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莎
(长江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书证相互衔接融通正是“1+X证书制度”的精髓所在。
图1:智能制造专业群组群逻辑
智能制造专业群对接智能装备产业链,该产业链上游涉及原料及其生产装备企业;中游为控制、组装、检测装备生产企业;下游为汽车、医疗、机械、仓储等应用行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接上游原料生产装备、中游及下游装备制造企业的“装备生产、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岗位”;电气自动化技术对接中游及下游企业的“装备控制、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岗位”;工业机器人技术对接中游及下游企业的“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维修、系统集成等岗位”;模具设计与制造对接上游及中游企业的“智能装备设计、加工、检测等岗位”。四个专业对应于智能装备产业链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关联度大,以群建设发展,可发挥集群优势,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聚焦智能装备发展,服务武汉城市圈,辐射长三角区域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岗位,培养掌握先进设计方法、先进制造技术、系统集成手段和信息化管理等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德技并修,能胜任智能装备产品设计与加工、系统集成、机电装备装配调试(出厂前)、自动化生产线的现场安装调试、售后维修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四个专业均属装备制造大类,相辅相成。专业群依据产业链逻辑关系组建,智能装备设计、制造和安装调试等方面需要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提供支撑;而智能装备制造及装配过程又与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使专业之间形成“围绕智能装备交叉融通”关系,在技术、岗位、课程等方面能相互支撑。且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综合实力强,以其为核心组成专业群,利于资源整合和优化,提高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
3.1.1 教师改革——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聘请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到学校参与实践教学,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建立岗位互通、专兼互聘机制。大力支持1+X试点专业的教师参加评价组织的相关培训,探索校企双元的双负责人制,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
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成员通过1+X教学改革及模块教学实施,形成合力,培养具备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操作编程、运行维护、系统集成等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1.2 教法改革——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
实施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行模块化集体备课、协同教研机制,探索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的项目式、情境式、任务式等教学教法,结合信息化教学和教育大数据平台,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
3.1.3 教材改革——开发新形态教学资源
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及模块化教学需求,对接专业教学标准,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领域“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引领,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和案例,建立校际/校企间资源共建、公用、共维机制,形成专业群课程建设动态调整机制。联合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参与1+X认证专业的课程资源包建设,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配套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系列教材,建成4-6门模块化在线开放课程,助力1+X证书推广应用。
3.2.1 1+X课程体系建设
以“X”证书试点项目推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照“X”证书标准改革专业课程,重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书证融通”。对接“X”证书标准要求改革课程内容。对照证书,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强化、补充和拓展。在原有专业课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融入X部分的课程内容,同时加入部分X专修课程。
图2:1+X课程体系
对接“X”证书标准要求改革课程内容。对照证书,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强化、补充和拓展。在原有专业课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融入X部分的课程内容,同时加入部分X专修课程。
3.2.2 完善课程标准
对照国家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专业顶岗实习标准、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结合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X证书标准,优化相关课程标准,将评价标准的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满足证书技能标准要求。
3.2.3 转变考核评价方式
在X课程教学中,教师将证书初级和中级技能标准融入考核标准,并进行考核,使学生达到证书标准要求。再依据证书高级标准组织专项培训,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使60%-80%学生技能满足证书高级标准要求。
校企合作共同探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探索工学交替的灵活教学方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工业机器人厂商、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和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为宗旨,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专业岗位知识与能力要求进行调研。根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与工业机器人上中下游企业合作,不断完善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软件、设备的操作训练为主要手段;遵照行业中人才成长自然规律,构建“以职业岗位为导向,项目为载体,课岗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任务,将“X”证书相关内容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结合1+X证书标准,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做到课岗证融合。
根据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发展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完善专业群实训基地,对照培训考核基地设备与工具要求,加大资金和场地投入,优化实训条件,满足50人同时培训和鉴定的需求。
根据学院建设目标,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组成智能制造专业群。专业群实现师资、课程、实训室等资源共享。师资方面,根据专业群课程结构建立不同的课程模组,实现专业群各类课程的协同。课程方面,专业群采用“平台+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中包括《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与仿真》,课程内容及考核都融入1+X证书标准,之后再经过集中培训,可以达到中级证书标准要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在方向课程中加入一些专修课程,经过培训后可以达到高级证书标准要求。
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实践平台,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发展。以此为契机,积极发挥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方面优势,引入国际通用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相关职业技能标准、课程、资源等。开发国际化的课程资源,将国际先进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技能相关培训经验与1+X试点相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
基于1+X证书制度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武汉中部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立足湖北适度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充分依托三大经济开发区优势,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重点,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完善实训条件,建成人才培养质量高、产教研融合密切、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先进水平智能制造专业群。形成“工学结合、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弘扬“工匠精神”,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的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