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冠伊
摘 要:红色文化遗产展厅是红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推进,红色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不断向虚拟化空间转型,展示空间的呈现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满足数字化时代下环境设计的新需求,文章从红色文化展厅出发,结合其内部环境展示的多样化手段、结点连续性内容和多功能复合化的新表征,通过导入虚拟仿真的环境设计改革的策略以及主题故事化、虚拟化沉浸式环境营造、智能复合化体验交互的策略要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来应对传统红色文化遗产展厅面临的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力求拓宽红色文化记忆传承空间,促使其与时俱进,在未来的人、科技与自然的可持续动态平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化;红色文化;环境设计;虚拟仿真;展示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虚拟仿真的发展对环境设计创新的影响研究”项目资助(2017KY0064)成果。
红色文化遗产展厅是集展示、宣传、教育于一身的教育基地,用于唤醒记忆、缅怀历史、传承文化、传播革命精神等,引导参观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明确了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要求办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面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举办有吸引力的革命文物专题展览和流动展览,切实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的生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提高这些展览展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红色文化精神到展厅艺术表现价值都要求红色文化遗产展厅担负起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与实践工作。红色文化遗址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华民族英勇抗争侵略者、开展革命活动、艰难探索与进行革命活动过程中形成的遗址、纪念地等。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红色文化遗址具有以史鉴今、传承历史的重要价值[1]。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技术更是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融入在进一步完善革命文物保护、继承革命文化、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化时代展示空间转型与红色文化遗产传播现状
数字化时代的展览环境由空间、意义、展品及游览路线组成,是传承革命历史记忆的场所,是承载革命精神的场所。因此,数字化的红色文化遗产展厅所呈现出相对复杂的表征,需要我们进行探究。
(一)红色文化遗产展厅的展示手段多样化需求
红色文化遗产展厅主要以空间设计、展品选择、气氛营造等来彰显其价值、传达意义,成为记忆共享及延续的桥梁。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红色文化遗产展厅在展览形式上都大同小异。首先在空间格局上,空间划分多以时间结点篇章进行分配,内容以时间发展线为主导,从而导致展览内容大同小异。其次,展示手段上大多采用雕塑、展板、实物等静态展示手段,缺少视觉冲击力,同时导致缺少氛围营造,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无法感染参观者,难以带动参观者的情绪。最后,在数字化技术背景下,数字媒体具有多变性特征,信息的传达也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因此,创造一种能反映历史、满足“本土化”空间需求、独具特色的且动态灵活的展示环境,成为贯穿数字化时代的持久需求。
(二)红色文化遗产展馆的展示内容连续性需求
传统意义上的红色文化遗产展示空间都是被严格限制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也必须遵循时间线性规律,具有明确的“起始时间”。如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遗产展厅,虽体现了地方革命先烈的英勇抗战精神,但在浩瀚如海的红色文化记忆时间轴线上,缺少对红色记忆的传递,需要把握其内在逻辑性。所谓红色记忆,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的多年浴血奋战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和历史遗产,它凝聚着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2]。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打破了展示场地局限性,使观者不用亲临现场就可将远在天边的战役遗址拉到眼前,也不需要遵循展示内容限定的时间规律就可任意切入一个时间结点进行红色历史的解读与学习。
(三)红色文化遗产展厅的智能复合化需求
红色文化遗产展厅面临记忆的挑战,即仪式感式微造成记忆淡化。纪念空间中的仪式感是参与者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现,也是强化参与者记忆的关键[3]。从传统的红色文化遗产展厅不难看出,静态空间的展览手段与浓厚的悲伤氛围的营造,使得展示空间具备过多的严肃性与压抑感。而其面对的人群多是数字化技术时代背景下长大的青年主体,因而展示空间需要数字媒体的干扰来解构红色的严肃性。传统展厅展览形式向数字化媒体展览形式的转变,将会是未来展厅设计发展的总趋势。原有单一的展览形式将会逐渐消失,体验式操演很大程度上为数字化叙事所取代。红色记忆的仪式感也逐渐被数字化媒体强大包容性所消解,仪式感的式微将使红色记忆淡化。精神及体验需要展示空间从参观者基础解读的容器,转化成为观看者获得红色文化的载体。
二、虚拟仿真技术成为红色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呈现的新途径
在国内,数字化展示一般在博物馆、红色文化展馆和某些特定空间均有设置。从目前现有的红色文化遗产展厅形势基础上看,其应更多地利用符合当下数字化时代需求的数字化技術。通过对静态展厅、动态展厅、数字化技术融入进行分析,结合VR、AR、M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参观者可以打破历史时间的壁垒,拥有第一视角的代入感、实操感的感观体验,具备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仿真背景下的红色文化遗产展厅主要以三维视角为核心展览形式,以实现展览空间环境结构为参照,脱离现实物质、空间、时间、保护等限制进行室内空间展厅设计的改革,以满足参观者对红色历史记忆的传承。虚拟仿真的介入,从信息传递上看,使红色文化历史记忆更高效、快速地输出,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内涵;从展示物质方面出发,虚拟仿真的再现技术有较强的文化吸引力;从精神方面出发,虚拟仿真通过五感输出使红色文化历史内涵更具感染力,即借助技术手段对红色文化历史资料、遗产进行采集、整理和储存,并在特定技术空间内进行展示与传播。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可以增强展览形式、内容主题,还可以让已有的固化展示行为有所改变。未来的红色文化遗产展厅的功能是连接文化,而不是固态储存。
三、虚拟仿真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展示空间设计要点
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现实空间的依赖和限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做到空间的可观、可触、可衡量、可感受的四位一体的多样化传达,使艺术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一)虚拟化空间的主题设计
虚拟化环境具备将红色历史记忆还原的非物质特征,更是红色精神的新表征,其作用要远超现实环境中的展厅解读工作者,为人们提供了满足精神高阶层需求的多种可能。对红色记忆的呈现需要掌握其主体的设计,可将故事主题由“扁平”化转为“立体”化,比如,井冈山先烈、延安精神、长征故事、北大荒精神、西柏坡事迹……在任何一个主题场景中,故事、角色和环境构成虚拟空间的三要素。将体验者构建成红军长征中的一位战士,选择一种叙事方式,并在特定的场景下将“红色基因”刻入每位主体的脑海中而成为记忆。这种主体体验的转向不仅能够还原历史,还能够使体验者坚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时代英雄、塑造新的记忆的决心,将人生高阶层的精神需求作为目标。
(二)虚拟化空间的沉浸感传递
虚拟仿真技术的沉浸式体验,不仅包含红色文化内涵、精神和价值的传递,还应能使参观者参与其中,达到历史与现代、文化与观众有效沟通的目的。虚拟空间借助其虚拟化特色、情景化再现优势及交互性的方式,让参观者从视觉、听觉、触觉上都受到刺激。这样既以创新的技术形式弘扬了革命精神,也因其更仿真的视听体验深化了对参观者的红色教育。同时,虚拟仿真的展示是静态展览到动态展览的补充与延伸,将静态化的展览形式动态化,将平面化的展示内容立体化。如“VR+红色遗产”,通过勘测、建模、虚拟拼接等手段,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将遗址场景和战争场景展现出来,参观者不需要到遗址所在地就能在虚拟世界中漫游。展厅360度环绕屏加地幕的體验方式,让观众如临现场,沉浸其中。
(三)虚拟化空间的智能化体验
红色文化遗产展厅是一个实体,展板、模型、声像软件和图书音像资料等载体配合色彩、音乐等营造出红色氛围,让参观者在思想上受到共鸣、在心灵上产生震撼。传统红色文化遗产展厅中,意义的传达和价值的内化往往通过空间氛围的营造与仪式感加以升华,而仪式感的空间氛围只有加之身体操演才能提升观者认同。红色记忆是亲历者的记忆,是经历过战争、革命、改革的历史记忆。可在参观者原有红色文化记忆的感官意识基础上复合一层信息化、智能化的交互体验。例如,通过触摸屏的操作,参观者可以获取跨空间、时间、地理因素的限定,以一键式输入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同时,将封存的红色记忆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动态演绎,增加场景的叙事性并与参观者进行交互。如观者在特定空间内每走一步,就仿佛被战场的尘沙拂过,身临其境般地去接受红色文化记忆带来的思想熏陶。
四、结语
红色文化记忆借以展示空间为媒介唤醒历史的记忆、激发人们的认同,并通过红色文化展示空间得到记载和传承。科技快速的进步与社会加速的转型期,使得传统展厅不断向数字化展厅转型。结合上述的设计要点与策略,红色记忆在当代社会上具备“数字叙事”和“精神传递”形式的新的呈现方式,同时,展示空间上也在历史遗址搭建、虚拟现实的沉浸交互以及主题化设计营造方面逐步体现出不可替代的全新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大勇.哈尔滨市红色文化遗址挖掘与利用效度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8(5):57
[2]高月,翟光勇.纪念空间的转型对红色记忆的书写与传承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20(6):131-136.
[3]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40.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