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潮汕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研究

2021-03-25 01:27李敏蓉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潮汕一带一路语言

李敏蓉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汕头 515078)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该文件要求把握好“一带一路”机遇,将优秀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此背景下,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相关文件《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给新时期的中国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强调新时代下的中国教育要坚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走出去”和“引进来”,指出中国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具有引导性作用,要积极投身于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加强教育开放,促进人才交流,建立人才培养共同体。

2014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发布。该文件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1]《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强调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积极对学生开展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诠释能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服务其对外的传播。潮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是文化传播研究领域颇具意义的一个课题。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汕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及教育交流合作必将更加频繁。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同时能推动优秀区域文化“走出去”,具有深厚民族情怀的人才,成了亟待破解的命题。

潮汕文化资源丰富、内涵深广,要传承、发展与创新,就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走”出去,让世界了解,向外界展示。但是长久以来潮汕文化多以纸质平面媒介为主,与新媒体结合不足;在海外传播媒介单一,形式单调。现有传播平台在开放度、传播技术、资源共享等方面略显不足,传播受到时效性、区域性的限制,受众面窄。这就需要推动潮汕文化“走出去”,同时“引进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提升潮汕文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海外传播背景和手段,从这一点上讲意义重大。

一、潮汕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依据

产出导向法(下文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根据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进行探索而发展形成的理论框架体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地破除和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用分离、效率低下”的问题。该教学理论框架系统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2](见图1)。产出导向法包括三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 一是“驱动”环节(motivating),教师设计适宜于学生的交际活动场景和各项教学活动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机和热情;二是“促成”环节(enabling),教师输入相关的教学材料,要求学生进行科学筛选和再加工,提炼出进行这项教学任务所需的语言、结构、内容等信息,促成顺利完成任务型导向产出; 三是“评价”环节(assessing),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首轮产出任务后,紧接着对初步成果做出即时的分析评价和“有效的补救性教学”[2]。最后教师让学生形成新的成品产出,完成从驱动—促成—产出的三个微循环。在实际教学中反复循环这三个微循环,达到学用无缝对接。产出导向理论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角度。该教学法可以作为目前我国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指导理论,笔者尝试创新教学实践,基于POA 教育理论引进潮汕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中,提高“学习有效性”,旨在强化学生的文化输出能力,创新课堂教学理论实践,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图1 POA 的理论体系

二、潮汕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具体策略

本研究尝试将潮汕文化缩微进本地高校英语课堂,用以培养学生对潮汕文化的输出能力。为了不影响学生其他语言技能的学习,十分钟文化微课堂是较适宜的教学方式。课堂由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组成。首先课前教师提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视频等线上优质资源,即从内容、语言和结构三方面为学生提供模板,然后设置“传播潮汕文化”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任务驱动。课中学生利用十分钟进行潮汕文化介绍。教师作为“脚手架”和点评者存在,对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考评,并提供有提炼、有深度、有拓展的教学内容进行复盘,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线上资源及课上评价深入优化产出任务。课后学生继续完善课堂产出任务,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潮汕英文Vlog,上传到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任务拓展,给出更加完善的产出任务展示,推广本土文化,促成语言、技能和素养的协同发展。其他小组互相点赞、评论,完成互评;学生撰写反思日志,体现学生自评过程。教师还可以将潮汕文化拓展到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并支持学生创办、运行和维护一批潮汕地方文化的专题网站,拍摄各种短视频,对各类潮汕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网络展示,推动潮汕文化走向世界,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具体设计思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手段四个方面来实践:

(一)细化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确立将区域文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推动思想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教学目标。以POA 教学理念为指导,明确、细化教育目标,使学生在英语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从而实现语言能力、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在德育目标方面,通过讲解中外文化背景差异,渗透本土文化教育,让学生既认识世界多元文化,又注重中国本地文化,发挥高职英语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全球视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担当意识,为日后从事涉外的各项语言服务工作确立正确的思想和政治导向;语言目标方面,提高学生语言产出技能,尤其是运用语言进行创造想象的能力,实现从模仿性的语言产出到创造性的语言产出的飞跃,为职业之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力目标方面,通过“一带一路”主题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等主题或现象进行思考,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沟通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调整教材内容,体现时代特色

教学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它需要与目标相吻合,使目标的实现有抓手[2]。高职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存在注重西方文化输入,忽略中国文化熏陶的现象。笔者在2020年9月初对2020级新生进行了一次翻译小测试。从成绩来看,西方文化专有名词英译汉的正确率接近68%,而中国文化专有名词汉译英的正确率不足40%,潮汕文化的专有名词准确率更是不足30%。这就是因为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很多,津津乐道;对本民族文化却渐行渐远,知之甚少”[3]。然而,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中国学生更需要的是向外国人展示中国文化,而非向外国人介绍西方文化,这种交际需求与学习效果之间的断裂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现有教学环境之下,首先教师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将其融入到教材中与之相关的章节中,使课程更加生活化、丰富化。潮汕地区物产丰富,地域文化差异明显,各具特色,其社会、人文等资源可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大量素材。依据潮汕文化资源的分类,可确立几个专题作为课程开发内容:潮汕建筑、潮汕饮食、潮剧与民谣、华侨文化、潮汕名贤事迹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潮汕文化,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掌握向世界讲好中国(家乡)故事的能力。应用地方文化资源实践于课堂不仅能够改变以往英语教材单一性局面,体现文化的平等性和多样性,还能丰富课堂的整体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本土文化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倡议这个机遇,需要紧跟“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积极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引入高职英语课堂,尤为重要。目前许多“一带一路”网站非常完善,资料比较全面,网站涵盖大量“一带一路”的图片、视频以及最新资讯。教师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职教云、中国大学MOOC、可汗学院、TED、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相关文化作为语料输入,让学生了解各国风土人情、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通过对中外文化背景差异的讲解,让学生既了解多元文化,又注重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满足未来岗位需求。

(三)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外语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语言理解和产出结合的紧密程度[3]。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立足于我国教学实情,提倡“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主张边学边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获取到的语言知识应用到交际实践中去[4]。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产出导向法”,必须理解其“学用合一”的教学理念,将产出活动作为驱动手段和教学目标,将输入活动作为促成手段,在语言教学中将理解性“输入”活动与产出性的“输出”活动对接。以饮食文化单元为例,在分析教情和学情的基础上,根据POA 理论将单元教学目标设为向外宾介绍潮汕菜肴与文化,并探讨中西餐桌礼仪异同,并据此设计交际情境和产出任务(见图2)。

图2 驱动和促成环节

在驱动环节,教师设置“传播潮汕文化”的总任务, 设定学生是亚青会志愿者,给外宾介绍一道潮汕菜。该任务基于真实情境,可帮助学生树立身为亚青会主办城市东道主的使命感,又考察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考、创新思维。在首轮产出中,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准确,流畅度和系统性都有所欠缺,学生产生学习相关知识和语言的兴趣。为帮助学生有效完成总任务,教师将其分解为三个可操作的产出子任务,分别为:1.从色、香、味和做法四方面介绍一道潮汕菜;2.口述中餐的食疗功能;3.讨论中西餐礼仪异同。

在促成环节,教师遵循“驱动—促成—产出”的微循环,为学生一步步搭建“脚手架”。在驱动1 中,教师提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中的美食制作视频作为输入性语料,在示范介绍中提炼句型和结构,引导学生进行选择和加工,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重要信息, 实现迁移性产出1“书面介绍一道潮菜”。在驱动2中,要求学生讨论问题“你知道哪些中式食疗方子?”并阅读有关阴阳守恒、药用价值的相关文章。教师提供“配对练习、连词成句、排序成篇”等练习帮助学生归纳知识和语言,以主动转化为口语产出2“口述中餐的食疗功能”。在驱动3中,教师设定具体情境为亚青会餐宴,学生小组汇报产出3“中西餐桌礼仪异同”。教师通过设计紧扣主题的各种语言练习,帮助学生获取产出所需的词汇、句型和结构,逐步化解总产出困难,使学生在逐步完成子任务的基础上顺利完成总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推动”下,逐一完成挑战,不断体会成就感。教师课后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潮汕美食英文Vlog,上传到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推广本土文化。良性循环最终促成了成效导向下语言、技能和素养的协同发展。

(四)采用多元评价,反思阐释总结

本研究采用师生合作共评的方式,师生合作共评可综合客观地检测学习效果,促进学习的改进和完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学生互评方面,采用“对子评价方式”,学生交换作业,在学习平台上参照本课教学内容的评价焦点和评价标准为其同伴评分,通过相互纠错巩固所学,通过相互讨论找到新的知识增长点。教师评价方面,教师首先对学生的课前产出进行线上反馈,从而选择输入材料和确定教学侧重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分任务产出做即时点评,学生自我评价所学内容;对于单元总任务产出,教师首先展示评价方案,做出个别评价示范,之后学生进行组间评价;课后任务的评价在线上完成。教师对线上学生上传的课后产出任务做出评价、鼓励,对表达中出现的典型性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学生自评方面,课中学生根据同伴评估者和教师的干预,反思自己话题写作、口头表达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方向。课后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撰写反思学习日志,进行自我评估。

整个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脚手架”作用,设置真实的产出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如台词的撰写、介绍本土概念等,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极大挑战,也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英语产出的能力。以教师为中介的“促成”也使学生的语言产出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结语与思考

当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潮汕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为了加强潮汕地区与丝路沿线各国各地区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对外传播潮汕文化,新形势下,潮汕地区高职院校任重而道远,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也责无旁贷。本研究以POA 教学理论为依据,以辅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和满足未来国际化岗位人才需求为目标,目的是了解在课程中融入潮汕文化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教学效果,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功能。通过提升专业课程内涵,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具有深厚民族情怀、广阔国际视野的人才。

猜你喜欢
潮汕一带一路语言
潮汕牛肉火锅
语言是刀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