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文
1952年下半年,经过5次战役后,朝鲜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1952年10月,为了扭转在朝鲜战场上的被动局面,美韩联军意图夺权志愿军控制的五圣山。当时美韩联军已连续攻下了喋血岭和伤心岭,尽管损失了几千人,但美军的进攻势头还没有停止的迹象。
这次作战的焦点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金化郡,是朝鲜中线的门户。要拿下五圣山首先得拿下该山头前沿的两处小高地(597.9和537.7),这便是上甘岭。一旦联军打下上甘岭,那么,志愿军的防线就将全面被动,因此上甘岭也是志愿军阻挡美韩联军前进的防御阵地。原本防守这两处高地的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的两个连外加一个排。战斗一开始从志愿军的角度来看只是营级规模的,但美韩联军的进攻投入了7个营,算是师团级规模。
志愿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为前沿部队运送物资
战场主要集中在面积仅3.7平方千米的两处高地附近,随着双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战斗发展为战役,由营、团规模发展到师、军规模。战役后期,志愿军逐步开始加大兵力投入,先后共投入第15军、第12军的3个师加1个团,以及火炮133门及工兵营、担架营等,总兵力达4万余人,而美韩联军先后投入3个步兵师的8个团还有2个独立营和一个空降团,配备火炮324门,坦克181辆,飞机约100架,總兵力达6万余人。
}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在打反击
可以说,上甘岭战役是在“小山头上打大仗”。原15军军长后来的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整个朝鲜战场其他地方的枪声稀落了,板门店谈判桌上谈判双方都在等着上甘岭的消息。谁的部队在上甘岭打得硬,谈判桌前谁的腰杆就硬,讲话底气就足。兵团、志司、军委乃至国内最高指挥机关,都密切关注上甘岭的一得一失。”从10月23日起,上甘岭战斗不仅成为朝鲜战场聚焦之处,也成为美国、欧洲、中国甚至全世界密切关注的地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30分,上甘岭战斗打响。负责作战的是美韩联军步兵第七师和韩军第二师各一个营,在配属的16个炮兵营310门火炮、30多辆坦克、200多架次作战飞机的支援下,对上甘岭发起了冲锋。进攻开始后,美韩联军各类火力以每秒钟6发的火力将钢铁暴雨倾泻到597.9高地和537.7高地这两个小山包上。密集程度用钢雨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火力如此密集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可以对志愿军防御部队造成最大限度杀伤,以保证步兵夺取高地;另一方面,美韩联军的目的不仅在夺取高地,更要在夺取之后实现巩固。
志愿军指挥员在研究作战方案
于是,在长达8个小时的时间里,志愿军第15军前沿部队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伤亡550余人,还导致通往一线阵地的电话线全部中断。据不完全统计,一天时间里,敌军向上甘岭发射30余万发炮弹、500余枚航弹,上甘岭主峰标高被削低整整2米,几乎寸草不存。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毫无畏惧,很多战士最后不是抱着爆破筒就是举着炸药包冲进蜂拥而来的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即便是这样,坚守4天后(10月18日),前沿部队因伤亡太大,退入坑道,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上甘岭之战的第一阶段——表面阵地争夺战宣告结束。
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是坑道斗争阶段,这比阵地战更艰难。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夺得表面阵地的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志愿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如果白天表面阵地被敌人占领了,到了晚上志愿军就趁着夜色再夺回来。如此,双方就形成了拉锯战。但志愿军硬是靠“匍匐运输”“接力运输”“夜间运输”等方式,将弹药、水源、食品等物资不断送入坑道,始终让上甘岭没有落入敌人手中。坚守在高地1号坑道的8连,与敌军反复争夺14昼夜,大小反击80多次,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美韩联军战后遗留的炮弹壳堆积如山
战至11月25日,上甘岭的厮杀声终于慢慢沉寂下来,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在这片不大的阵地上,作战双方付出了3万人伤亡的代价。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29次,击退敌军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冲锋653次。此战也造成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而美韩联军原计划5天内以200人死伤为代价的战斗,却足足打了43天,最终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
一般人描绘抗美援朝战争的场景时,都会产生这样的认识:装备落后的志愿军挤在一起,在小喇叭和红旗的引导下,冒着枪林弹雨进行密集冲锋,冲锋人数之多,以至于美韩联军的机枪也拦不住。显然,这种描述极为夸张也富于想象。实际上,虽然志愿军单兵装备落后,但步兵战术却丝毫不落后。从战术上来看,“三三制”“小群多路”等战术极大稀释了敌方的火力优势,也让敌方射手非常头疼。而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的攻击规模往往是连级,一个三人小组就是攻击方式。相比来说,美韩联军经常出动的是整营建制的攻击,反倒是他们的战斗规模看起来似乎更符合“人海战术”的描述。
其实,志愿军对于自己的战术也有总结。如3兵团司令王近山中将在总结上甘岭战役战术运用时指出:这次战役是两种打法,一种是战役后期采取稳步的、持续的、“小兵群”打法,这是单兵运作的高度发展,战斗组织得好,步炮协同好、通信联络好。另一种打法在开战初期体现较为明显,特点是急躁的,急于求成,使用大兵力,这种打法在现代战争中将增加许多无谓伤亡。若志愿军都能采取“小兵群”打法则可少伤亡3000人。比如,在战役的第二阶段,志愿军第91团和第86团采取灵活的战斗动作,与炮兵密切协同,顽强抗击,将一度突入阵地的敌人击退。以伤亡190余人的较小代价,歼敌1500余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上甘岭进入战役规模之后,全世界的目光聚焦这两个高地阵地上,其战斗激烈程度堪为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空军没有参战,因为各种原因坦克也没有参战的记录,参战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敌方的1/4,而美韩联军总共发射了190多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弹,志愿军则只有40多万发炮弹,而且全是后期才用上的。如此悬殊的火力对比,竟没能让美韩联军前进半步,的确是世界战史上的伟大奇迹。此役之后,美韩联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戰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上甘岭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还换来了东北亚地区至今近70年的和平。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部队涌现了大量的战斗英雄和功臣。其中,有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为冲击部队打开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有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一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守住了阵地,荣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有战斗中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的身体连接被打断的线路,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的通信英雄牛保才……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同时,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给美韩联军带来的“意外”是全方位的,除了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以外,美韩联军在此战对志愿军还有三个“想不到”的评价:精湛高超的战术水平,坚不可摧的坑道防御,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该战役的前线指挥官秦基伟将军曾庄严指出: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英勇赴死、气贯长虹,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气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并永载战史,成为70年来人民军队赓续传承的“上甘岭精神”。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志愿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对此有专家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开始认真对待中国军队,是从上甘岭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