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成语读写辨误(十七)

2021-03-25 21:49嘉行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南郭先生乐师齐宣王

嘉行

黔驴哪能施“计”

成语“黔驴技穷”,出自唐·柳宗元的《黔之驴》。说的是贵州这个地方,原本是没有驴子的,有人用船从外地运来一条。因贵州山多,驴子无用武之地,就把它放归山下。一只老虎第一次看见庞然大物的驴子,不知道是什么怪物,竟然嚇得躲到树林里偷偷地看它。有一天,驴子叫了一声,老虎吓了一跳,以为驴子要吃它,吓得跑到老远。后来发现,这驴子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于是,有意识地靠近它,甚至大胆地去戏弄它。驴子被老虎戏弄得大怒,使出看家本领,用后蹄去踢它。老虎一看大喜,心想,你的本领就这么大呀!于是扑过去,把驴子吃掉了。“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已使尽了,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可是有人却把这个经典成语误写成了“黔驴计穷”,例如《南方都市报》曾有一篇标题为《范甘迪应向幼儿教师学习》的文章有这样一句:“黔驴计穷的范甘迪,竟然沦落到要用这种馊主意来激发火箭将士血性的地步。”这是因为对成语一知半解而造成的。其实,“技”指某方面的能力、本领。“计”是计算、计谋的意思。成语“黔驴技穷”,说的是驴子的本领穷尽了,而不是计谋穷尽了。

芋头能吃不能吹

芋头能吃,但不能当乐器吹奏,这是常识。但是,有的人偏偏要拿它吹!“人民网”曾有一篇《汕大青年》,介绍办报经验。文章写道:“与此同时,能避免出现一些人工作很多,一些人想工作却没有机会,而一些人不工作滥芋充数的情况,实现工作分配的公平合理。”文章中以“芋”代“竽”,岂不是硬拿芋头当竽来吹吗?

成语“滥竽充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齐宣王向全国招募乐师,要组成一支三百人的大型吹竽乐队。有一个名叫南郭的浪荡子弟,根本不会吹竽,却混进了吹竽的乐师班。因为南郭先生装得惟妙惟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不知道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俸禄。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湣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是喜欢乐师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整天提心吊胆。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恐怕连脑袋也保不住。于是,趁湣王还没叫他演奏,就溜之大吉了。后来,“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真才实学的人里面充数。“滥竽充数”有时也用作谦辞。

“竽”,古代一种用竹子制作的簧管乐器,像笙而稍大。“竽”字,从竹,于声。芋,本指芋头,泛指某些像芋的薯类植物。“芋”,从草,于声。二者声调也不同,“竽”为阳平,“芋”读去声。

猜你喜欢
南郭先生乐师齐宣王
唉,真是报应啊
沉默的齐宣王
齐宣王好射
齐宣王好射
滥竽充数
明代戏曲乐师顿仁考略
南郭先生发财记
布莱梅市的乐师
乐师
滥竽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