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自行车交通发展现状与解决方案

2021-03-25 02:07于成炜李士豪王超徐阳
中国自行车 2021年2期
关键词:自行车道交通道路

于成炜 李士豪 王超 徐阳

(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安 710021)

0 引言

2019年5月31日,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总长6.5 km,限制时速15 km,全程高架封闭运行,道路相交时采取立体交叉,保证无障碍联通,部分路段还安装了助力装置。这条外观漂亮、配置高的自行车专用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就在同一天,国家交通运输部联合12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印发了绿色出行行动计划。计划中提到“自行车交通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在建造高品质的城市交通和缓解交通拥堵上有重要作用,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法”,要“不断优化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路权分配,均衡道路交通资源”。

1 概述

1.1 自行车交通的概念和特征

自行车交通系统通常由自行车道与配套停放设施组成,它为不同群体骑车人提供合适的骑行环境。缓解城市地面交通负荷、减少空气污染和降低能耗是自行车交通系统的优势,对人类居住环境也有所改善。因自行车具有机动灵活、方便快捷、绿色环保等特征,其成为许多人中短距离出行的首选方案。

1.2 慢行交通的概念

慢行交通是非机动化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我们称以自行车或步行等用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短距离出行方式为慢行交通。慢行交通的出行速度不超过15 km/h,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遍布城市中的各个角落、出行费用极低、灵活机动、道路使用空间小、在所有出行方式中被选择的概率较大、环保无污染、附带健身功能等。[1]

2 选择自行车出行的价值取向

2.1 人文取向

2.1.1 城市特色和文化

自行车是最能体现城市特色与活力的要素之一。我国曾因全国自行车保有量大而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现在,国内多数城市中都有不同品牌的互联网共享单车,随扫随骑。一排排颜色鲜艳、整齐划一的共享单车也塑造了亮丽的城市风景线。一个拥有骑行文化的城市无不散发着生机与活力。

2.1.2 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2]

城市自行车骑行空间的大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保护。这点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型城市中尤其得到充分体现。在历史街区或者遗址公园内,步行与骑行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好地保护相应的历史遗存,还能让观光者细致地体验历史文化景观。在欧洲的自行车网络中,重要的廊道都连接了城市历史遗址,骑行者可以一边欣赏历史景观一边锻炼身体,这样更能获得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2 生态取向

自行车交通是实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必不可少的手段。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汽车对城市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构建节能环保、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2.3 社会取向

自行车交通是一种体现社会平等的交通模式,因为一辆普通自行车的价钱并不高,社会上各类出行人士都可以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自行车骑行并不是简单的交通出行活动,它兼具锻炼身体和社交娱乐的功能。自行车出行还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利于构建和谐美好社会。

3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精细化管理[3]

3.1 全面的自行车发展规划

对于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哥本哈根发布了完整的规划、目标和行动计划,陆续发布了《自行车政策2002—2012》《生态都市》《气候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同时,详细规划了自行车专用道路里程的建设目标,以此增加自行车道占比。

3.2 与公共交通融合发展

哥本哈根推动自行车与多种公共交通方式进行整合。在哥本哈根,各类公共交通工具都配有自行车车厢或车架等设施,允许公众携带自行车乘坐公交;大型轨道站点枢纽也装配有大规模自行车停车设施,甚至配备维修等服务;同时还对公交站台与自行车道进行整合设计,无论位置如何,都能避免双方的相互干扰。

3.3 完善的骑行设施

哥本哈根政府采取诸多措施来保证自行车通过道路交叉口的优先权,例如前置自行车停车线、自行车专用信号灯等。自行车停车设施便于寻找且覆盖范围广、密度大。有些自行车道还喷刷上特殊的标记,以此加强了沿途的方向性。近年来,哥本哈根政府大力支持自行车交通领域的数据化建设,例如实时捕捉道路交叉口通过自行车的数量,并及时传输给交通部门。

4 我国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不足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等是目前我国城市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的主要政策依据,随着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等观念被大众接受以及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构建,现有的政策规划满足不了新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以自行车为代表的绿色出行方式,在交通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4.2 自行车的路权难以得到保证

当前许多具有独立路权的自行车道被机动车随意侵占。此外,还有路边的小吃摊、市政绿化面积、公共设施(电线杆、通信塔)等任意占用车道,导致自行车道的贯通性不强,骑行体验差。在城市路网规划向机动化交通侧重的背景下,受机动车道挤占空间、分割的影响,自行车道路不够宽不够长,因此制约着自行车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

4.3 自行车道缺乏舒适感、安全感

许多道路交叉口、小区出入口等没有人性化处理,存在高度差的地方没有进行缓坡处理,导致在自行车骑行时需要下车推行通过,严重影响骑行效率与体验。自行车道沿线景观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缺乏美感。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隔离,在空间较窄的情况下,人与车争夺空间,容易产生交通事故。

4.4 停车设施供给不足,乱停放问题严重

近些年,由于城市汽车保有量猛增,交通部门往往偏向于机动车的出行及停放,而弱化了对自行车的管理,导致部分原来停放自行车的场所被改为汽车停车场。同时,很多新建居民小区的地下停车库仅对机动车开放,自行车可停放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互联网共享单车缺乏管理,地铁口、公交站点等人流密集处的共享单车被随意停放,严重影响周围交通和市容。

5 发展自行车交通的策略研究

5.1 保障路权

保障自行车道路的路权是构建人性化交通的基本条件。建立自行车专用道系统是各地政府普遍做法。在建设自行车道路系统时,自行车道与人行道、机动车道之间应设置立体的分隔设施,而不仅仅是路面上的分隔线。同时还要强调自行车道的连续性、顺畅性,形成安全、舒适和高效的自行车通行环境,并与城市公共交通完美衔接。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严厉整治违法占用自行车道的行为。在车道运营管理方面,各个相关部门之间需要相互配合,要不断提出新的自行车交通系统的管理策略,引导群众遵守自行车交通规则进而保证骑行者和路人的安全。

5.2 自行车道的设计

完善的自行车道路基础设施是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自行车道的设计上,需要保证车道的畅通性,与自行车道周边的行人安全以及与机动车道的安全衔接问题也要有良好的解决方法,良好的自行车道要能与街道、小区、娱乐场所等地区无缝连接,提高自行车的使用率。在发挥道路的基础功能同时,也注重道路的美化、景观作用。优美清新的车道环境能让骑行者心情愉悦,让人们重拾自行车出行的乐趣,实现人车统一和谐,达到建设人性化交通的目的。[4]

5.3 自行车交通的配套服务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不断完善自行车道路配套服务设施。例如修建公共场所(公共交通站点、商场、写字楼、医院、学校、居民小区等)的自行车停车场,并配备相应的车辆维修服务功能。另外对现有的自行车停车收费及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制定合理的收费价格,支持免费停车场的划分和建造。

5.4 城市自行车道立体性发展

许多经济发达的城市不仅建设了常见的自行车道,还在自行车行驶困难的地段,以多层立交桥的方法来避免与机动车近距离同行,避免了自行车和机动车相互之间发生干扰。修建自行车地下车道和停车库也是一种可行性的措施,例如北京西站的地下车道和郑州“二七广场”的地下自行车专用车道都是采取了这类措施。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降低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事故的概率,并且也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5.5 城市骑行文化的宣传

2007年,无车日活动在我国初次亮相,随之便吸引了众多目光。在官方提倡和民间呼吁下,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加入这个活动中,并且有愈办愈火之势。

放眼国外,英国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自行车出行而推出了“每日骑行计划”,并且把自行车作为缓解交通拥挤的有效方法。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哥本哈根政府开展的“骑车上班”鼓励活动,当地的公司企业也响应政府的号召,修建公司内部的自行车专用停车场,鼓励员工参与到自行车出行的大军中。[5]

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自行车骑行比赛、自行车发展历程主题展览、自行车个性拼装大赛等新颖有趣的活动,在关注度提升的基础上,激发人们对于骑行的兴趣。比如一年一度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从队伍数量、赛道条件、规模大小、参与程度以及奖金数额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当前中国最高级别的国际自行车赛事之一,众多骑行爱好者慕名而来,社会大众也积极地报名参与。

6 结语

按照交通发展规律来看,自行车交通的发展进步,与城市整个交通体系的合理布局联系紧密,两者不可割裂,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大力提倡自行车交通的同时,应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入手,建立安全、畅通、高效的交通网络以方便居民出行,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自行车道交通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太阳能自行车道(环球360)
法投资4300万建自行车道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修建自行车道有助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