安全等领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络安全产业中心。

做大做强优势支柱产业。深化推进部、省、市共建国际级软件名城,壮大视觉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电子商务、物联网、金融科技、数字内容等优势支柱产业。推进数字安防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视谷”。科学规划全市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布局,支持云原生技术和应用创新,打造全国云计算之城。强化电子商务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鼓励金融科技企业技术和应用创新,持续扩大金融科技辐射范围,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深化推进数字内容创新,打造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

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做实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虚拟(增强)现实、空天信息、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探索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高新区(滨江)等为核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聚焦区块链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强化技术攻关和资源汇聚,打造中国区块链之都;加大量子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快速发展;以“数据、算法、硬件”为核心,汇集国内外资源和企业共同推进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研发、制造和应用,拓展虚拟(增强)现实产业空间;支持卫星导航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开发,促进高性价比北斗终端规模化生产,建设多元立体、互利协同的空天信息产业生态。

有效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型数字化产业发展,加快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应用,发展智能网联车、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融合型数字新产品。发展“新个体”经济,壮大“微经济”规模,鼓励兼职就业、副业创业等新就业模式。推广不见面交易、无接触服务,支持发展无人超市、无人酒店、无人驾驶等智慧服务场景;重点推动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线上线下融合,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打造城市特色街区消费地标,开拓“欢乐购物”“畅快旅游”“夜间消费”等新消费场景,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深化产业变革,增强转型升级新动能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发展,提升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新优势,建设“数字乡村”,打造全国产业数字化变革新标杆。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打造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工厂”。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争创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实施断链断供替代行动,形成风险可控的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形成“一行业一大脑”的发展格局。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提升。结合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建设,充分释放在贸易、金融、物流、文创等重点服务领域的数字化优势,打造数字经济服务业特色品牌。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进“新零售示范之城”建设,推动传统电商向社交电商、近场电商、自营电商等新零售模式升级。扩大农村电商规模,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示范村建设。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优化升级,全力打造跨境电商“全国第一城、全球第一流”。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速。深化“千万工程”和数字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机制,重点培育打造一批数字乡村样板镇、村。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面提升益农信息社服务能力。加快乡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领域数字技术应用,促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发展。加快乡村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建设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化种养基地,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康养、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大力推广新型智能服务终端应用,加快医疗、救助、养老、文化、就业、教育等领域实现数字服务直达。加大市场化服务资源整合力度,构建面向“三农”的农村金融科技服务体系。

◆推进数字治理,打造城市管理新能级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完善多元共治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提升城市数字化方案输出能力,打响“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品牌。

做强做优城市大脑。加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各类数据与城市大脑的互联互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城市大脑中枢的融合应用,完善中枢的“系统接入、数据融合、反馈执行”闭环系统建设。围绕城市运行和社会治理中的痛点、难点与堵点,以中枢协同机制为切入点,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协同、政企协同,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协同能力。适度超前探索城市信息模型建设,提升城建数字化治理能力。以“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为目标,加强城市大脑治理成果和经验宣传推广,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赋能。

建设数字经济系统。加快建设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优化要素和服务,构建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选择若干个优势行业,以产业互联网为支撑,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探索建设分行业产业大脑。聚焦“小切口、大场景”,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数字化改革,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助力打造一批重大应用,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优化数字经济治理环境。推进“互联网+监管”应用,深化“一体化、数字管”改革,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政府监管领域全覆盖、多部门联合监管常态化。探索集监测、研判、执法等工作为一体的触发式智能监管模式,推进网络综合治理数字化发展。加快推动法治数字化,建设互联网公证、互联网仲裁等新模式,提升司法业务智能化水平。加快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的“沙盒”监管措施,创造宽松准入的“安全空间”,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突破。

打造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聚焦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目标,在杭甬、杭温及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中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打造长三角数字科技合作攻关网络,探索跨区域数据流动,推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应用场景一体化创新。加强与国内数字经济重点区域和先进城市的协同联动及优势互补,全力推动各类数据资源和创新资源向杭州汇聚,加快数据计算等核心技术支撑能力、数字产业化转型等数字技术工程服务能力输出,为全省、全国数字经济发展赋能。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核心战略枢纽城市。

◆探索市场配置,发掘数据要素新价值

积极抢抓数据要素市场化培育机遇窗口期,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以数据融合共享、开放利用、交易流通为着力点,探索解决数据产权、评估定价、交易规则等重点和难点,推进金融、交通、生物医药、化纤、物流、建材等领域数据资源汇聚,释放数据红利,打造行业数据资源集聚高地。

推进数据融合共享。深化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升级上下联动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扩展数据按需归集范围。完善全市公共数据目录,动态更新数据资源库,深入发展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加快“数据高铁”建设,推动政务数据的实时采集、跨网传输和流式加工,破解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延时难题。鼓励互联网平台公司、大型研究机构等向社会共享数据,有序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

促进数据开放利用。推进杭州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支持面向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工业大数据和数字媒体等领域,不断拓展数据开发利用场景,释放数据应用创新动能。重点面向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建设行业大数据中心,探索创新数据资源配置模式,推动行业数据资源汇聚应用。

培育数据要素流通。探索建立数据交易中心,引导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数据交易市场运营体系。探索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加快形成数字立法实践的“杭州样本”。

◆布局数字基建,夯实数字经济新底座

聚焦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加快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升级,为杭州市各行各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千兆城市,推进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升级骨干网和城域网,优化互联网骨干网间的互联构架及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形成国际化区域通信枢纽,有序推进5G网络布局和独立组网建设。加快部署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进高速、中速、低速物联网协同部署应用,大力部署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架构建设,重点推动“北斗+”融合创新应用。加强偏远农村、山区等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云计算数据中心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统筹全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发展。按需部署边缘计算中心,加快推动数据中心从“云+端”集中式架构向“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演变,开展传统数据中心整合改造试点,搭建云计算等多元普惠公共计算设施,引导数据中心向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布局发展,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公共云计算平台。

布局城市融合基础设施。统筹全市现代化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等,实现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智慧化发展。推进城市管理公共设施与5G、物联网、传感技术融合建设,充分利用智慧灯杆、智慧井盖、智慧管网等载体,部署城市数据采集智慧感知节点,打造具备边缘存储、计算等能力的终端感知网络。扩大智能电表、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等设备应用范围,推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信息及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建设,推动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地理空间技术等在照明、市政、气象、环保等行业的推广普及。整合城市运行数据资源,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设,打造新型智慧城市三维数字底座,有效提升城市物联感知能力。

发展乡村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图像识别、区块链、遥感等数字技术在耕地保护监督、动植物防疫和病虫害防治、“肥药两制”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数据、北斗定位、智能控制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中的应用,研制推广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探索建立无人作业农场,提升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化工程,推动区块链、物联网、二维码等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方面的广泛应用。搭建数字化监测网络,运用农资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低收入农户等大数据分析,提升乡村自然资源、人居环境、农村住房、低收入农户增收等领域数字化管理和综合应用水平。进一步完善乡村电商基础设施。■

猜你喜欢
十四五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北方经济(2019年8期)2019-10-11 03:14:45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