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举措及其借鉴意义

2021-03-24 11:25傅钰涵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新加坡国际化

傅钰涵

[摘 要] 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可谓是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典范,新加坡是全球国民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制度、理念、模式、政策、路径、措施等具有高度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背景,探讨分析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和成就,发现推动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举措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化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国际化的人才优势、科研交流国际化。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深入强化国际化理念;二是高校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运行机制;三是打造精品国际化优质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灵活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四是注重打造国际特色办学品牌,开辟内涵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加坡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2-0053-03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出是以全球化背景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其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究竟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目前而言,学者们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仍然存在诸多见解,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过程说”“结果说”“趋势说”三种学说之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学联合会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出的定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包括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涵盖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应是以本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为基础,以面向未来和世界为战略发展目标,将高等教育工作定位在跨地域、跨人文、跨种族、跨民族的创新融合中,以培养国际人才,服务国际社会,发扬并传承优秀世界文化,创新科学技术为办学目的,世界各国应站在世界高等教育融合共进的高度,从可持续内涵发展的角度对待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

一、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状况分析

新加坡1965年独立以后,迅速发展为经济、金融、贸易、通航等国际服务中心,同时也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新加坡政府意识到,要想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保持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未来信息技术经济对物质资源经济的冲击,必须加强对知识产业的重视,必须把握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核心,新加坡政府积极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国际高等教育事业,颁布多项政策,力求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国际高等教育中樞”。为了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培养能够适应国际事务,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外交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应用型人才,新加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品质、增强国际学术交流、追求卓越,以发展成为国际学术中心的目标。

二、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举措

新加坡国际化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极为迅速,2017年胡润研究院发布全球受教育程度国家的研究报告显示,新加坡是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因此,新加坡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制度、理念、模式、政策、路径、措施等具有一定的现实学习性和理论借鉴意义。本文将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视角,基于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模式和视野,深入探讨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一方面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时代发展探寻新的启示,另一方面审视我国地方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路径,加速推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的进程。

(一)具有全球观、国际化、全面性的政策支持

1991年新加坡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信息技术2000计划”和“新的起点”战略,这两项政策的实施使新加坡的国际化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高等教育资源得以整合,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信息一体化相互交织,加速了新加破高等教育国家化的进程。1997年新加坡政府为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提升全球高等教育竞争力,聘请了12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专家和学者,并成立了“国际学术咨询团”,定位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自此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开启了全球化发展的新纪元。1998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实施“10所顶级大学计划”,即在10年以内完成1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引进工作,进一步增强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竞争地位。2000年以后,新加坡政府以打造“区域高等教育枢纽”为目标,制定了“环球校园”计划,为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新加坡政府颁布了《大学自主:迈向卓越巅峰》的高等教育改革报告草案,并根据三所国立的高等学校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了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同时赋予了NUS、NTU、SMU三所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二)国际化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新加坡具有独特的国际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严格把控,拥有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系统。在新加坡各高校的二级教学机构中均设有教学质量评价机构,这些机构成员均由来自国际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国际学术权威组成,审核评估教学研究项目,严格考核教学成果,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提供专业的技术和学术支持。新加坡高等教育拥有全面的、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学生的所有课程都需要进行校外高水平专家评审,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生,其高等教育的资格认证均得到国际学术机构认可。新加坡高校在人事管理方面采取国际化的教师聘用制度和晋升体系,采用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对教师进行严格的聘用、考核、晋升和终身职业教育工作,对教师实行严格的聘用管理制度。采用同行评议、合约管理,实行“非升即走、高淘汰率、强流动性”的人事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晋升管理更为严格,最长晋升年限不能超过9年,晋升依次分为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如不能升为副教授技术职务,则面临淘汰,淘汰率在20%左右。

(三)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国际化的愿景是新加坡各高等院校的目标,为此,新加坡各高等院校的各项政策措施均围绕国际化开展。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课程是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组织形式国际化。新加坡高校积极与世界各国名校合作开展多种课程方面的合作,将国际名校课程引进新加坡高校,在课程组织上积极与世界名校保持一致。新加坡高校积极推行海外研修课程、跨文化课程,课程采用选修制和学分制,国际化的课程数量占比很高,新加坡高校拥有大量的联合学位、双学位、并行學位授予资格。如NTU与全球37个国家的300多所大学有教育研究合作关系,在多个办学层次开展合作教育项目50余个。

第二,国际化的课程结构。新加坡高校课程结构设置强调国际性的思维和理念,注重人的终生发展和全面发展,充分将国际性理念和思维融入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整合、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体系等核心环节。新加坡高校的课程推行多学科综合性,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注重文化和科学的交相呼应,课程设置主要跨学科的形式进行,打破了原有人文、社会、自然的分类方法,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能适应国际性工作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

第三,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新加坡各高校在完成本国要求的必修课程同时,各高校根据国际社会的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课程设置。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学科,开设了政府与企业关系管理、跨国管理、房地产管理、亚洲经济发展、公司治理、大学管理、企业国际化战略等特色课程,以期培养具有国际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外,各高校广泛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电子媒体服务通道、数字化校园联合系统、图书馆联合系统等高新技术开设远程教育课程,与世界名校建立课程合作,如迪肯大学、伦敦大学、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等世界名校,以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多种课程的共享。

(四)国际化的人才优势

新加坡拥有国际化的高水平师资配备。从整体来看,新加坡拥有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师资力量,单新加坡理工学院,外籍教师人数已经超过教师总数的10%。南洋理工大学具有国际背景的师资占师资总数的65%,并且拥有20多位世界级专家。为了保持国际化的师资优势,新加坡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保障。新加坡高校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的方式调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与国际学术机构或学者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并且将海外学习交流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其次,国际化的学生群体是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一方面新加坡政府针对国际化生源提出了明确要求,明确提出各高校的国外生源不低于总生源的20%,留学生的学费也相对较低,只比本国学生高10%,并且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习津贴等方式吸引国外学生,据统计新加坡留学生可申请到的奖学金多达44多项。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交流学习机会,如全球教育计划、国际交流计划等,很多高校都要求所有本国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一学期的海外交流学习。新加坡高校非常重视海外校友资源,通过校友资源和互动交流产生“鲶鱼效应”,大大增加了新加坡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拓宽了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范围。

(五)科研交流国际化

新加坡以打造国际级的学术科研平台为目标,依托已有高等教育学术资源,投入大量资金,积极开展科研交流活动,为构建先进的科研体系,推出“卓越研究中心”计划,该计划与NUS和NUS相互合作,为新加坡高等教育科研交流国际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积极与世界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学术科研跨界融合平台,创建科技大学联盟,从学术和科学技术的角度探寻解决医疗、环境、能源等方面的方案,同时加强新加坡高校与世界知名高校的科研学术交流。新加坡高校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相互合作,投资力度极大,积极与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科研活动。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IBM,联合创建学院进行研发,南洋理工大学与全球七所著名科技类的大学建立全球科技大学联盟,整合优势,加强科研领域的跨国界合作。

三、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国际化的日渐深入,国际化的交流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全世界高等教育理念、模式、路径、管理、目的、功能、课程、学生等方面交互融合,求同存异,助推国际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基本蜕变。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一种新途径,也是国家教育强国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我国的高等教育应从注重规模发展向追求内涵质量发展进行转变,以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为标杆,积极参与到全球化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提升阵营中。

(一)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深入强化国际化理念

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位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更决定其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还存在些许的片面性、模糊性、盲目性,部分高校的国际化战略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发展趋势,制定出台合理的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制定全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定位应重视核心理念、核心目标、核心价值等方面的构建,培育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模式新路径。我国应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制定高端的发展规划,创设良好政策环境,完善政府支持体系,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推动高校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自主办学,推动办学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着重督促并推进高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发展模式、办学特色、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进行战略布局。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教育理念,并结合我国“共建共享”的全球化理念的要求,充分将国际化理念渗透到招生政策、课程体系、师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习交流等各个方面,要将国际化视角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

(二)高校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运行机制

我国各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各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工作开展的也相当有成效,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还是任重而道远。我国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重新审视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国際化运行机制,应以跨区域、跨文化、跨民族为基础,围绕高等教育国际化,从课程体系、师资配备、人才引进、招生政策、评价考核体系、科研交流体系、平台与团队搭建、科技协同与创新、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的调整和改革,以求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步向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发展。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引导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深度融入世界高等教育行列,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世界联结更加紧密。

(三)打造精品国际化优质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灵活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课程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更是衡量和评价高校水平的重要因素。以打造精品国际化优质课程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提高高校国际化水准。精品国际化课程要从组织形式、授课语言、课程结构等方面创新完善,着重推动国际级科研学术平台建设,打造课程科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积极搭建国际高校交流平台,依托学术科研交流平台开发学术科研课程体系。另外,合理灵活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与国际化优质课程体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合理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优质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该积极学习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和方式方法,结合国内高校的实施条件和不同类别高校的特点,合理选择并创新,通过建立合理、有效、可行、多元的国际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规范和引领和改善国际化课程实施,通过不断完善和调整评价指标,促进并推动国际化优质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四)注重打造国际特色办学品牌,开辟内涵发展新路径

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世界各国教育联系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国际化不能仅是形式上的国际化,而应是从质量和内涵上下功夫。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最终看的是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要在充分理解国际化办学理念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发挥一切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为品牌的长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最扎实可靠的基础。在国际化品牌建设中要注重中国特色文化的渗透,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我们要塑造自己的中国特色国际化办学品牌,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充分塑造中国文化品牌,及时将自身的特色文化教育资源与国际文化需求相结合,充分考虑中外文化差异,求同存异,树立国际特色办学品牌形象,传递中国的文化形态和相关教育理念、价值观念、教育方法和体系,营造良好的国际化特色教育品牌建设氛围,以打造国际特色办学品牌为着力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海均.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学校德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徐颖.浅析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03).

[3]呙小明,黄森,汪世珍.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其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8(30).

[4]买琳燕.新加坡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举措与特征[J].现代教育管理,2018(10).

[5]吕晓轩.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通识能力构念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5).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新加坡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