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锡建议》到《唐山共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2021-03-24 11:29黄孝东刘浩泽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进展趋势

黄孝东 刘浩泽

〔摘要〕 作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专项旅游形式,工业遗产旅游已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把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会议的2006年和第三届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联合大会的2019年作为研究时间的起止点,以两次会议上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无锡建议》和《唐山共识》为研究转向,对十四年来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后发现: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深入的类型化研究、多元的跨学科研究、基于本土国情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深挖以及本土化理论提炼与学术话语建构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 无锡建议; 唐山共识; 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进展;趋势

人类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被人们视为工业时代“传统元素”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厂房车间、矿山遗址等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文化遗产的重视,这些工业要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价值和功能,与旅游业相互融合产生了一种新型专项旅游形式——工业遗产旅游。作为工业旅游的起源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工业遗产资源类型多样且数量众多,但整体开发质量与知名度仍显不足,以工业旅游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则更显薄弱 〔1 〕。因此,笔者把2006年召开的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到2019年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联合大会作为研究时间的起止点,以两次会议上通过的重要文件《无锡建议》和《唐山共识》为研究转向的重要标志,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今后工业遗产的申报、评定、理论研究以及工业遗产旅游实践的开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各类传统工业的逐渐衰退,我国城市进入以更新改造为主的发展阶段。在城市旧区改造、历史街区更新、产业用地置换与更新的过程中,各类工业遗存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此后,大规模城市化拉开帷幕,城市人口的进一步集中、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改造升级,使得一些工业遗产遭到破坏甚至消失殆尽。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TICCIH)制定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准则《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定义、价值作了新的界定,并就其立法、維修、教育培训、宣传展示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倡导“工业遗产要通过具有新使用价值的改造使其安全保存,那些不具备历史文化背景的一般遗产应在保留建筑主体原组织运作方式的前提下,建立与之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新型功能、用途以及建筑形态” 〔2 〕。在以上背景下,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逐渐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2006年4月,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无锡召开,讨论了工业遗产的内涵以及我国工业遗产面临的问题和有效保护途径等内容,通过了我国首部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无锡建议》。同年5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工业遗产的普查、保护、管理和利用,从此在国家层面拉开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序幕,掀起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高潮。2007年9月,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随后,天津市、江苏省、湖北省等地也启动了工业遗产的普查、保护工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保护工业遗产以及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更新和再利用的研究上来,工业遗产旅游这一重要研究方向也应运而生。2019年10月,第三届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联合大会通过《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联合体唐山共识》(以下简称《唐山共识》),明确了工业旅游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城市新增长动力的根本宗旨,提出要将工业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围绕工业生产延伸出的所有价值与内容,将包括有形的遗址遗存和无形的工匠精神等转化为工业旅游产品,并将工业遗产博物馆、产业公园、创意产业园、旅游度假地、工业特色小镇等各具特色的综合发展模式,作为培育工业旅游全新运营生态的重要发展方向,从而最终实现生态优先、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3 〕。从《无锡建议》到《唐山共识》的十几年间,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经历了由最初的保护为主到开发利用再到与社会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说明了我国对待工业遗产的态度转变,更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总体而言,相较英德等工业化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起步较晚,但成果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完全废弃的工厂、矿山等工业遗迹资源较少,而各界对工业遗产旅游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相对应。

二、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进展

(一)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概况

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肇始于21世纪初。在中国知网中以“工业遗产旅游”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有885篇期刊论文,其中2006年以前的论文仅有7篇。2006年《无锡建议》到2019年《唐山共识》之间的论文共有702篇。分析这段时间内的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文献可发现:一是研究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至2010年,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呈直线上升趋势。2010年至2019年,相关研究在数量上虽然有所回落,但平均每年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达到了40~45篇。二是研究主题由国外转向国内、由单一转向多元。2006年《无锡建议》之前,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主题集中在对国外工业遗产开发经验与模式的介绍和对工业遗产的起源与概念的梳理上。2006年《无锡建议》之后,工业遗产旅游本土化研究不断涌现,研究主题涵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开发主体、开发价值与原则等多方面。三是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地域研究一直主要集中在以辽宁省为主的东北老工业区和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虽有所涉及,但以个案研究居多,市域、省域及更大区域的整体性地域研究相对较少。

(二)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重点研究领域

通过对发表于2006年《无锡建议》到2019年《唐山共识》之间,主题为“工业遗产旅游”的所有CSSCI期刊论文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遗产旅游的依托载体研究。以某种工业遗产旅游的产品、所在城市、产业开发流程或开发主体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工业遗产旅游依托载体的特征、潜在价值与开发可行性。如宋立中、谭申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为例,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多元价值,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了复合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 〔4 〕。

2.工业遗产旅游的区域性研究。将工业遗产旅游放在特定城市、省份或更大的地理区域来研究,研究对象多为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或地区,重点剖析其发展历史、特征,分析如何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激发其发展新动能,从而实现转型后的可持续发展。如韩福文等以大连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例,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体系, 为东北地区旅游开发战略和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5 〕。

3.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研究。从系统化理论视角在工业遗产的连带要素中提炼出一定的开发模式。已有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模式:休闲利用模式、博物馆模式、双核结构模式、点辐射模式、创意经济集聚模式、城市文化重塑模式、公共文化空间模式、综合体模式等。如虞虎等从旅游地理学角度研究工业遗产游憩化利用的适宜性和开发模式,揭示工业遗产资源利用产生的人地关系重构效应以及区域人地关系优化手段 〔6 〕。

4.工业遗产旅游的策略定位研究。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以及后工业景观、后现代理论的影响,此类研究重点关注工业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结构性等开发原则,重视旅游者的感知和旅游地城市的形象等内容。如佟玉权认为,优化工业景观遗产保护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社会结构,能够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从历史到现代、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从宏观到微观等多层面的整合与协调,从而促进工业文明的传承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7 〕。

(三)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发展阶段

从2006年《无锡建议》到2019年《唐山共识》的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当前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成果的集成时期,根据这一时期研究的特点可分为以下两个发展阶段。

1. 2006至2012年,是工业遗产旅游的本土化实证研究阶段。这一时期,振兴老工业基地和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国内工业遗产旅游研究也由最初简单的国外经验介绍和对相关概念的界定转向本土化的实证性研究。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从而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 〔8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加强指导,协助资源型城市寻求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9 〕。在2006年《无锡建议》的推动和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这一时期的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呈現出以下特征:第一,研究对象绝大多数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中以辽宁省的相关研究最多。第二,实证研究占绝大多数,综述性研究开始出现。在实证研究中,现状描述与问题—对策模式居多,具有理论支撑的研究较为鲜见。第三,以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研究背景,主要涉及工业遗产的空间特征、价值评估、品牌建设、开发原则、动力机制、城市形象等研究主题。第四,由零散研究走向系统研究,出现了多部关于工业遗产旅游的专著。其中2012年王明友、李淼焱撰写的《中国工业旅游研究》一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含义、特征和类型,分析了中国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目的、意义、开发历程与现状,总结了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布密度、与客源市场的空间联系,梳理了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原则、模式与潜力,并对辽宁省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些专著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工业遗产旅游正由“零敲碎打”阶段向系统化研究阶段发展。

2. 2012至2019年,是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深层次发展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0 〕。在此背景下,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开始由“问题—对策”模式转向以产业发展为背景的融合性、结构性、创新性研究。其中,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切入点的研究逐渐增多。还有不少学者关注到了乡村工业遗产旅游对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在这个发展阶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对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学者对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真实性与整体性的讨论。受此概念影响,一些学者还将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主题进一步延伸到了游客感知、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主体关系等层面。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视域更加广阔,以全域旅游甚至“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研究背景的论文开始涌现,对工业遗产的探索更加深化。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旅游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美学、建筑学等领域的学者逐渐参与其中。层次分析、SWOT分析、视觉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和协同实现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使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变得更具操作化和现实指导性。2019年《唐山共识》中 “促进了工业转型升级”“激活了工业文化潜能”“开发了工业旅游项目和创意产品”“践行了全域旅游理念”等对我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总结,正是对这一发展阶段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高度概括。

三、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趋势

2006年《无锡建议》之后,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工业遗产业已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现有研究成果对某一个案或某一地域的工业遗产旅游的价值评估、开发条件、开发模式等内容研究得较为透彻,但对不同空间尺度、发展阶段、资源类型的工业遗产旅游关注不足,同时缺乏对本土工业遗产旅游的理论凝练。基于此,未来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土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业遗产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拓展与创新。

(一)加强工业遗产旅游类型化研究

上文已述,工业遗产旅游依托载体是重点研究内容,虽然学者们对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具体个案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对某一类型的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专项研究还是较为鲜见。2017年至2019年,国家工信部连续公布了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但名单目录中只涉及工业遗产的名称、地址及核心物项,并未对其具体类型作出划分。2018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开始以行业为标准对中央企业工业遗产进行类型划分,至2019年12月,已公布了核工业行业、钢铁行业、信息通信行业、石油化工行业等4批共67项工业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工业遗产旅游的类型化研究将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国家工信部、财政部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工业遗产名录和分级保护机制,保护一批工业遗产,抢救濒危工业文化资源。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老旧厂房、设备等依法建设工业博物馆。由此可知,并非所有的工業遗产都适合旅游开发,部分工业遗产由于生产设备、产品、厂房的特殊性质只能对其进行保护或部分开发。因此,可根据企业性质、遗产属性、发展阶段、开发条件等因素对可进行旅游开发的工业遗产做类型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估和模式选择。

(二)进一步强化多学科交叉研究

工业遗产旅游空间跨度大、影响要素多、辐射领域广,仅凭旅游一门学科难以解决其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应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加快多学科交叉研究进程 〔1 〕。如应用工业社会学理论既能从宏观上研究工业遗产旅游对人们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又能从微观上研究与工业遗产旅游载体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社会因素;应用生态学、资源学理论研究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二次开发问题;应用新文化地理学中的“地方性”理论研究工业遗产旅游地的“地方认同”问题;应用管理学中的博弈论进行工业旅游利益相关者主体特征分析;应用大数据研究方法进行工业遗产旅游数据库的建立和工业档案的设计;应用城市规划学与园林景观学理论指导工业旅游资源评价和景观建设;等等。从而最终实现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向聚焦效应、机理与模式的专业性研究转变。

(三)构建工业遗产旅游本土学术话语体系

2006年《无锡建议》以来,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研究呈现出由简单介绍与描述到探寻理论支撑的趋势,但多数研究都是借用国外相关理论来解读中国现象。如肖立军、任宣羽运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5R循环经济理论分析我国工业遗存活化再利用的途径和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问题 〔11 〕。于桐运用国外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理论分析辽宁省鞍山市工业遗产旅游对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12 〕。事实上,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传统工业资源与其现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运用国外相对成熟的理论来解决中国工业遗产旅游问题固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但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更多地关注传统工业资源如何进行现代发展,而非寻找二者的平衡性关系,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动态性。为此,应在研究“老字号”等工业遗产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现代”“对立—同化”的二元分析模式,将工业遗产放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甚至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动态考察,深挖工业遗产在结构变化中呈现出的新功能和新价值,从而逐渐提炼和构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本土学术话语体系。

(四)立足本土国情深挖工业遗产旅游价值

从《无锡建议》到《唐山共识》的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的两个发展阶段中,可发现工业遗产旅游的价值研究始终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但多数学者主要是从工业遗产的历史、美学、教育、市场等角度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和价值分层,其研究重点集中在工业遗产旅游的经济价值上,目的是解决城市转型、工业企业振兴、产业结构升级等问题。而且虽然部分学者对工业遗产旅游的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发展预见价值进行了研究,但整体上侧重于工业遗产的保护,而且研究视域略显局限。事实上,我国工业遗产旅游还有很大的价值挖掘空间。我国有着较为独特的近现代史,工业发展道路先后经历了前工业发展阶段(1913~1949年)、第一代工业发展阶段(1949~1977年)、第二代工业发展阶段(1978~2000年)、第三代工业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最终实现了由落伍者到追赶者再到超越者的转变,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也由最初的探索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再到全面深入阶段 〔13 〕。一百多年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独特的“单位制”、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城市经济体制全面改革中的工业发展以及新工业革命中的中国工业发展等内容都可以作为深挖工业遗产旅游价值的重要切入点。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下,乡村、滨水、廊道等工业遗产旅游价值凸显,对其进行价值深挖,终将实现工业遗产的永续发展,在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董锁成,郭 鹏.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进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37-144.

〔2〕张 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6.

〔3〕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唐山举办〔EB/OL〕.(2019-10-30).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hb/

201910/t20191030_848601.htm.

〔4〕宋立中,谭 申.复合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路径分析——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为例〔J〕.旅游学刊,2012(10):93-101.

〔5〕韩福文,佟玉权,张 丽.东北地区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以大连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05):114-119.

〔6〕虞 虎,王开泳,徐琳琳.工业遗产资源游憩化利用研究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9(05):210-220.

〔7〕佟玉权.工业景观遗产及其结构性保护的路径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5(08):107-111.

〔8〕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EB/OL〕.(2019-11-11).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19/1111/196460.html.

〔9〕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2008-03-28) . http://www.gov.cn/xxgk/pub/govpu

blic/mrlm/200803/t20080328_32768.html.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11〕肖立军,任宣羽.基于5R循环经济观念下的工业遗存活化再利用探讨〔J〕.旅游学刊,2013(08):12-14.

〔12〕于 桐.产业融合背景下鞍山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2016(20):96-97.

〔13〕胡鞍钢,高宇宁,鄢一龙.从落伍者、追赶者到超越者:中国工业百年发展之路(1913—2013)〔J〕.浙江社会科学,2013(09):4-13.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进展趋势
金融稳定立法的关键进展与完善建议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趋势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2020
互联网创业新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完善
《数据的集中趋势》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