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娟
作为班主任或心理健康教师,我们不难发现,班上总会有个别孩子自闭,不爱说话,单独玩耍;一些孩子自卑、畏惧,课堂上不爱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低,甚至造成厌学、不学的现象……这些都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小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作为班主任,我们应牢记这些心理特征,细心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竭力培养有自信心的儿童。
如何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本文根据笔者的教育实践,挖掘出了四把金钥匙。
第一把金钥匙:融洽的氛围——开辟学生自信的沃土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好奇心、创造性等与自信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型教学容易挫伤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孩子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渐渐地,他们就会产生惰性,思维迟钝并缺乏自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学生自信的首要条件。
低年级的学生从亲切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学校,他们便把老师当成心里的依靠,他们希望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应发自内心地去尊重那些小不点儿、理解他们的做法与想法、相信他们的纯真与善良,和他们逐步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并成为他们信任的大朋友。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班集体气氛,让每个孩子获得轻松感,都拥有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使学生焕发出自信、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了真正树立老师可敬可亲的形象,我给自己定下了6条教学要求:1.开学两周内记准全班学生的名字,课堂和课外准确呼叫。这种做法使孩子产生了“我在老师心中的”自豪感。2.分清对象,因人提问。这不仅使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且有答对问题的可能,尽量减少哑场,使孩子避免难堪。3.不忽视任何孩子的发问,必要时要靠近他们回答。4.与孩子个别交谈时姿态放低,尽量达到双方平视,老师要表情亲切、目光温柔。5.不随便终止孩子的表述与活动,不强加给学生“要怎样”,而是“你认为要怎样说(办)才好”。6.不视孩子的创造性行为为“异想天开”“淘气”,引导学生说“为什么要这样。”
除此之外,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消除孩子自卑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在班上设立了心灵驿站专栏,搭建师生心灵的桥梁。在教室后墙上,挂有一个“心里话”信箱。有什么想说的秘密或者困难,对班级的评价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都可以写信给我。我每一周定时打开信箱,阅读并及时回复。我把回复的小纸条夹在学生的家作本中,这也是我和孩子间的小秘密。
第二把金钥匙:暗示的引领——挖掘学生自信的动力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教师长期积极的暗示,能让他们用自信的姿态面对困难,迎接挑战,进而发挥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养成坚强的情感意志,以及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
1.表情的暗示
表情神态是一个人心理情感的直接体现,教师要利用好表情神态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当孩子在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他们肯定、赞赏的眼神,让学生的内心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安慰、爱抚的目光,给他们勇气和力量。这些暗示积极且饱含情感和爱的激励,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2.动作的暗示
动作的暗示,即运用身体语言把自己的心灵感受表现出来,进而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一个示范性的身体语言比口头的褒奖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在用言语表扬的同时,并配以适当的肢体动作,如竖个大拇指、轻轻拍拍孩子的肩,更能温暖孩子的心灵,教育效果更好。暗示就像润物无声的丝丝细雨,悄悄地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它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自我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学生自信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利用校园内的硬件设施,如红领巾广播台、小黑板、橱窗等等,充分展示孩子们的作品。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在校园里展示出来供全校师生欣赏时,他们的心里一定自信心爆棚。除此之外,教室的墙壁也是宣传主阵地,用特殊的图案绘出众多充满自信的话语,如:“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这些精炼的短句成了他们的习惯用语,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慢慢地,他们懂得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鼓起勇气,勇敢、大胆地面对。我一定行的!一种勇敢、坚强、自信、乐观的良好心理素质就此慢慢形成。
第三把金钥匙:耐挫的训练——增强学生自信的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教师要在适当是时候设置恰如其分的思维障碍,使“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之间产生一定的差距,让他们“跳一跳,摘得到”,还要引导学生在经过努力取得成功后,回顾经历挫折的过程,总结获取成功的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帮助孩子们建立积极的反思意识,锤炼自信,使其具备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学习品质。
教师可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受挫情境。这类活动形式颇多,如田径比赛、拔河比赛等对抗性、竞技性较强的活动。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在“耐力活动”中增强自信心。例如:我校每学期召开一次田径运动会和冬季跳绳、踢毽子、拔河比赛。许多班级400米、800米的项目没人报名,因为以往的比赛中看到这类项目的运动员跑到最后非常吃力、表情十分痛苦,有的孩子坚持不到最后就放棄了。我鼓励学生积极锻炼,人人参加。每天早晨集体晨练,逐步提高耐力。许多女生体质较弱,跑后会出现呕吐的现象,我陪着她们放慢脚步,有时甚至扶着她们坚持跑完。一段时间后,她们逐步适应了,都能跑完全程。后来,不少同学在日记中纷纷写道:这是有意义的活动,它使我们经历了考验,战胜了挫折,增添了自信。
第四把金钥匙:激励的评价——绽放学生自信的花朵
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更要得到别人赏识。教育学的研究也表明: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而最直接最能快速起效的激励方式就是掌声。掌声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夸赞,更是肯定了他们敢于挑战自我的决心。教师可能更欣赏优秀的学生,对于班上表现一般的孩子关注较少,对于暂时落后的孩子偶尔给予指责。有时,教师的冷漠和指责会像一盆冷水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慢慢地,他们会没有了学习的激情,没有了表现的欲望,没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给孩子们热烈的掌声,肯定他们的付出,满足学生内心被认可的需要,他们将越来越自信,从而越来越努力。
有这样一个事例:新学期,我们班上新转来一名女学生,姓丁。经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她整天眉头紧锁,沉默寡言,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课堂上,她容易走神,不愿意专心听讲,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作业错误率很高,学习成绩很差。她总觉得以前的同学们看不起她,甚至还嘲笑她。她很自卑,觉得自己学不好,只想自己一个人待着。面对这样一个内心缺乏爱且自闭的孩子,如何让她快速地适应新环境且融入班级大家庭成了我心中的难题。班上一个孩子给了我启发,他说:“老师,以后丁同学只要有一点儿进步,我们就给她掌声,我们大家为她鼓掌,她的心里会很开心的。”于是,不管在什么课上,只要她愿意回答问题,其他同学都给予热烈的掌声,这些掌声代表了大家对她的肯定和期待。自此之后,丁丫头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班集体送去的掌声。慢慢地,她感受到了集体带给她的温暖和爱,树立了自信心,对班级有了归属感。
当然,掌声激励还扩及到其他方面。例如,领奖台上,演讲会上,舞台上或某些特殊场合,我都会用掌声欢迎学生登台表演,并用掌声对他们的表现表示祝贺。这样做的结果使班里最内向的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掌声激励,增强了孩子们的表现欲,他们在掌声中体验喜悦,树立自信,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