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入题”“破题”和“点题”

2021-03-25 02:48赵春艳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入题学段辽宁

思政教育有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的成长是连续性的、阶梯性的、顺序性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这段成长阶梯上每一位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精准定位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今年6月,辽宁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召开“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现场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辽宁省委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一直以来,辽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着眼“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确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地位,注重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学段层次的递进性、教学方法的支撑性,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辽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入题”概要

一体化又指综合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个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在同一体系下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合作。辽宁在开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将思政课相同的育人目标体现和落实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课程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研究、队伍建设等系统化、阶段化、层次化、规范化,以期实现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横向交叉、纵向衔接、有序递进、一体化推进的目标。

(一)“入题”核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存在顺序性、衔接性、协同性等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各学段的教师讲授的内容平面化、抽象化、形式化的问题,课堂形式也泛化、模式化,導致相邻学段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甚至脱节断层。为此,辽宁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一体化建设初期,就注重整体性、衔接性、进阶性,采取“同课异构”“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等形式,体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序上升的特点,打破各学科间的壁垒,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育人合力。

(二)“入题”准则:同中求异,异中有同

一体化不是趋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核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因此,辽宁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特别是在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要素放在一个“聚光灯”下,共同分析其共性和特征;深刻理解各要素的本质,依据学生特点和学段特点多角度、立体化探究课程改革创新和内涵式发展之路;明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定位,即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在各有侧重的基础上,对各要素的内容进行优化创新。

(三)“入题”优势:立足本土,打造特色

本土资源是思政教育最好的教科书。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近年来,辽宁将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伟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加强本土思政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创新思政育人形式,拓宽育人途径,打造思政“大课堂”的辽宁名片。

辽宁丹东是位于中朝边界的边境城市,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被赞誉为“英雄城市”。近年来,丹东市按照“学前讲抗美援朝人物、小学讲抗美援朝故事、初中讲抗美援朝历史、高中讲抗美援朝精神、大学讲抗美援朝战争体现的责任与担当”的思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一是市级层面,提出“思政教育一体化1234”的整体工作思路,即:以“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为“1”个抓手,构建、完善课程和研训“2”个体系,融通学校、家庭、社会“3”个思政教育资源,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和红色资源教育“4”个环节。二是区级层面,以振兴区为例,整合优化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实现“1+1>2”的效果,成立了振兴区思政教育研发中心,下设教学部、区域教材研发部、活动推广部、品牌创建指导部、专家顾问部等五个部门,以“大思政”理念推动工作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三是校级层面。丹东市第三幼儿园作为曾经的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将士子女的保育院,通过观看视频、自制书籍、趣味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抗美援朝英雄人物”,让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根植于幼儿心中;丹东市振兴区山上小学与抗美援朝纪念馆联合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英雄少年”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英雄事迹,涵养英雄气质;丹东市第二中学教师张成尧开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赋能新时代的密码”一课,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了《抗美援朝精神》系列视频微课程,实现了线上资源的有效共享。

此外,锦州市教育局组织学校充分挖掘辽西地区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鞍山各校引导学生学习本土英雄孟泰、郭明义等劳模的精神,本溪市的大中小学将当地丰富的东北抗联红色资源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都是辽宁各地运用独具特色的本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典型案例。

(四)“入题”方式:凝聚合力,协同创新

《意见》指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辽宁引导各地各校充分挖掘思政课程和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合作的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资源,形成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力求总体做到:一是在学段方面,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发展;二是在课程方面,要与其他课程深度融合、密切配合。

二、辽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破题”路径

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从要素、关系、结构上构建网络化、立体化、系统化的逻辑架构,突破局部思维、线性思维、机械思维的狭隘和局限。这有助于大中小学在立德树人目标统领下同向同行、遵循规律,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衔接有序地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指导。近年来,辽宁各地各校围绕“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如何在课程目标、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教学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一体化,辽宁已经开始“破题”。

(一)课程目标一体化

课程目标体现的是教育目的和培养意图,其建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环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目标建设要体现课程总目标的一体化、学段目标的一体化、各学科目标的一体化。

基于此,辽宁要求各地各校重点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按照顺序性、衔接性、协同性等原则进行整体设计,打破各门课程、各个学段的课程壁垒与学段壁垒,充分发挥思政课综合育人的作用;二是研究大中小学学生在各自学段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各学段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要求设置课程;三是将学段性目标具体化,针对大中小学的不同阶段,分别设计“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资源一体化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中,共建是基础,共享是目标,应当全方位多领域协同建设,形成一套具有内在逻辑、贯通各学段、切实提供便利与支持的资源库。2020年7月,辽宁教育学院成立了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坚持统筹推进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继承传统与特色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项目研究+试点实践+特色打造”的模式,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实施融合创新以及开展业务培训等路径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丹东市还开发了《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抗美援朝主题课程资源》,该课程资源包括大中小各学段课程文本、教学设计及实践活动设计,教学内容层层递进。

(三)实践教学一体化

对于思政课来说,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提升。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是重要的载体。实现实践教学一体化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辽宁着重把握实践内容模块化、实践环节有序化、实践方式多元化、实践考评科学化、实践机制规范化、实践基地协同化等六个关键点,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现新的创造性发展。

在实践教学方面,锦州力求走深走实。辽沈战役纪念馆是锦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作为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实验区,锦州市教育局与渤海大学在加强思政常规教学研讨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今年暑期前,双方积极探索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理念下的新样态思政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然、文化、历史等特色地域资源,设计了红色印记、历史文化、海洋生态、传统工艺、纵情山水等五大类、十条研学线路,制订了《研学手册》,指导学校、家长和学生开展好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真正让教材知识“动”起来,让校园生活“活”起来。

(四)教学研究一体化

教研共同体构建,是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基本策略和重要路径。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辽宁教育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渤海大学等单位,开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础理论、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实践育人体系、教育资源案例库、教师队伍、保障体系、评价体系、文化环境体系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五育并举”等10项重大课题研究。研究主题明确,研究方向集中,教研绩效显著;创新设计教研任务,合理选择活动形式,有效实施绩效评价;努力争取为各学段学校提供帮助,致力形成教研共同体;注重榜样示范、问题导向和实践应用。

(五)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思政课教师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设的关键力量,各地各校应注重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为了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育人能力,搭建“一周两课三立项”工作载体,努力培养教师“能够做、善于做、乐于做”课程思政的本领和技能,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坚持“思想铸魂、价值导向、党建引领”,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以“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辽宁坚持打破学段教师分割,形成教师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上下融通、相互衔接的良好局面。辽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从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分13期对辽宁2560名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集中开展轮流培训。这是辽宁历史上规格最高、覆盖面最广、实效性最强的一次思政课教师集中培训。辽宁计划到今年年底,实现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培训全覆盖。未来,辽宁将以思政课教师培训全覆盖为突破口,抓实抓好思政工作队伍培训工作,探索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建强思想政治工作主力军;促进思政课教师加强政治理论、提高专业素养,进而使其更好地担负起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责任与使命。

三、辽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点题”目标

(一)把握关键主线,实现铸魂育人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辽宁各地各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主要责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扬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具有本土特色的精神谱系内容,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强化关键保障,突出党的全面领导

立德树人关系到党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希望。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基于此,辽宁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建设工作。

(三)发挥关键作用,深化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课教师肩负着青少年理想信念引路人、立德树人主力军、守正创新开拓者的使命与担当。辽宁将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配齐配强思想政治课教师,坚持“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师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工作,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培训基地,分层次开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班,各个学段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增强衔接意识和整体观念,探索建立跨学段、跨学校、跨学科的学习交流互动平台,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和模式。

(四)抓住关键环节,完善建设机制

完善一体化顶层设计,打通各级各类学校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壁垒和协作障碍,系统化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整合校內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市区联动、区校协作、校际协同、校社联动的育人机制,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相互配合、充分联动的育人环境。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积极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善于用鲜活的数据、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要整合资源,树立大教育观,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体系、课程体系、制度体系,持续推进一体化建设进程。

(五)坚持成果导向,提高一体化建设质量

依据各段学生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要求,明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总目标和总任务,梳理分析我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现状和具体问题,科学确立一体化教育内容和一体化建设方式方法,扎根辽宁大地,挖掘辽宁资源,提炼辽宁精神,形成系列研究报告、政策文件、实施方案、指导意见、改革课例、多媒体课件、实践基地、教育资源案例库、大数据平台、评价指标体系等标志性建设成果,助推辽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入题学段辽宁
辽宁风采
辽宁之光
开门见山入题快
读辽宁 爱辽宁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乡土文化资源与高中历史学科整合的实施办法
考场作文快速入题技法举隅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