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洁
摘 要:小麦是河南省主要农作物之一,作为河南省的农业生产大市,邓州市常年小麦种植面积达14.7万hm2以上,在当地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近些年来,邓州市小麦生产常发的纹枯病给当地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该文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及危害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以期为当地小麦的高产优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发生原因;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4-0097-02
小麦纹枯病又名立枯病等,在我国各小麦生产区几乎都有分布,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不利影响[1]。近些年来,随着麦作区耕作制度的改革、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地区小麦纹枯病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邓州市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市,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4.7万hm2以上。在当地气候条件下小麦纹枯病易发,一般麦田内小麦植株发病率可达10%~20%,尤其是遇到过多施入氮肥、田间空气相对湿度高的天气,则纹枯病发病率在70%以上,对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2]。小麦发生纹枯病后,发病程度轻的,减产幅度约10%;发病重的,减产幅度在30%以上,对小麦的优质高产极为不利。本文现结合邓州市小麦生产实际,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原因、特点及防治技术等进行了总结。
1 发生原因
1.1 品种的抗病性不强 当前,邓州市农资市场上小麦品种类型多样,一些产量高的品种多数抗病能力不强,而产量相对较低的品种抗病能力则较强,但是整体来说对纹枯病表现为中感的居多,缺乏高抗品种,导致纹枯病易发[2]。
1.2 小麦生长发育阶段的气候条件适宜 小麦纹枯病菌的生长发育对温、湿度等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程度有所差异。一般遇到暖冬而春季潮湿阴冷、光照资源不足的气候,小麦纹枯病呈偏重发生的态势[2]。
1.3 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 当小麦播种的时间偏早时,会造成田间分蘖数增加、群体过大,从而大大增加小麦幼苗纹枯病等病原菌侵染的概率。当播种量过大时,也会造成小麦群体过大,影响田间的透光以及透气性,为病菌的发生蔓延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当田间氮肥施用量过大时,则会造成小麦植株长势过于旺盛,进而降低其抗病能力。此外,如果长期采取连作,也容易导致纹枯病重发[3-4]。
2 传播途径及危害特点
2.1 传播途径 小麦纹枯病的病原为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为土传真菌。病原菌越冬、越夏的部位主要在土壤、发病植株的残体上,成为田间主要的侵染源。纹枯病的病原菌除了对小麦产生侵染作用外,还可对其他多种作物产生侵染,如水稻、高粱、玉米、谷子等,此外还可对一些禾本科类杂草产生侵染,如稗草、蟋蟀草、狗尾草等。纹枯病的病原菌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很强,土壤干燥的条件下存活时间可长达6年之久,活水中存活时间约6个月;在温度16~20℃、湿度85%~95%的条件下,容易侵染寄主产生危害;菌丝生长的土壤环境中pH值以5.4~7.3为佳,气候干燥、温度高的情况下菌丝的生长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4]。
2.2 危害特点 小麦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均可感染纹枯病病原菌,表现的主要症状为烂芽、花杆烂、穗部枯萎、倒伏等,严重者可导致小麦植株的死亡,发生的部位以叶鞘、茎秆居多。邓州市小麦纹枯病的发生高峰期一般在每年的3月上旬至4月下旬,尤其是施过多氮肥的高产田块内发生程度更重。纹枯病症状刚表现出来时体现为烂芽,近地表叶鞘上有病斑出现,形状呈梭形、椭圆形,颜色为黄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颜色加深转为褐色。病斑在茎部为害扩展的方向由外到内,逐渐导致茎部的腐烂、枯萎死亡。小麦进入到3~4叶时发病,则主要表现为幼苗发病、死亡,发病时第一叶鞘上有病斑出现(中间、边缘的颜色分别为灰色、褐色),發病严重的情况下新叶无法抽出,最终导致死亡[5]。小麦进入到返青拔节期后发生纹枯病,则在基部叶鞘上最先有病斑出现,云纹状,中部、边缘分别为灰白、浅褐;如果遇到阴雨天气,田间空气相对湿度高,则在发病的叶鞘内侧、茎秆上出现菌丝体(白色、蛛丝状)、菌核(黄褐色)。如果主茎发病程度重、分蘖穗抽不出来,最终表现的症状为枯孕穗。茎秆发病腐烂后,造成小麦生长后期发生倒伏等问题[5-6]。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种植抗病小麦品种 小麦纹枯病发病后表现出很强的扩散性,难以根除,因此,降低小麦纹枯病危害首先要从加大育种力度方面入手,提高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7]。目前,我国还没有可以很好地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抗病能力较好的品种有龙辐麦7号、龙麦26等,正逐渐在麦作区推广,可以有效地减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降低防治成本。科研人员正积极开展小麦纹枯病抗性品种的研究,筛选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此外,研究人员也在小麦抗病能力相关基因方面加大了研究,对纹枯病发病的相关基因信息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拟通过杂交培育的方式筛选抗病能力更强的小麦品种。
3.2 合理规划农事生产 通过对农事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农田自然条件进行一定的干预,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对纹枯病病原菌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阻断。田间的温度、湿度条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减少病原菌扩散蔓延的概率。作物播种的时间要提前做好规划,如果上茬作物发生过纹枯病,则小麦播种的时间可适当推迟。结合邓州市的气候特点等确定小麦播种的深度,为后期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养分运输创造条件。如果人工播种的方式,可采取适当的间作措施;如果选择机械化播种,则控制播幅在20cm左右为宜;如果田间之前已发生过纹枯病,则小麦种植时尽量加大种植的行距,为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透风条件、增加自然光照[1]。施肥管理中,对各养分进行合理搭配,并结合当地土壤的养分情况适当增施钾肥。
3.3 针对性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把握科学、适度、无害化的原则,生产中用得较多的药剂有43%戊唑醇450g/hm2等。需要注意的是,施用时要注意天气情况,要求施药后3~4d不会出现大幅度降温,以确保药剂防治的效果。此外,还要结合小麦植株的长势,如果小麦长势较弱,则建议用三唑类药剂(戊唑醇一定程度上影响细弱植株的生长)进行防治,有助于促使小麦植株基部节间延长、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3.4 积极探索其他防治措施 除药剂防治外,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还需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可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对于提高小麦抗性能力的效果较好。药剂的选择上,除了传统的化学药剂,还可选择对纹枯病病原菌生长有抑制效果的菌种进行防治,可制成生物粉剂喷洒在田间,目前应用于生产中的有芽孢杆菌B3。小麦播种前,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等进行喷洒,之后堆闷种子,对预防纹枯病等病害的效果较好。若小麦在生长期感染纹枯病,可结合病害发生程度选择井冈霉素600倍液等生物杀菌剂对准小麦植株的茎部喷洒,每14d喷1次,连喷2~3次。
参考文献
[1]郭国影,郭向雯.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7):29.
[2]靳丹丹.濮阳市小麦纹枯病发生及综合防治[J].新农民,2020(19):43.
[3]吴亚贞.小麦白粉病和纹枯病的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2019(12):42-43.
[4]田文杰.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及有效防控措施[J].新农业,2019(3):9-10.
[5]陈飞雪.邓州市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策略[J].乡村科技,2018(23):95-96.
[6]王明霞.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20(19):7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