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 鲍宗亮 吴萍 金强山
摘 要: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对互联网产品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加速了课程教学向社会协同的方式变革。通过分析教师身份、教学空间、交互方式、课程建设四个方面的社会化属性变化,并结合实际课程教学案例,对基于设计思维的课程框架设计、创新融合的实践技能训练、混合模式的在线慕课制作等进行探索,旨在推动高校相关专业针对UI设计师培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 社会协同; 设计思维; UI设计; 在线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02-61-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Internet product designers. The COVID-19 epidemic brought a negative impact on teaching, but also acceler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to a socialized collaborative approach. By analyzing the socialized attributes of teachers' identity, teaching space, interaction mode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elativ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re performed combined with actual curriculum teaching, in terms of design thinking based curriculum framework, innovation integrated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and online MOOC production etc., aiming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raining system for UI designers in colleges.
Key words: social collaboration; design thinking; UI design; online course
0 引言
根據APP ANNIE的《2020年移动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APP全球下载量高达2040亿次,用户每天平均在移动设备上花费3.7小时,种种迹象表明智能手机将成为我们与世界交互的主要途径。我国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深入展开“互联网+”,逐步推动互联网向各行各业的渗透[1]。行业的发展催生了围绕互联网产品的众多职业,尤其是UI设计人员。但近年来的过度培养导致中低端设计人才趋于饱和,市场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对培养机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高校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技能实训的层面,更要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和强化;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单一设计技巧的传授,更要注重设计全链路的知识供给;教学环境不能仅限于教室,而要向企业、往互联网拓展,充分发挥社会协同性。这样能有效地提高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并且使其在设计师这条路上走得更远[2]。
1 普通高校UI设计培养模式现状
UI设计(User Interface),泛指用户界面设计。实际上还包含了对于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视觉、功能规划的整体规划与设计。而设计师入职后往往还可能涉及到用户研究、竞品分析、需求挖掘、设计评价等相关工作[3]。在高校中一般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培养教育,培养目标主要在于工具的熟悉和技能的掌握,总体上太注重“器”与“术”的训练,而忽视“道”的培养,课程设计缺乏社会企业参与,如此的设计思维培养并未能切合行业、企业的需求,毕业后的设计师只能是竞争力较弱的“美工”。教师本身社会化程度不够,实际项目经验缺失,空有设计思想却很难将培养成果跟企业无缝对接。本文认为UI设计课程的培养要以行业发展为背景,协同社会化资源,以技能培训为基础,以设计思维培养为导向,以行业规范为标准,建立一个有效的大学生设计思维培养实践方案[4]。
2 社会化协同教学方式转变
2020年的春季学期,全国面临着抗击疫情的严峻形势。随着教育部发布了“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政策,高校纷纷开展线上教学,录播、直播、慕课等形式多样,钉钉、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层出不穷。同时,各大出版社、多个电子资源库均先后面向教师免费开放电子教材及教学资源。还有很多教育培训机构、个人名师、社会能人等纷纷于公众号或自媒体平台向公众分享优秀的教学方法、在线服务和学习案例[5]。疫情虽然分离了师生与课堂的空间,也阻隔了师生、生生之间的面对面交互,但也大大地推进了多方参与、形式多样的在线教育的发展,大大地拓展了师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既保障了疫情期间的教学活动,也为后疫情时期社会化系统教学变革提供有力探究[6]。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提出,信息和数据的迅速流通,使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成为可能,并且会进一步加速教育系统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教育服务形态的形成。他认为教育服务主体(教师)需要进行社会化变革,会形成新的社会性教学空间,会产生新的内容与人力资源的社会化连接[4]。再例如浙江大学孙凌云教授的“信息产品设计”课程就邀请阿里等企业的顶尖人才给学生分享产业背景、设计思维、产品思维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校园内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非常值得借鉴推广。
2.1 教师身份的社会化
高校UI设计方面的教师,更应该拓展其社会化属性。教师可以通过到设计公司下企业实践的经历,或者通过产学研的实战项目,增加自身的项目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更有实战性,教学目标更符合社会化标准。随着业态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是越來越细,比如互联网产品设计往往还涉及到用研、需求、交互、视觉、产品等环节,前后衔接,环环相扣。一个教师很难做到全才,往往就需要一个教学团队支撑,比如其他领域专业教师、企业产品经理、企业设计师甚至优秀的毕业生。这时候,教师的身份就变成了多种角色的叠加,成了一个社会化协同教育服务的主体[4]。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身份有时候也是被人工智能部分承担着,比如通过中国大学生MOOC平台在线教学,后台会自动记录学生的到课情况、学习时间、成绩分布、互动次数等信息,便于教师根据大数据来进行学情分析和教学评价。
2.2 教学空间的社会化
设计类的课程适合小班化教学,教学的空间不局限于教室,还可以是设计工作室、创新工场以及一些公司的办公场所,甚至是某个学校的作品展和某个展览馆的设计展。尽可能跨区域、跨组织地将触角向社会延伸,为学生的知识建立更多元的土壤,让其吸收更自然的“养分”。当前线上教学的普及,更是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互联网的虚拟空间是可以无限大的,教学所服务的对象是可以任意增加的,不仅限于在校学生,还可以是大量的社会其他角色。而随着智能设备的介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物理环境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学习者的无缝学习提供切实的保障,构建起一个开放共享的、个性化的、精准化的、数字化的大规模社会协同教育空间[7]。
2.3 教学交互的社会化
设计类课程注重综合性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交互方式从传统教师本位的“传道、授业、解惑”,逐步过渡到学习者本位的场域形态。在这样一个智能时代,设计知识是动态的,流动性的,且多渠道的。这样就形成了学生认知交互上的多元化、场景化、社会化特征。另外,传统的学习者个体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面对设计类课程的综合实践训练,可以依托建立的开放性平台,鼓励学生小组选题协作完成,锻炼学生的协同交互能力,也是针对职场分工的模拟训练。放到一个更大的线上教学背景下,这样的小组协同有可能发展成一种群智协同[4]。通过协作与共享,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即是知识的学习者,又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教师不再有知识传播的垄断定位,而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成为知识流中的一个环节。
2.4 课程建设的社会化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促进了课程建设方面的社会化协同,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得教育领域实现了精细化分工。单打独斗的个体户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有的课程建设标准要求,尤其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UI设计类课程,更需要借助不同的社会资源进行协同。近几年教育部鼓励金课、一流课程的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大量的MOOC、SPOC、混合式课程应运而生,课程的建设包括知识点规划、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视频录制、动画制作、教学辅导、教学评价等环节,如何建好一门在线课程成了大为关注的问题。学校积极引入社会企业资源,不仅提供整体设计上的建议,还提供制作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以及课程挂靠的智能化教学平台,大大提高了教师课程建设的效率,发挥了各方的特长[10]。另外,教育部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反推学校课程建设的改革,由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定制课程建设,也是促进教学与就业的良好对接。
3 课程建设实践案例研究
本文以“移动产品视觉设计”为研究案例,该课程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其先修课程“数字图像设计”与后续课程“人机交互技术”构成了整个围绕互联网产品从需求分析、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产品设计全过程教学,从工具使用、设计方法、交互原理、设计思维、产品思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下探讨“移动产品视觉设计”课程建设中的一些设计思考与实践。
3.1 基于设计思维的课程框架设计
根据国外专家学者先前研究,广义的设计思维是指设计者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方式;狭义的设计思维是指一种以人为本的,将人的需求、技术和商业相结合的整合性思考方式和工具[8]。可见,设计思维是一种可培养的思考方式,既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又可以是解决复杂设计问题的整合性创新方法,对于设计师成长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9]。
斯坦福大学提出的设计思维模型为课程设计重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我们将模型中的共情、定义、构想、原型、测试五个阶段融合到课程教学设计的不同阶段中,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进行设计细化和框架重构。充分利用设计思维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来服务于专业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社会化融入的能力[11]。
3.2 基于“以赛促学,以赛带创”的实践技能训练
实践教学对于设计类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积极搭建一切学以致用的环境。本课程课内实验引入大学生科技竞赛,以赛促学,以赛带创,有效地补充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
将大学生科技竞赛的主题引入到课堂,结合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教学模式[1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项目角色分配、需求定位、市场分析、用户调研、原型设计、视觉设计等环节,模拟商业路演和竞赛答辩,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最后,组织学生将课堂上的实践成果进行优化、完善,同步推送到全国、全省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进行再一次的实战演练。通过这样的第二课堂,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巩固,积累项目的经验,并将学习的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设计思维分析等有机的结合,进而带动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13]。
3.3 基于社会协同的教学平台建设
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外,本课程也将建设在线慕课,选取课程中适合线上教学与传播的知识点作为内容,将课程依托于类似中国大学MOOC的智慧教育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进一步实现本课程建设的改革和创新[14]。
在进行慕课在线学习的同时,教师配合钉钉、QQ等在线即时聊天工具建立班级群,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头脑风暴、答疑等环节。通过依托的在线智慧教育平台会记录学生的学情和教学成果等数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大数据以对课程进行评价和改善。另外,我们还建立课程社区,将更多的社会化学习资源引入,供学生在社区中自由地学习、讨论,并将他们产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分享,以促共创。后期还将引入已经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他们均为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师,他们进入平台为学生的作品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同时提供最前沿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技能的分享,打造一个良好的基于社会协同的在线教学平台[15]。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3.3.1 在线教学视频的认知特点设计
教学视频是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主要内容部分,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在教学视频设计上要基于学习者的多媒体情感认知理论,除了内容的编排,教师的画面也尤为重要。教师的形象、手势、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存在感。尤其是手势的运用是教学非语言表现的重点特征,可以采用指示性的手势来引导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注意,还可以采用描述性的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口语化表达的内容。但是,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教师视频同样可能存在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弊端,所以,我们会采取比较小的教师讲述窗口,让学生将更多的认知资源投入到重要的学习内容画面上,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线视频课程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尽量模拟线下的互动性场景,我们在教学视频中嵌入学习问题,让学生观看视频和回答问题同步进行,在问题环节实现视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考虑到学生长时间对着屏幕学习,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影响学习效果,我们对视频中的背景颜色也要有特殊的设计,红色有利于记忆测试问题的解决,蓝色有利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在针对不同学习情境下,我们会设计不同的背景和内容组织方式。另外,在视频的学习材料中我们设计与利用一些线索[6]。比如利用手势,能提高学生的反应,利用一些视觉元素的属性变化来强调学习的内容,利用动画元素等来提示关键性内容。
4 结束语
本文根据当前互联网行业对设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当前高校培养互联网产品设计人才现状的不足。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反而推动了课程线上教学方式的改革,我们结合“移动产品视觉设计”课程的建设,尝试将课程教学向社会化协同方式变革,对该类课程基于设计思维的课程框架设计、创新融合的实践技能训练、在线慕课制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建立起针对高校UI设计师培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培养体系,使得学生能更早地实践社会化协同,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顾汉杰.互联网+背景下UI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6:130-131,135
[2] 罗建平,蔡军,李潭秋.设计思维视角下的设计问题复杂性探究[J].包装工程:1-10[2020-09-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94.TB.20200413.1144.002.html.
[3] 廖黎莉,华英,陈紫梅.基于MOOC和大数据思维的“移动UI设计”泛在教学资源库的构建[J].江苏科技信息,2017.25:64-66
[4] 余胜泉,汪丹,王琦.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服务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4):5-12
[5] 李恬恬,宋维虎.基于慕课的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20.7(12):119-121
[6] 朱晓亮,杜旭,李浩,曹文卓.基于MOOC的高校移动云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4:20-26
[7] 黄丽衡.翻转课堂:高校课程理论课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9.6(10):172-174
[8] 张红英,庄君明,刘璐,王志军.设计思维指导下的创新型课程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0):100-107
[9] 曲敏,余志成.基于设计思维的包装印刷专业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J].包装工程,2019.S1:159-161
[10] 陈世灯,徐刘杰.基于社会化协同编辑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9.3:42-46
[11] 姚友明,郑州,李立新.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应用与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8:86-89
[12] 郝莉,冯晓云,宋爱玲,李君.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31-40
[13] 李徐,李晓坤,王秀君,邵娜,付文香,李菲.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思维模式的创新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4):139-144
[14] 郑璇.“UI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0:96-97
[15]曾勇,黄艳,向桂君,黄廷祝.从新生项目课开始: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的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