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民族民间艺术创新驱动乡村旅游

2021-03-24 10:05陈振兴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民族地区

摘 要: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和乡村旅游,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载体。而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题材较为陈旧,工艺品及其衍生品缺少创新,无法很好地满足乡村旅游的需要。因此,题材需在艺术创作、生活用品、民间玩具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工艺需要进行研究、恢复、整合、创新,衍生品需要加强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和制作过程的创新,从这三个维度的创新有效驱动乡村旅游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民间艺术;创新驱动;乡村旅游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创新驱动生态旅游发展研究”(2019YBYS145)、202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长江经济带重庆少数民族民艺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20SKGH085)、2020年重庆市教委规划项目“新时代商业周期视角下重庆高校创新创业运营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3315)、2018年重庆交通大学交通文化产业研究院课题“长江经济带民艺文化创新驱动地方生态旅游发展研究”(RWJT201805)研究成果。

一、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和乡村旅游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方面。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得以保护和传承,乡村旅游又因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驱动而具有内生力和创新力,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文化要素驱动乡村旅游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是指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核心理念、器物、技艺等,具有民族性、独特性、高附加值、高融合性,它的知识产权为长江流域民众共有,属于长江流域民众传承和记忆。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世界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丝绸之路上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品通过中亚、西亚进入中东,而后进入欧洲。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重视生命本体,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实用功能。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金山农民画、荆楚漆器、蜀绣、皮影、白族蜡染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旅游成为民众旅游的热点,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以及乡村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旅游吸引物,以乡村聚落和民居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的目的。梁漱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乡村孕育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等文化艺术。

二、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创新驱动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民间艺术题材较为陈旧,无法适应乡村旅游人群的审美趣味

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现阶段多数作为非物质遗产被加以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类繁多,还有很多尚未被挖掘和保护。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创作主体是当地普通民众,民间艺术在民众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主要以作坊式、口授相传等单一粗放的方式传承下来,在全球化、网络化、工业化、城镇化冲击下,一些民间艺术日渐衰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由于题材较为陈旧,脱离了现在的生活环境和沟通语境,现代生活方式的民众对其接受度较低,其较难适应民众审美趣味[1]。以三峡皮影戏为例,其展示的效果不如电影、电视逼真,在传播剧目上文辞典雅且在表现形式上章法严整,但未跟上时代步伐,令许多现代观众无法理解其传达的思想和内涵,也就逐渐失去了对三峡皮影戏的兴趣。

(二)民族民间艺术工艺缺少整合和创新,产品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工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日益减少甚至消失,仅存下来的为零散的局部工艺,民间艺人重复着零散的局部工艺器物制作,未能对全过程工艺进行恢复,也未能对工艺不断进行创新,同时缺少整合相关工艺的能力,因此生产出的产品简单重复,缺乏时代特色,与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不匹配,满足不了乡村旅游人群的需要。

(三)民族民间艺术衍生品创新性不足

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衍生品创新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对民间艺术特色元素挖掘不够或滥用符号,以及对民间艺术制作过程呈现不够。对民间艺术特色元素挖掘不够,主要是艺术创作者缺乏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理解,以及文化传承体系断裂造成的。而滥用民间艺术符号,主要表现为由于民众对于旅游产品还没有那么精细的文化追求,千篇一律、同质化的产品充斥着市场。对民间艺术制作过程呈现不够主要表现为缺乏对艺术品整个制作流程的展示意识。随着乡村旅游日益兴起,人们对于优质的乡村旅游产品日益关注,因此需要有效地进行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衍生品的创新。

三、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创新驱动乡村旅游策略

(一)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题材创新驱动乡村旅游

首先,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题材在文学、戏曲、音乐等方面,需要结合现阶段社会需要进行创新,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民间艺术创作者可以在民间故事、传统戏曲、曲艺表演上创作新的题材,创作新的故事、剧本,用传统的表演方式加以演绎,并与影视、网络游戏等形式有效结合,使民间艺术作品融入大众文化中[2];还可以将皮影戏、川剧和民族音乐、蓝调音乐、爵士音乐、电子音乐相结合形成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融合内容和形式,延展出新的题材和形式;还可以借鉴融合国际文化元素,如黑人的布鲁斯音乐、凯尔特民族的凯尔特音乐等,发展出新的音乐题材。民间艺术题材的创新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其次,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生活用品方面,应对乡村旅游需求旺盛的产品进行创新。可以将传统的竹编技艺用于编制车内座椅,既环保又凉爽;传统的蜀绣和大宁河刺绣可以用于制作家庭需要的沙发坐垫、靠背、窗帘、被罩、電脑包、手机外壳、平板外壳等物品;漆器髹饰技艺可用于制作女性首饰盒、墙壁挂件、果盘、纸巾盒、手机外壳等物品;陶瓷烧制技艺可用于制作茶具、餐具、家庭摆件等;传统纺织技艺可以创新运用到家居服、床单、被罩等的制作上。利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为乡村旅游提供生活必需品的选择,不仅具有纪念价值,同时还有使用价值。

最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民间玩具方面,可以深度挖掘儿童喜爱的题材,通过塑作、镌刻、缝缀、编制等工艺手法,制作出儿童喜爱的蜘蛛侠、变形金刚、钢铁侠、光头强、熊大、熊二、猪猪侠等热门题材的面具、木偶等玩具。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还可以与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有效结合,创造本土的超级英雄,创作出相应的影视、网络产品。

(二)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工艺创新驱动乡村旅游

对失传或断裂的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工艺需要进行研究、抢救、恢复,以更好地传承,同时也需要在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对其不断进行再创造,对传统特色工艺进行活化。工艺创新可以是将传统材料与新材料进行整体或局部之间的结合,也可以将传统工艺手法与新材料相结合。比如:竹编物品中,装衣物的箩筐在使用过程中底部被磨损得比较快,可以将塑料、金属材料编织到底部,这样不仅可以保持箩筐编制原貌,而且可以增加其牢固性;过春节有贴窗花的传统习俗,由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民众住进了楼房,传统窗花难以清理,现在很少人粘贴了,可以采取静电贴的方式制作窗花,既美观又方便清除。

由于受到工业化、城镇化、网络化的冲击,传统手工技艺日渐衰落,一个区域可能只剩下一两种传统工艺,无法支撑起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由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各具特色,传承人之间需要突破狭隘的行业观念,彼此敞开胸怀,进行工艺整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工艺品类。这样能够为市场提供新的工艺品供给,满足乡村旅游的需要[3]。

(三)长江经济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衍生品创新驱动乡村旅游

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衍生品进行创新,能够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具有自身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或纹样,应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并进行民间艺术衍生产品的创新。这些特色文化符号或纹样具有长江流域民众整体认同感,将其通过创意设计的手法运用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可以衍生出独具长江经济带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这样的民间艺术衍生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含有一定的民族情感,可以治疗工业文明、冰冷科技对人的异化,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平衡的文化调节功能,实现乡村旅游的情感功能价值。

同时,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制作过程,就是一项很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复原制作工艺全过程,并分解制作过程,通过开放的制作空间,让游客参与其中,不仅能欣赏,还可以亲手去制作。工业化、信息化使人们很少动手去参与制作工艺品,也就失去了人与物、人与材料进行交流的机会,通过参与制作,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工艺品的制作原理,同时也可以让游客感悟设计思维和哲理。也可以通过传统工艺研习社、工作室等形式,让游客融入其中,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心手相传的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孟昕,李秋实.辽宁锡伯族民俗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探析[J].包装工程,2017(4):28-32.

[2]李斌.IP生态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41.

[3]陈岸瑛.工艺当随时代:传统工艺振兴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轻工业出版社,2019:30.

作者简介:

陈振兴,硕士,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民族地区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