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堃
案例
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汤感到十分难堪。他觉得身边走过的每位同学,似乎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小汤只想快点回家,把自己关进房间好好静一静。可是,他又忍不住反复地思量着:“躲得过今天,明天又该怎么办呢?每天都要坐在教室里上课,其他同学又会怎么看我呢?”
让小汤产生如此困扰的,正是今天刚刚结束的班委竞选。
小汤从初一开始,就一直担任班里的班长一职。两年时间过去了,身为班长,小汤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也一直都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充分肯定。小汤原本以为,自己的整个初中生涯都能担任班长。谁也没想到,这才刚刚升入初三,小汤就在班委竞选中落选了。
回到家中的小汤,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难道是初三新來的班主任对自己有意见?或者是自己在无意中得罪了一些同学吗?还是自己真的太大意了,没有尽全力地去准备这次班长竞聘?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萦绕在小汤的心头。他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个糟糕的消息告诉父母,也不知道明天该以怎样的状态面对老师、同学以及新一任的班长。
曾经在网络上流行过这么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构建出一个如鱼得水、一帆风顺的理想状态。然而,稍有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明白,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因此,我们总会像小汤一样,应对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而那些不好的变化,就被我们称之为失败或失利。
体验过失败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感觉非常糟糕。没有人愿意使自己深陷于失败的情绪之中,但是又很难有效地去面对和处理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难道那些在一切挫败面前,能够轻松做到一笑了之的人,真的是天生就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吗?
其实,要想坦然面对一切,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明白,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面对失败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外在的事件并不是使人们产生某个情绪或行为的直接原因,在外在事件与个体反应之间,还存在一个重要的中间过程,即个人对于这件事情本身的理解和评价。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A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指的就是外界发生的具体事件;B信念(Belief)指的是失败这件事情的错误想法及其背后的潜在信念;C结果(Consequence)指的是个体面对这个外部事件所产生的具体反应。
身处同一境遇,不同的人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信念都不尽相同。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度在意激发事件和结果,对信念的关注却远远不足。既然既成事实无法改变,要想转变自身的情绪反应,最好的方式就是,调整和刷新那些让我们陷入困境而又难以自拔的潜在信念。
那么,怎么做才能将潜藏于我们大脑中,像地雷一样的潜在信念找出并及时清除掉呢?
第一步:扫描
全方位地扫描一下自己的大脑,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冒出来的各种想法和念头。常见的不合理信念,至少会符合“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这三大特征的其中之一。
对于小汤而言,自己必须要当满三年的班长,整个初中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就属于对某件事情的绝对化要求。觉得自己没有竞聘上班长的职务,就是不好的、能力不足的、不被老师和同学看好的,这就属于过分概括的评价。没能顺利当上班长,既给父母丢脸了,又被老师、同学看扁了,在班上没有容身之处了,这就属于糟糕至极的结果。
第二步:破除
当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被我们一一扫描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试着通过自我反问的方式来逐个破除它们了。
还是以小汤同学为例,他可以这样反问自己:当不上班长的初中生难道都是失败的吗?一个优秀成功的人难道就没有失败、失利的时候吗?因为一次班委竞聘的落选,爸爸妈妈就对自己永远地失去信心了吗?一件令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难道会被所有人时时刻刻都放在心上吗?
在这样的强烈攻势之下,再顽固的想法也会被我们彻底瓦解。
第三步:清零
任何的失败,都不过是我们在当下对过去发生的某件事情的回顾与总结。既然过去了,我们就要懂得洒脱地挥手道别,冷静地总结。因为,现在和未来还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如果我们一直带着失败的包袱负重前行,累积的消极情绪会将我们压垮,那便是对成功的最大错过!
当失败的阴影挥之不去时,我们可以试着用文字的方式将这一切记录下来。当所有的思绪和感受都落在笔尖和纸面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告别的仪式,让失败的阴霾从我们的内心完完全全地流淌出来。若干年后,当我们再度回忆起这些过往时,或许我们会从中看到不一样的自己,发现久违的内心力量!让我们的心脏越来越强大的方法,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