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梦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473000
异丙嗪属吩噻嗪类抗组胺药,主要作用于前庭和呕吐中枢、中脑髓质感受器,临床常用于治疗晕动病,且该药物具有镇静催眠作用[1]。该药物正常剂量使用时,无明显副作用,但使用剂量过大时,患者会出现手脚笨拙、行动古怪,严重时出现嗜睡、面色潮红、发热、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及肌肉痉挛等临床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死亡[2]。临床中通常采用血液灌流技术来对中毒患者进行治疗,但对异丙嗪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一般。因此,本文通过采用血液灌流联合纳洛酮对异丙嗪中毒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患者的肺功能及并发症情况。具示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异丙嗪中毒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每组43例。单一组患者男28例,女15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35.69±6.87)岁;体重50~70kg,平均体重(59.63±5.42)kg。联合组患者男23例,女20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36.94±6.98)岁;体重52~70kg,平均体重(61.03±6.34)kg。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器官功能严重损害;无精神疾病史;无恶性肿瘤。排除标准:对纳洛酮药物过敏;妊娠及哺乳期;免疫及血液系统疾病。
1.3 方法 单一组采用血流灌注治疗:对患者经中心静脉穿刺后,采用血液灌流器(淄博康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RA330型)进行治疗,选用生理盐水500ml进行灌流冲洗,血流量为100~250ml/min,灌流时间控制在2~2.5h/次,2d为1个疗程。联合组患者在单一组基础上联合纳洛酮(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551)治疗,首次将0.8mg纳洛酮注入10%葡萄糖溶液中,采用静脉滴注方式,1次/3h。单一组和联合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10d。
1.4 评价指标 (1)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对比。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比特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BTL-08 SPIRO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d的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值(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值(MVV)、肺活量(VC)、第1秒呼出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进行检测评估。(2)联合记录两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血液灌流、低血压、心功能不全发生情况。
2.1 肺功能情况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FEV1、MVV、VC、FEV1/FVC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联合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n(%)]
异丙嗪通过阻断平滑肌、毛细血管壁等租住释放的H1受体,进而与组胺产生拮抗作用,从而扩张毛细血管,缓解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所致的喘息,且因其较易进入脑组织,能加强催眠药、镇痛药及麻醉药的中枢抑制作用,也可引起中枢抗碱性,阻断前庭核区胆碱能突触迷路冲动兴奋,降低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应激性[3]。但该药物超剂量服用时,会引起患者产生活动增多、意识不清、椎体外症状、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导致患者发生难以逆转的衰竭性中枢神经抑制,引起呼吸麻痹,从而导致患者死亡,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4]。
临床对药物中毒患者通常采用洗胃、利尿及通气等方法进行治疗,但异丙嗪中毒病情进展较快,病情危重,常规治疗方法作用效果慢,且治疗效果不理想[5]。血液灌流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药物中毒、毒物中毒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吸附作用清除血液中透析不能清除的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药物或代谢废物,从而净化患者的血液环境,改善患者体内微循环[6-7]。纳洛酮是一种阿片类拮抗剂,口服时无效果,经注射给药起效很快,该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外源性阿片受体激动剂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从而阻止或逆转阿片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等中枢抑制及抗休克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急性乙醇中毒及抗组胺药物中毒等,具有作用迅速等特点[8]。因此,采用血液灌流联合纳洛酮对异丙嗪患者进行治疗具有可行性。根据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肺功能的各个指标水平均高于单一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单一组,表明对异丙嗪患者采用血液灌流联合纳洛酮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有效降低并发症情况,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血液灌流联合纳洛酮对异丙嗪中毒患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