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大发展背景下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研究

2021-03-25 01:27朱佳高雪岩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金融职业高职

朱佳,高雪岩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投资保险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金融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和作用,在现代经济的发展和运行中处于核心地位,不仅如此,金融还是现代经济中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因此,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将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发生转变,新兴金融服务模式纷纷涌现,如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小微金融等,促进了多元金融服务体系的形成。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与时俱进,努力为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为社会良好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夯实基础。

一、金融保险行业发展态势及人才需求分析

(一)金融保险行业发展新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随着我国金融改革,金融市场得到了良性发展,金融业增加值占GDP 比值从2010年的6.2%增长到2020年的8.27%;金融市场的从业人数近十年来连年增长。如图1所示,据统计我国金融业城镇就业人数近年来稳步增长,从2011年的505 万人到2020年的859 万人,十年间人数增加了354 万人。但是从增长率和就业单位性质两个维度分析,我们发现金融从业人员增长率幅度在2015年前后变化较大,这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有较强的关联性,其中2019年的就业人数增长率达到 18.17%。与此同时,金融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的就业人数逐年减少(从196 万人下降至76 万人),其它单位的就业人数连年攀升(从309 万人增加到783 万人)。我们通过就业人数的相关变化可以得出:传统金融人才需求的不足,而随着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的强势发展,激发了金融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金融市场对兼具金融、保险、理财、网络通讯技术的复合型、跨界人才表现出了旺盛需求[1]。

图1 全国2011—2020年金融业就业人数变化

(二)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金融机构的创新与发展依赖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风险管理与监控模式以及客户营销模式等,由金融科技创设出来的场景应用又进一步激发了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保险市场为例,我国是世界最具增长潜力的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机构和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同样也对保险技术技能领域提出了新要求,从而催生出了新的人才需求[2]。目前,保险资管、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人才缺口较大。保险科技依托新技术对传统保险模式在产品、交易、服务和风控四大方面产生深刻变革,对保险专业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亟需“保险专业+金融科技”型人才,须具备将新兴技术和保险业务有机结合,将技术应用到保险业务的实践中,把技术转化成市场价值的能力。

二、高职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要素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1.基础要素:确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学会对未来的高职教育进行思考和创造是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想象力的静态展现,同时也是我们对高等教育的构建和设计。如今,我们面临的环境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由知识驱动转向于智慧(体感)驱动,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创造为中心,追求的是生产个性化、特色化。所以我们要扬长避短,要懂发挥自身所长,而不是和机器争抢饭碗。《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中国未来的高等教育将不断提质、追求公平、凸显开发、注重生态。因此,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懂得培养人的创造力、想象力、领导力、思考力和责任感。

2.实施要素:构建结构全面、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类型及内容。其中,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的微观体现,也是该专业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展现,同时也是确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依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会顺应外界变化,适时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模式、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侧重点。只有构建结构全面、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才能有效避免课程设置混乱重叠,以及课程教学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轻文化传统知识和实践技能,重视单一技能实践,忽视综合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养成。

3.保障要素:重视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加强教师综合素养

新形势下,体现在高职教育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优质化、多层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与高职教育现实发展不强、发展不均衡、优质资源不均等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就业领域的具体表像为职业类型的多样性发展性与教育培训固化单一的矛盾、职业生涯长期性与教育培训短期化的矛盾、职业岗位需求个性化与教育培训同质化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本质是高职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其中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经验的教师缺失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二)当前高职金融保险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未能与金融保险类岗位对接

目前,大部分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定位于面向传统金融企业的一线业务岗位,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柜员、大堂经理、客服人员;保险公司的内勤、销售人员、两核专员;证券公司的业务员、投资顾问、客服专员等。因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掌握的也主要是满足上述岗位所需的金融基础理论知识与业务操作处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固定不变或定位不清将无法体现金融市场的真实变化。以保险领域为例,保险企业所处行业的商业业态、岗位(类)的业务流程或操作流程、岗位(类)的技术手段及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与三年前相比明显变化,而这些行业变化将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3](见表1)。

表1 保险企业经营方式或基层岗位工作方式较三年前的变化

2.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未能对标金融保险类岗位需求

一般来说,高职金融类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在实际课程设置上,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原因,课程体系设置的多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类为主,常见课程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商业银行信贷实务、保险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分析、个人理财等,以传统理论课为主。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缺少金融科技等特色金融应用的相关课程,例如金融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互联网保险、征信知识与实务等。

在教学手段方面,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主要采用课堂授课的形式,以金融科技为教学内容的实践课程占比较小,加上能够实现金融科技仿真练习的实训设备和软件的缺乏,制约了金融保险类教学的创新性,无法体现金融科技的技术性、应用性和信息化特色。

在教材编写和更新方面,高等院校的教材修订一般间隔年限较长,可能存在与实际金融保险市场发展脱节的情况,而近年来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原有的市场结构、组织形式以及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模式发生颠覆性变革,使得现有教材无法匹配日新月异的金融发展需求,无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师资未能匹配金融保险类人才培养需要

由于数字经济以及“金融+科技”具有典型的跨学科属性,覆盖了经济学、金融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工程等学科,因而作为高职教学的实施主体,高职教师不但需要掌握传统金融学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计算机专业、信息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而根据相关调查,目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大多专业背景单一,涉及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或投资学等专业居多,能够兼具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相关工科知识的教师较少,缺乏复合型的师资力量。因此,专业师资力量在训练和培养学生具体职业岗位胜任力方面,在金融保险相关岗位的具体业务处理能力、执行力和决策力方面,在金融保险数据挖掘与分析的能力训练方面,存在明显缺口。

三、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坚持以德技并举为育人核心要素,确立金融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复合型跨界人才是当今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要明确模式建设的目的,通过编制或修订或完善人才培养的相关内容的方式,从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要求、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基础、核心、拓展、考证课程)、高职与职业本科衔接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见表2)。

表2 高职保险专业与保险职业本科培养规格对比

以某高职院校的保险实务专业为例,他们围绕“诚信合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组织策划、抗挫抗压”的现代保险“工匠精神”,坚持德技并举,结合金融保险行业的区域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更高层次的保险专业教育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更高,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也更细致具体。

(二)打造“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性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的设置方面需要符合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即直接面向职业岗位需求、行业产业需要,以业绩为重点,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评价指标体系,为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过去的职业教育里,我们的“教”和“训”割裂得很厉害,中职倾向于简单技能的反复操练,忽视知识传授,尤其忽视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高职院校有的偏重于理论教学(尤其是财经类专业),有的单纯重视技能训练。真正做到“教”和“训”统一的教学相对较少。因此,今后高职院校应该夯实“岗课赛证”融通的复合型技能培养的育人模式,积极引入1+X 证书制度建设,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4](见表3)。

表3 保险企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以某高职院校的保险实务专业为例,课赛融合与课证融合是该专业一直坚持的在日常教学外开展的特色做法(见表4)。在组织学生参与保险专业的全国性、区域性大赛的同时,也在校内举办比赛,将行业技能、岗位能力对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结合在一起,构建“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理论学习”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表4 保险专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设计

(三)系统构建,强调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

从中职到高职再到职业本科,不单单是名称的更换,更意味着内涵的飞跃。高素质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多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操作、管理技能和背后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同样的,“岗课赛证”的综合育人模式也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其专业素质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技能提升保持毋庸置疑的高度关联性。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配备,更要符合时代赋予的新要求,呈现职业教育信仰、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体系的一体性。

在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承担了教学工作的全部,因此强调师资选拔、培训(养)、考核及激励等各环节的管理至关重要[5]。

一是严守师资队伍的思想关。坚持立德为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尤其要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贯彻终身学习理念,安心从教,注重提升。加强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在提升教师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能力。

二是夯实职业师资的“双师型”基础。在提升专业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外,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指导教师行业实践素养和实践指导能力双提升,鼓励专业教师以企业挂职锻炼、寒暑假实践、项目化培训等方式,参与企业一线工作和实践。鼓励专业教师经过培训取得“X”职业资格证书,提升教学和培训的综合能力。

三是设计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高职教师的评价应该与普通高校教师的评价有所区别,职业教育更多的要体现在学生实践的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训练等方面,因而教师评价形式应同步深化“过程”“绩效”和“综合素质”评价,并在教师的课酬津贴、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方面进行完善,进一步激励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践”等实践素养提升项目。

四、结语

金融保险行业发展迅速,以及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都会引发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高”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水平、通用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还体现在学历水平上的提升。本文依照“金融保险行业发展态势分析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确定高职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实施高职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为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研究提供了借鉴。施行基于市场需求为核心要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兼顾行业发展前瞻性和岗位实操性,坚持优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强调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着重教师“双师型”和“实践型”培养,有利于金融保险市场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金融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职业写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我爱的职业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