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领导:知识演进、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

2021-03-24 11:54刘宏波高素英许龙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可视化

刘宏波 高素英 许龙

【摘要】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享领导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 依据文献计量法, 借助CiteSpace软件, 利用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绘制共享领导研究领域知识图谱, 探究共享领导的知识演进、研究热点、研究现狀和研究前沿。 研究发现: 共享领导的发展遵循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演进路径, 并按发展阶段还原知识演进过程; 研究热点按照 “研究载体→模式特征→效应研究→前因探索→过程剖析”主线动态发展; 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在共享领导与多样性团队的特征融合, 共享领导的表现形式及过程研究、理论探索; 共享领导有效性、共享领导与创新、领导力涌现、与其他领导力的关系等是共享领导的四个前沿问题。

【关键词】共享领导;CiteSpace;动态演化;文献计量法;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05-0121-7

自上而下(组织为提高竞争力而进行的结构性变革)和自下而上(员工对组织中有意义角色的渴望)压力的增加, 迫使组织将领导力分散化以有效应对环境动态性和任务复杂性[1] 。 因此, 一种新兴领导范式即共享领导引起了广泛关注。 共享领导强调领导者职能可以由组织内的多个人承担以及团队成员在决策过程中的集体参与和责任共担, 共享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多方向社会性等特征 [2-5] 。

直到2000年年初, 管理领域中关于共享领导的研究才逐渐兴起并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话题[6-8] 。 在过去的10 ~ 20年间, 对共享领导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不断涌现, 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提出领导力涌现的重要性, 并将领导力视为一个合作的过程[3,5,9] 。 同时, 共享领导的理论基础研究正处在积极探索中, 并呈现多元化特征。 尽管现有共享领导综述文献对了解共享领导的发展非常宝贵, 但其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10,11] , 而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客观评估和追溯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一种新趋势, 其中信息可视化的大数据软件已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领域, 以了解研究领域内科学研究的演变、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11] 。

对共享领导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可视化研究, 既可以补充和验证基于定性评价得出的结论, 也可以客观和直观地了解共享领导力研究的概况、发展轨迹和趋势, 并发现领导力文献中的研究前沿和新兴趋势。 因此, 本研究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了近35年(1985年1月 ~ 2020年4月)的共享领导相关研究文献, 利用CiteSpace软件量化和可视化共享领导的理论基础、动态演进过程及路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及研究前沿, 以期为系统理解共享领导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视觉技术, 是对已发表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定量分析以显示知识领域的现状和动态, 是信息可视化的重要分支。 本文选取代表文献计量学发展新趋势的CiteSpace软件作为分析工具, 版本是CiteSpace 5.6.R3(64位)。 CiteSpace是Chen在“科学知识在不断变化”的基本假设下设计的一种基于Java环境的常用统计分析工具, 具有多维、分时和动态等特征。 其基本功能为:根据共引分析理论(co-citation analysis theory)和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ing network scaling), 绘制一系列可视化知识图谱用以分析相关领域的演变及发展趋势[11] 。 CiteSpace可以实现合作分析、共引分析和共现分析等模块功能。 本文运用使用文献共被引分析寻找重要节点文献用以探索知识结构及演进, 并使用关键词共现分析确定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二)数据来源

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中, 根据高级检索规则, 确定主题检索式为TS=(“shared lea-

dership*” OR “leadership sharing*”), 语种和文献类型为English Article, 时间跨度为35年(1985 ~ 2020年), 共检索出共享领导相关的469篇文献, 经过人工筛选, 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19篇文章、报告、会议和重复文献, 共获得450条检索结果, 将主题、作者、机构、关键词、出版日期和参考文献等信息导出数据库。 在主界面创建新项目, 设定以下阈值参数:时间阈值为1985 ~ 2020, 时间间隔为1, 选择夹角余弦距离作为默认的连线阈值。

二、基于共被引分析的共享领导知识演进

(一)理论源起

本文选择Cited reference做节点, 节点阈值为g-index k=5。 选择时区视图以绘制共享领导研究主题随时间演变的过程及路径, 可以显示出对知识演变起到重要作用的文献, 如图1所示。

根据图1找出三篇共享领导的奠基性文献, 代表共享领导的理论源起。 第一篇奠基性文献为2002年Gronn发表在The Leadership Quarterly上的论文Distributed leadership as a unit of analysis[12] 。 该文献在传统领导结构难以适应劳动分工变化的背景下, 建设性地提出了从组织过程视角改变领导力研究的分析单位以提高领导效力的新模式, 即强调以团队为载体, 将领导职能与权力分布在团队成员间的分布式领导, 其具有团队成员间相互依赖与协作的模式特征, 为共享领导的兴起及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篇奠基性文献是Pearce和Sims于2002年发表的论文Vertical versus shared leadership as predictor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hange management teams: An examination of aversive,  directive,  transactional, transformational, and empowering leader behaviors[13] 。 该文献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共享领导比垂直领导能更有效地预测团队效能。 这一研究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关注, 将解释影响团队效率重要因素的研究视角从垂直型领导力转变为水平式共享领导力。 第三篇奠基性文献是 Conger和 Pearce在2003年出版的著作Shared leadership: reframing the hows and whys of leadership[14] , 该文献从共享领导力的概念模型、方法论、应用情境和理论批判等四个方面描绘了共享领导的历史基础, 并提供了共享领导的经典概念, 其中理论的多样性及客观的研究述评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多视角探索方向。

(二)知识演进

通过Citation Burst 按钮可以找到突现引文。 突现引文是指引用量突然上升或突现下降的节点, 这类节点通常代表某一研究的转变。 突现值排名前十的重要节点文献如表1所示。

结合图1和表1, 从时间的推移来看, 2006年之前, 共享领导的研究处于源起阶段, 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共享领导的起源及概念梳理, 并主要从垂直型领导力视角界定共享领导的适用边界、剖析两者间的相对关系(区分共享领导的概念), 以及比对两种类型领导力对团队效率与团队成员的影响效应 [9,14,18,19] 。 相关研究验证了垂直型领导力和共享领导力均与团队效能显著相关, 但共享领导力比垂直型领导力更能有效地预测团队效能[9,19] 。 此外, 共享领导和垂直型领导并非对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 能有效协作激活团队成员的能力[19] 。 这些研究为共享领导的价值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也为后续学者们的进一步探索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7 ~ 2014年, 研究节点较为密集, 说明研究成果较为集中, 共享领导的研究得到了一定发展, 学者们主要探究共享领导是否能够提升团队绩效(带来绩效收益)[3,20] , 并从团队态度、行为及状态等方面分析其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机理[15-17] 。 但Carson等2007年在Journal of Management上发表的Shared leadership in teams: An investigation of antecedent conditions and performance[3] 一文研究了共享领导的前因变量, 并提供了一种社会网络方法用于衡量共享领导力, 以明晰共享领导的动态演进过程。 该文献的突现值和被引频次分别高达20.15和81, 是共享领导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节点文献, 并使未来研究焦点转向对社会网络理论和共享领导驱动因素的探索。

2014年之后, 关于共享领导的研究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适用边界、研究样本等方面逐渐呈现多元化探索趋势, 但关于共享领导前因变量的研究关注度相对较少, 仍处在积极探索中。 D' Innocenzo等[16] 通过元分析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为采用社会网络方法提供了实证支持。 在研究样本选取方面, Hoch和Kozlowski[22] 证实了相比层级领导, 团队虚拟化程度加强了共享领导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 以及共享领导在全球逐渐兴起的虚拟团队中的有效性。 Pearce和Wassenaar[21] 从实践角度提供了研究证据, 进一步完善和描述了共享领导的理论基础。

总体而言, 通过剖析共享领导研究的演化路径及演化过程, 本文发现其中的演化规律为:研究视角从结果变量(团队绩效/效能)逐渐转向对前因变量的探索; 理论基础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和可操作性发展; 研究类型从理论综述向实证类发展, 说明共享领导的应用性越来越强; 研究层面从团队层面向多层面转变; 研究对象经历了“管理变革团队→高管团队→新创企业→虚拟团队→创新团队”的转变, 进一步拓展了共享领导的实践应用范围。

三、基于关键词分析的共享领导研究热点和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及动态演化

CiteSpace中的关键词共现分析可根据时间序列捕获特定数据区域的现状, 并以此推断该区域的研究方向、趋势变化和特征[12] 。 关键词的突现强度代表了这一主题在一段时间内被学者引用的强度, 反映了该主题被关注的程度。 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不仅能够让我们快速掌握各研究阶段的热点话题, 而且能直观展现出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化过程。 基于该方法, 本文生成突显强度最高的21个关键词, 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06 ~ 2010年, 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共享领导的适用范围, 如organization和management team, 突现强度分别为5.0577和3.0241, 突现强度较高。 2010 ~ 2014年, trust, decision making, power, leadership和knowledge work等关于共享领导表现特征的主题得到学者们的关注、研究与拓展。 同时, top management team 成為此阶段共享领导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 2014 ~ 2017年, 研究热点呈短暂分散式特征, 热度持续时间较短且均为2年, 热点话题主要分布在共享领导的影响效应(如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moderating role, personality, participation)、研究方法(如social network)和研究对象(如virtual team)上。 2017 ~ 2020年, 研究热点转向对共享领导研究框架的梳理、前因变量的研究和决策过程的探索。

纵观共享领导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化过程, 其经历了“研究载体→模式特征→效应研究→前因探索→过程剖析”的主线变化。

(二)研究现状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 对共享领导研究的关键词进行聚类。 依据谱聚类算法, 选择能够展现不同研究领域知识结构的聚类视图(cluster view)以可视化方式实现CiteSpace自动聚类, 采用互信息算法(MI)提取聚类标签词, 诠释各聚类模块的研究特点, 生成关键词聚类视图, 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 共享领导研究网络密度值为0.0075, 说明共现网络松散、内聚力差, 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广泛, 各知识点联系相对不够紧密, 缺少清晰的知识脉络[12] 。 此外, 图谱聚类边界不清晰, 但聚类集中度和重叠程度均较高, 说明已形成一个复杂的跨学科网络, 学科知识结构也在稳步推进。

根据聚类结果, 共享领导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研究方向:①共享领导与多样性团队的特征融合:如医疗团队(#6、#9), 教育领导力(#1), 社区团队(#11)和创新团队(#7)等实践类研究(#8); ②共享领导表现形式及过程研究:如文化多样性(#4), 领导力整合及社会构建过程(#0、#12), 领导者的涌现过程(#5)及合作模式(#3)等; ③共享领导理论基础:认知评价理论(#2)。

基于此, 选择Cluster of fields(一组字段)可得共享领导所涉及应用领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九个领域, 包括管理、医疗健康服务、教育研究、心理学应用、商业金融领域、劳资、通信信息、社会服务和体育科学领域。 可见, 共享领导的适用范围为知识密集型行业, 适用对象为知识型员工, 因此其成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挑战的一种有效团队管理方式。

四、基于突现词分析的共享领导研究前沿

“研究前沿”用来揭示研究领域的动态演变。 在CiteSpace软件中, Burst detect(突发检测)可用于揭示时间序列中关键词的突然增加, 该方法可用于分析共享领导研究的前沿领域。 本文对1998 ~ 2020年共享领导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Burst detect和突现词聚类, 结果如图3所示。

通过各聚类施引文献进行深入阅读及分析, 整合得出以下最新的研究前沿:

1. 共享领导有效性(#8、#9)。 为了展示共享领导的价值, 学者们将共享领导与一些关键工作成果联系起来。 大多数研究关注团队绩效[3,17,22-24] , 包括员工额外角色绩效[25,26] 以及工作相关态度[24,27] 。 对共享领导与团队绩效之间中介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团队认知和动机视角, 如团队信心[17] 、团队凝聚力[28] 、团队心理安全和团队信任[16] 等。 多项研究也探索了团队特征对共享领导力影响的调节作用, 如团队共性[24] 、团队沟通模式[24] 、团队任职[17] 、团队人口统计学断层线[29] 、共享领导力的运作方式[16] 等。 现有的研究还提供了证据, 证明共享领导的影响取决于各种调节变量, 包括共享领导的内容、任务特征、团队特征、情境因素和可操作性。

今后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共享领导的有效性研究: ①对共享领导的作用研究不应局限在工作绩效等变量上, 而应该从不同层次探究能够代表有效性的更广泛的结果。 例如:对个体层面团队成员认知、情感及心理变化的作用; 对团队层面团队成员技能与知识的整合、分布及团队协作等的影响; 对组织层面竞争优势和社会责任等的效应。 ②从情感、行为和关系过程视角进一步探究共享领导提升工作成果的中介机制。 例如共享领导可通过团队反思、团队冲突和共享理念等团队状态属性改变其作用。 同时, 团队成员间的横向互动也能够加强情感交流和交互记忆系统, 从而有助于团队效能的提升。 ③多角度探究共享领导的潜在边界条件, 使共享领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首先, 寻找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给予团队成员外部激励, 进而整合团队知识技能并提升共享领导的有效性。 其次, 探索共享领导方式与情境的匹配程度, 进一步精细化共享领导理论及应用边界。 最后, 是团队性质及运行特征可能会调节共享领导有效性研究, 如虚拟团队可能会从共享领导的运作中缓解或解决时空不一致所带来的局限。 ④对共享领导负面效应的探索。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共享领导带来的积极效应, 较为缺乏其潜在消极效应的研究。 但共享领导的性质及特征使其与传统的垂直型领导相比, 在达成共识方面具有更为复杂且耗时的过程[19] , 从而降低了决策效率。 同时, 在多个领导者涌现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冲突, 出现协调失败和信息过载等问题。 此外, 领导力在团队中的流转可能会使团队外部正式领导者感觉受到心理侵犯, 从而抑制其能力发展。 因此, 需要研究共享领导的潜在弊端, 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⑤与其他类型领导力进行比较。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将共享领导力与其他类型领导力(例如变革型或授权的领导力等)的有效性进行比较, 以分析共享领导的特征及优势。

2. 共享领导与创新(#2、#10)。 创新被视为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驱动力, 而共享领导的高平台和知识密集度强等适用性特征使其在创新团队、高管团队等知识型团队的应用及激活创新能力与行为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因此, 已有研究从角色多样性[30] 、信息获取全面性[31] 、知识传递[30] 、群体决策[32] 等多个视角探索共享领导如何激活团队创造力和双元创新, 证实了共享领导在创新中起着关键作用。 但关于共享领导对创新的潜在作用机制研究仍不完善, 今后还需从以下关注点进行进一步探索:①共享领导构成。 如探究共享领导的团队多样性[包括个人特征(例如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等)和团队特征(例如团队规模和团队性质等)]如何影响创新。 ②创新层面及类别。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团队层面的创新, 对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和跨层面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 此外, 从创新类别的形式来看, 创造力、创新行为和双元创新等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③对创新的作用结果。 由于共享领导具有双刃剑效果, 可进一步探索共享领导在创新作用过程中的边界条件, 以确保共享领导在实践中发挥积极效应。

3. 领导力涌现(#3)。 新兴领导方式的出现使领导力结构更为分散, 团队成员如何涌现出非正式领导力对他人施加影響, 以履行领导职责、提高领导有效性(即领导力涌现), 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对于领导力涌现, 大多数研究从领导者个人特质角度出发, 探究个人特质、行为和经验等因素在领导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得出了许多重要见解。 但以个人为中心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现代组织中领导者分散、动态的现实, 一项元分析结果表明个体层面属性差异视角在解释领导力涌现的有效性上仅占20%左右[33] 。 最近一些学者提出团队层面的配置差异性会对领导力涌现产生重要影响, 如Wellman[34] 认为团队属性中的动态性和情境特征会通过/共享认知和行为直接影响领导力涌现。 此外, 在研究层面上, 对个体领导力涌现的相关研究较多, 近年来的关注点转向团队领导力涌现过程(共享领导), 成为共享领导研究的前沿问题, 如孙华等[35] 证明了垂直型领导在共享领导形成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領导力涌现方面今后探索的方向有:①个体领导力涌现与团队领导力涌现的区别与联系; 个体领导力涌现转换为团队领导力涌现的作用机制。 ②从团队层面变量探究共享领导力涌现机理和效果, 包括团队性格构成、团队动态性和情境特征等; 从时空角度探索在任务分工的不同阶段, 团队成员的非正式领导力涌现的阶段性特征及分布, 以实现领导力的动态流转。 ③与传统领导力涌现相比, 共享领导力涌现过程具有的异质性特征。 ④进一步整合现有的以个人为中心的领导力涌现理论与共享领导力涌现理论, 丰富领导力涌现的多层面研究。

4. 共享领导力与其他领导力(#0、#6、#7)。 正式领导力与共享领导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 会相互影响。 以往研究倾向于将正式领导(如服务型领导、谦卑型领导等)定位为共享领导力出现的重要因素。 今后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可从边界条件和交互作用两方面进行:①正式领导风格可作为共享领导作用的边界条件, 探究垂直型领导(变革型领导、指令型领导、交易型领导和授权型领导等)如何使共享领导作用最大化。 ②共享领导可能会影响某些正式领导的发展。 例如, 当团队成员涌现出非正式领导力从而能够担任领导职务并进行良好协调时, 团队外部的正式领导者可能会赋予团队成员更多的自主权, 进而使外部领导者的授权型领导风格更加有效。

五、结论

本文依据文献计量学采用CiteSpace对450条文献检索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 探究共享领导的理论基础、知识演进、研究热点及其动态演化、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沿,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基于共被引分析的共享领导研究知识演进。 通过参考文献共被引分析, 找出对知识演变起到重要作用的文献, 包括三篇奠基性文献和十篇重要节点文献, 以明晰共享领导的演化路径, 按时间顺序动态分析了共享领导研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还原了知识演进过程, 并从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类型、研究层面和研究对象等角度总结出共享领导的演变规律。

2. 基于关键词分析的共享领导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 纵观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化过程, 其经历了“研究载体→模式特征→效应研究→前因探索→过程剖析”的主线变化。 共享领导研究现状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共享领导与多样性团队的特征融合、表现形式及过程研究、理论探索。 对突现词及其聚类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共享领导有效性、共享领导与创新、领导力涌现、与其他领导力的关系为前沿问题, 或将成为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只运用了Web of Science一个数据库分析国际上共享领导研究的起源及发展, 在研究范围和数量上存在一定局限。 今后可运用CNKI和CSSCI数据库进一步探究国内共享领导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以对比观察国内的相关研究在国际中所处位置、阶段以及国内与国外的差距, 以推进我国共享领导研究相关发展。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Yammarino F. J., Salas E., Serban A., et al.. Collectivistic Leadership Approaches:Putting the "We" in Leadership Science and Practice[ J].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12(4):382 ~ 402.

[2] Pearce C. L., Manz C. C.. The New Silver Bullets of Leadership[ 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5(2):130 ~ 140.

[3] Carson J. B., Marrone T. J. A.. Shared Leadership in Teams:An Investigation of Antecedent Conditions and Performa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1217 ~ 1234.

[4] Day D. V., Gronn P., Salas E.. Leadership Capacity in Teams[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4(6):857 ~ 880.

[5] Hoch J. E.,  Kozlowski S.W. J.. Leading Virtual Teams:Hierarchical Leadership, Structural Supports, and Shared Team Leadership[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4(99):390 ~ 403.

[6] Bass B. M.. The Bass Handbook of Leadership:Theory, Research, and Managerial Applications(4th Edition)[M].New York:Free Press,2008:1 ~ 1536.

[7] Antonakis J., Day D. V., Schyns B.. Leadership and Indivi-

dual Differences:At the Cusp of a Renaissance[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12(4):643 ~ 650.

[8] Ensley M. D., Hmieleski K. M., Pearce C. L.. The Importance of Vertical and Shared Leadership Within New Venture Top Management Teams:Implication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Startups[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6(3):217 ~ 231.

[9] 蒿坡,龍立荣.共享型领导的概念、测量与作用机制[ J].管理评论, 2017(5):87 ~ 101.

[10] 高素英,刘宏波,张烨等.共享领导研究述评与展望[ J].管理现代化, 2017(4):113 ~ 116.

[1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科学学研究,2015(2):242 ~ 253.

[12] Gronn P.. Distributed Leadership as a Unit of Analysis[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2(4):423 ~ 451.

[13] Pearce C. L., Sims H. P.. Vertical Versus Shared Leadership as Predictor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hange Management Teams:An Examination of Aversive, Directive, Transactional, Transformational, and Empowering Leader Behaviors[ J].Group Dynamics: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2(2):172 ~ 197.

[14] Conger J. A., Pearce C. L.. Shared Leadership:Reframing the Hows and Whys of Leadership[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4 (1):105 ~ 108.

[15] Wang D., Waldman D. A., Zhang Z.. A Meta-analysis of Shared Leadership and Team Effectiveness[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4(2):181 ~ 198.

[16] D' Innocenzo L., Mathieu J. E., Kukenberger M. R.. A Meta-analysis of Different Forms of Shared Leadership Team Performance Relations[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6(7):1964 ~ 1991.

[17] Nicolaides V. C., Laport K. A., Chen T. R., et al.. The Shared Leadership of Teams:A Meta-analysis of Proximal, Distal, and Moderating Relationships[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14 (5):923 ~ 942.

[18] Friedrich T. L., Griffith J. A., Mumford M. D.. Collective Leadership Behaviors:Evaluating the Leader, Team Network, and Problem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that Influence Their Use[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16(2):312 ~ 333.

[19] Pearce C.  L.. The Future of Leadership:Combining Vertical and Shared Leadership to Transform Knowledge Work[ 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4(1):47 ~ 57.

[20] Mehra A., Smith B. R., Dixon A. L., et al.. Distributed Leadership in Teams:The Network of Leadership Perceptions and Team Performance[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6(3):232 ~ 245.

[21] Pearce C. L., Wassenaar C. L.. Leadership Is Like Fine Wine[ 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14 (1):9 ~ 16.

[22] Hoch J. E., Kozlowski S. W. J.. Leading Virtual Teams:Hierarchical Leadership, Structural Supports, and Shared Team Leadership[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4(3):390 ~ 403.

[23] Galli B. J., Kaviani M. A., Bottani E., et al.. Shared Leadership and Key Innovation Indicators in Six Sigma Projec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Decision Sciences,2017(4):1 ~ 45.

[24] Drescher G., Garbers Y.. Shared Leadership and Commo-

nality:A Policy-capturing Study[ J].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16 (2):200 ~ 217.

[25] Wang L., Han J., Fisher C. M., et al.. Learning to Share:Exploring Temporality in Shared Leadership and Team Learning[ J].Small Group Research,2017(2):165 ~ 189.

[26] Zhu J., Liao Z., Yam K. C., et al.. Shared Leadership:A State-of-the-art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8(7):834 ~ 852.

[27] Robert L. P., You S.. Are You Satisfied Yet?Shared Leadership, Individual Trust, Autonomy, and Satisfaction in Virtual Teams[ 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4):503 ~ 513.

[28] Mathieu J. E., Kukenberger M. R., D' Innocenzo L., Reilly G.. Modeling Reciprocal Team Cohesion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s, as Impacted by Shared Leadership and Members' Competence[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5(3):713 ~ 734.

[29] Waldman D. A., Wang Z., Zhang Z.. Shared Leadership and Tea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Demographic Faultlines[Z].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2016(1).

[30] Lee D. S., Lee K. C., Seo Y. W., Choi D. Y.. An Analysis of Shared Leadership, Diversity, and Team Creativity in an E-learning Environment[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42):47 ~ 56.

[31] Chen Q., Liu Z.. How Does TMT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Drive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8(1):125 ~ 147.

[32] Fu L., Liu Z.. Distribute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An Investigation of Antecedent Conditions[ 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8(4):682 ~ 700.

[33] Judge T. A., Bono J. E., Ilies R., Gerhardt M. W.. Personality and Leadership: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view[ 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4):765 ~ 780.

[34] Wellman N.. Authority or Community?A Relational Models Theory of Group-level Leadership Emerge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7(4):596 ~ 617.

[35] 孫华,丁荣贵,王楠楠.研发团队共享领导力行为的产生和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基于垂直领导力的影响[ J].管理科学,2018 (3):17 ~ 28.

猜你喜欢
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地理可视化作业设计研究
基于文献可视化的国内港口建设研究综述
画图:数学思维可视化的有效工具
思维可视化
基于GeoGebra的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IT运维可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