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是一个假定

2021-03-24 10:26杨小彦
画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学图像摄影

从历史来看,当早期人类第一次在平面上,比如岩石上,描绘所看到的动物形象时,不管其动机和目的是什么,都意味着人类开始建构一个与“瞬间”密切相关的视觉世界。人眼知觉的是运动,这说明对运动的知觉是天生的。但是,人类想要重现这一运动,在很长时间里却是不可能的。因为,要把运动知觉再现出来,需要发明一种具有物理性质的媒介。而记录运动的视觉媒介的出现却是晚近的事实,它最早出现在实验摄影家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1872年的连续摄影之中。把生命的自我运动加以量化,比如测量人的血压变化,则要到1859年。这一年,法国生物学家马雷(étienne-Jules Marey)和一个兽医、一个钟表匠合作,设计出了人类第一台血压计。他不仅为量化生命自身的运动节奏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尝试记录鸟类的飞行轨迹。为此,在1882年,马雷研制出了第一台每秒钟可以拍摄12次(1/12)的摄影枪,成功地在一张照片中再现了鸟的飞行过程,从而揭示了飞行的秘密。

此前,1829年,年轻的物理学家普拉托发现,在注视太阳光数秒之后闭目,眼里会残留强烈的光影。经过计算,他发现光影残留的时间约为三分之一秒。在此基础上他还研究了连续图像在视觉中的几何叠加与重构,从而发现了“视觉暂留”这一生理现象。1832年,普拉托在一次研究中发现,如果把一只圆盘的边缘沿着径向挖去一些等距的狭缝,在其下旋转一面镜子,从圆盘背面透过狭缝看去,圆盘在镜子中的图像是静止不动的。反过来,如果把连续图像放在这只圆盘背面,转动圆盘时,就会出现运动的图像。他根据这一原理设计了一款视觉装置,命名为“费纳奇镜”(phenakisticope)。显然,普拉托的研究和电影的出现密不可分,他因此也被称为“电影之父”,尽管其研究和真正的电影并无关系。

1829年、1832年、1859年、1872年和1882年,我们把这些个时间节点联结起来,人类对于运动图像的认识历史就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并构成人类视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發现与发明,也是明确记载下来的对于运动的图像记录的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构成迈向运动媒介的理论与技术关键,以及稍后出现的对于运动知觉研究的不可或缺的知识背景。

以此为基点,回过头去重新看待人类早期的视觉历史,不仅明白把运动中的图像分别固定下来并非易事,而且对于描绘这一行为方式也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其实,就视觉而言,所谓描绘,指的是这样一种历史性的努力,如何把运动中的连续图像转变为可理解的单个瞬间。其中,这一瞬间本身应具有某种表达运动的潜在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发展中的修辞形式,用静止的空间(瞬间)来暗示稍纵即逝的时间(运动)。“芝诺悖论”恰恰是对这一努力的恰到好处的一种形而上的概括。一旦理解了空间和时间的关系,就会明白它本身并不是“悖论”,而是一个事实,时间与空间分裂的事实。因为,就运动知觉来说,既然“运动”只能以“瞬间”来达成,那么它所指称的就是、也只能是一种时空交错的存在。这一存在是对瞬间的一个假定,是对运动的暗示。上升到视觉语言层面,瞬间是对运动的隐喻。

由此我们明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人类的艺术史,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是对于时间的一种空间表述,对于时间的一种视觉叙说,并由此而生发出彼此完全不同的喻示时间的传统,形成各自有效的文化框架。从这一点来看,只要记录运动知觉的图像工具没有出现,只要知觉运动本身必须通过静止的瞬间来表达,时间就只能具有抽象的意义,呈现为一连串镶嵌在历史进程中的观念变化。因此,瞬间不仅是一个假定,不仅是对运动的隐喻,在这里,在视觉领域,因瞬间的假定性,时间也因此而成为观念的存在,并以观念为性质而上升到文化层面。也就是说,时间成为一种关于视觉文化的恒定观念。

人的知觉是对运动的反应,因此运动在知觉中是真实存在的主题,这是格式塔心理学业已证明的结论。对于运动知觉这一问题的提出,如前所述,经过19世纪各个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对于视觉的认知从中世纪的几何光学过渡到牛顿之后的生理物理光学,从布鲁内莱斯基、阿尔贝蒂、伽利略、笛卡尔演进到托马斯·杨-亥姆赫兹和黑林,以及19世纪晚期的马赫,传统知觉体系发生了克拉里(Jonathan Crary)所讨论的整体“崩溃”之后,在20世纪初已然成为可能。但问题的提出似乎仍然具有某种历史的偶然性。

1910年,法兰克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韦特海默首次提出了运动知觉的问题。这一年夏天,他在一次乘坐火车的时候,面对窗外移动的景色,意识到了运动知觉的存在,并追究我们是如何知觉到运动的。因为,很显然,他所看到的不断后移的景色,本身并不真的在运动,而是运行中的火车和窗外固定的景色彼此互动的一个知觉结果。但是,事实却是我们从中实在地知觉到了运动本身。在这一点上,运动知觉成为一个尚待证实的现象。

随后的事实众所周知。在著名的“线段实验”中,韦特海默揭示了“Beta运动”的存在。这一运动的错觉特征是:一组彼此相近、大小和形状一样的点,因速度不同而前后移动,无一例外地被知觉为彼此关联的运动过程。韦特海默果断地否认这是一种“视觉暂留”的结果。他指出:运动知觉本身具有整体性与先天性,其框架不可拆分,运动知觉并不是局部加局部的组合,而是一个整体的“格式塔”、一个完形。

20世纪初可以说是格式塔心理学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一心理学流派最为显著的贡献是:伴随着视觉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在肉眼这一生理器官中确认了一系列观看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在形塑我们的知觉世界中所担当的独特角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与韦特海默一起从事格式塔心理学创建工作的考夫卡在1934年移民美国之后,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在视知觉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吉布森,尽管吉布森对于这一心理学理论因带有过于浓厚的德国哲学的背景而呈现出相当程度的概念化持有深刻的怀疑。1950年吉布森出版了他著名的《视觉世界的知觉》一书,强调视知觉的经验性质和直观特征,对作为认识对象的视觉世界(the vision world)和认识载体的视觉领域(the vision field)做出了重要的区隔,认为视知觉就其经验性质来说,是视觉领域对于视觉世界的一种本能反应。

回到19世纪对于运动知觉的认识的历史之中,我们在其中嵌入1839年摄影术的发明这一重大视觉事件,如此一来,关于从静止图像到活动图像的整个变化过程也就连贯起来了。摄影术的发明是光学和化学结合的产物。在这里,光学指向观看,而化学则指向呈现。相机是肉眼的替身,是一部机器之眼。用机器之眼对观看做出理性判断,则是17世纪笛卡尔的一个理性阐述,尽管他在世时只有暗箱这一光学仪器。有意思的是:相机仍然囿于静止图像,是对瞬间的一种切片式记录。在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了感光材料的介入(把呈现设置为目标),才有可能使暗箱进化为相机,使摄影成为摄影。暗箱只能观看,是光学的产物,因为不涉及呈现,所以没有化学存在的必要,因此也不会安装快门。快门与呈现的目的大有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化学的参与,“摄影”这一观念才有可能诞生。其中,对感光材料的寻找与探求成为摄影术是否成功的关键。但是,活动图像却不是化学的结果,它又回到了技术本身。迈布里奇的连续摄影和马雷的摄影枪就是一种技术的发明。如果对这一技术发明做一个生理化的比喻,连续摄影和摄影枪就好比肉眼在不断持续地眨眼,其感光过程则从单一曝光变成了多次连续曝光和多重曝光。单一曝光和多次连续与多重曝光,在经验上有重大的区别。单一曝光是一次性存底,等于不会眨眼,属于固定不变的一次性观看。多次连续和多重曝光因为其多次性和多重性,且是连续的过程,呈现了刺激-反应的前后状态,就像肉眼在观看中不断持续地眨眼一样。这一生理化的比喻告诉我们:不断地连续眨眼才是真实的视觉经验的存在,而不眨眼,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对于观看的瞬间假設。面对一只不会眨眼的暗箱,一部只能对时间进行切片式开合快门的相机,观看的问题,作为光的一种现象,就只能是静止的折射,指向其后的几何学模式。一旦连续摄影和摄影枪的出现,以及后来电影的发明,不间断地眨眼就和运动知觉相匹配,杨-亥姆赫兹生理物理学的视知觉模式就变得贴切起来。因为这一模式解释的恰恰就是视知觉的刺激-反应的整个过程。

至此,瞬间是一个假定就获得了近乎终极的答案。其理论意义是:人类对于视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假定开始,从“芝诺之箭”不动入手,逐渐发展到对于视知觉的整体认知,终于让“芝诺之箭”消失在不间断的运动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一认知过程和数学史的发展高度重合,数学的发展是先有欧几里得几何学,再有拓扑学,20世纪才出现黎曼空间几何。先假定平面的抽象几何关系,再过渡到对复杂地形的测量,最后则是对空间曲面的计算。

人类艺术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奇妙的过程。从瞬间假定开始,在平面上建构一个审美的视觉世界。这是一个空间的世界,时间成为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具有观念的性质。然后,逐渐发展到对于运动知觉的探讨,从静止图像推进到活动图像,最后让时间从观念的堡垒中出走,变成摸得着的观看对象。

注:杨小彦,四川美术学院视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普拉托(Joseph Antoine Ferdinand Plateau, 1801-1883),比利时物理学家,前期研究“视觉暂留”现象,后期研究“泡沫物理学”。

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

以下引自美国心理学会编辑的《心理学词典》对于“似动现象”的定义:An illusion of motion or change in size of a visual stimulus. Several typ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labeled with Greek letters, among them the familiar beta movement, in which successive presentations of stationary stimuli across the visual field produce the perception of a single, smoothly moving s t i m u l u s, a n d g a m m a movement, the seeming expansion of an object when it is suddenly presented and contraction when withdrawn. Also called apparent motion.--From APA Dictionary of phycology.“因视觉刺激之强弱而导致的关于运动的一种错觉。有几种类型已被发现,并用希腊字母标记,称为‘beta运动,指一定视域内因持续的刺激而产生的单一、平滑的运动知觉;以及‘伽马运动,当物体突然出现与消失时,其所产生的对比,被感知为膨胀与收缩。也称为‘似动现象。”引自英文“维基百科”网站。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 1886-1941),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1904-1979),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在视知觉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关于他的视知觉理论,或可另文阐述。

猜你喜欢
心理学图像摄影
“没有用”的心理学
A、B两点漂流记
跟踪导练(二)5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WZW—bewell摄影月赛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最美的摄影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