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丹
近日,在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漯上路与华电铁路交叉口义务植树点,新种植的树苗整齐排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2020年冬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该市共设立了9个这样的义务植树点,有2500余人参与活动,种植白蜡、黄山栾、楸树等树种2.2万余株,种植面积360余亩。
近年来,漯河市将“森林河南”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科学谋划并积极推进“森林漯河”建设,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以“绿”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品位、厚植发展优势,让“绿”成为沙澧大地的亮丽底色。
高位推动建制度
漯河市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以“森林漯河”为抓手,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以“绿满漯河”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更多濃彩。
为强力推进国土绿化工作,该市下发了《森林漯河生态建设(2019—2020年)实施方案》,并与各县(区)签订目标责任书,构建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成立了“森林漯河”生态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会同市委、市政府督察局开展专项督察,并组织召开全市现场观摩推进会,对各县(区)造林情况进行观摩评比,现场打分。
该市不断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将国土绿化工作与“四好”公路建设、水土保持防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城市绿化等工作紧密衔接,形成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大绿化格局。
规划引领提质量
围绕“森林漯河”生态建设总体要求和漯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心两核三环四园多廊道”生态布局,该市坚持规划引领,指导各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生态建设规划。
其中,漯河市郾城区制定了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总体规划,以森林围城为总突破,以绿色全覆盖为主线,重点建设路网防护林,境内京港澳高速、许泌路等国、省干道,坡大线等县、乡道路两侧生态廊道已具雏形。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做足做活“水”文章,倾力打造“一河穿三湖、两岸挂绿珠”的生态景观长廊。
该市坚持高质量建设标准,围绕“三路一河”(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京广高铁、沙河),加大补植补造力度,全面加强生态廊道建设,构建了以主要交通道路及河流为骨架的多廊道生态保护屏障。在做好2020年国土绿化工作的同时,对2019年建设完成的生态廊道进行全面排查,逐区域进行核实,对符合建设标准的,兑现奖补政策;对不符合建设标准的,要求限期进行整改;对拒不整改的,解除合同或更换承包人。同时,要求各县(区)将造林成效不好、标准不高的地块列入提升改造范围,制定专项改造计划提升造林效果。
创新机制保成效
该市一方面围绕“谁来种”,探索造林新机制,另一方面围绕“怎么管”,探索管护新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管护有力的造林新局面。
面对苗木栽植时间较为集中、栽植面积大、后期管护任务十分繁重的问题,“森林漯河”生态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区)进行技术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定点、定位,要求所在县(区)立即进行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跟踪问效。同时,积极推广新造林委托管护、协议管护、合同管护等管护方式,引进社会主体参与森林经营管护,逐步实现经营管理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作者单位: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