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瑶
(双柏县农业农村局,云南双柏 675100)
双柏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人口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是当前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助推双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新形势下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农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能否及时而有效地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不仅关系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前途,也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的晴雨表,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农村劳动者能否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不仅事关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也事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大局。无论是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效益上来考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全国各地都面临着疫情给就业带来的严峻考验,面临着脱贫攻坚普查的攻坚克难,也面临着带领人民奔小康的历史重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必须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农业规模效应,提高农业附加值,同时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这是农民增加收入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把稳定农业生产与提高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二是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促进农民增收。只有通过农民的转移就业,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重要的经济基础。为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县域经济对促进双柏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全民创业深入推进,许多企业已经出现“招工难”问题。如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招商引资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优惠政策、环境的竞争上,更表现在劳动力资源和技能人才的竞争上。一方面,全县需要继续巩固和提高向沿海发达地区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水平,而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级强有力的组织引导,让更多经过培训、素质较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由跨省就业到省内省外就业并重的战略转变。因此,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一定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全县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就业,形成青壮劳力、技能人才留在家乡,从而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农民能够增收。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推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增收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增收脱贫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市)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就业扶贫在实现贫困群众尽快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长远作用,切实把就业扶贫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上规模上水平。
双柏县现有农村劳动力总数为84 029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15 724人,占18.71%),男性47 089人,女性36 940人;从年龄结构上看,16岁至30岁有21 943人,占26.1%,31岁至40岁有17 379人,占20.7%,41岁至60岁有44 707人,占53.2%;从劳动能力看:普通劳动力77 657人,技能劳动力1657人,技能劳动力仅占1.97%;从文化程度看,文盲半文盲有1051人,占1.25%,小学占44.47%、初中占43.52%、高中职高中专占7.54%、技校占0.74%、大专及以上占2.48%。从当前各乡(镇)农村劳动力信息系统的统计数据来看,全县8.4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5.6万人,转移就业率达66.67%;全县1.5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转移就业率达65.07%。
但转移就业稳定性不强,双柏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不好将阻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农民增收。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据调查统计,全县8.4万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比达80%,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职能水平不高,导致就业竞争能力弱,劳动力转移领域窄,难以找到理想的岗位,获得满意的收入。尽管近几年已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但受师资及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影响,培训后,仍存在不能有效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技能水平,只能从事简单的技能工作或重体力劳动。
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来看,双柏县大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主要是自发外出和通过家庭成员、亲戚或同村村民带出等途径实现转移就业。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往往缺乏可持续性和确定性,缺乏有效引导,难以形成合力,使得外出务工人员利益和权利难以得到保证。
由于双柏县企业少、规模小、用工需求不大,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有限,使部分有意愿外出务工而又无法外出只能就地就近就业人员无法实现就业。
大部分农村劳动者思想守旧,有畏难情绪,总觉得“在家千般好,外出万般难”,“家乡宝”的观念根深蒂固,而“走出去”的意识不强。还有部分劳动者对企业了解不够深入,对现代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接触少,对外出务工有惧怕感。
精准掌握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就业状况、培训以及就业意愿等,有针对性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保障。县级乡(镇)、各部门需把精准掌握农村劳动力基础信息和基本状况作为转移就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并实施基本信息数据动态管理。应精准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基础数据信息台帐,确保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项数据上下闭合、左右一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脱贫攻坚普查打牢基础。
乡土难离、怕苦畏难、贪图安逸是当前农村劳动者的真实写照,是阻碍当前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工作的最大障碍,相关单位更应广泛宣传发动,改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首先,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报纸、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强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其次,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短信群发助手等相关媒介,向广大农村劳动者发送相关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招用工信息等服务,拓宽就业信息渠道,让劳动者充分了解外出务工相关信息政策;最后,可以深入村级一线,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州(市)最新的就业信息送到群众手中,现场解答群众的顾虑和疑惑,激发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竞争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础。各乡(镇)应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要坚持长期性与临时性相结合、提高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适应能力。一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技能偏低、就业困难、有就业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搬迁家庭劳动力,要按照灵活培训方式,在各村(社区)和安置点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技能;二是选派有资质的专业教师组织培训,全面满足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三是结合园区建设和产业布局,利用闲置设施设备,引进有实力的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联合创建职业培训学校,作为县内培训资源的有效补充,确保贫困劳动力就近培训后实现就业。
锦苑花卉公司员工处理鲜切花
一是围绕各乡(镇)的产业发展挖掘就业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鼓励县内各类经济实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二是强化劳务协作,加强对口帮扶,引进外地劳务机构和企业,鼓励各类劳务市场输出贫困劳动力就业;三是强化宣传动员,发动帮扶干部、驻村干部、村组干部,通过村民大会,走访等形式动员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结合各类专项活动,印制宣传资料,深入各乡(镇)和易地搬迁点发放宣传创业就业政策;二是积极服务,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如引导和帮助贫困家庭创业人员申请创业贷款、创业扶持补贴等各项扶持;三是扶持农民创业,引领劳动力由就业向创业转变,鼓励情系土地、有资本、有实力、有经验的农民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并在投资准入、工商登记、税费征收、创业场地、创业贷款及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为农民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