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乔
重读“叔向贺贫”的故事,仍然发人深思。韩宣子“忧贫”,叔向反而向他“贺贫”。叔向列举了两个例子:栾武子一生清贫,可是他能弘扬美德遵循法制,依靠这点治理好了晋国,且执行法令没有弊病,避免了灾难。而郤昭子虽有钱有势,但他骄横跋扈,招来杀身之祸。叔向认为:做官就应该甘于清贫、官德为先,倘若为官忧贫,贪欲必起。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廉、崇廉、促廉的好传统,清正廉洁不仅被视为“国之四维”之一,而且被视为“仕者之德”,无数能臣干吏都把清正廉洁作为自己从政为官之道。北宋名臣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依然坚守廉素。晚年,他谆谆告诫弟子:“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清朝大臣张伯行,面对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一概拒收,他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古代贤臣名吏重清廉、修官德、忧民不忧贫,给后人作出了榜样。
“忧贫”心理是党员干部迈向危险的一个信号,如果党员干部感觉自己是一个“贫”者、吃亏者,就会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据上风。党员干部要甘于清贫,必须带头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摆正“权”与“钱”的关系,时刻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坚决做到秉公用权,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官,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干净人和作风上的正派人,以严和实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
清代學者戴远山曾写过一副对联:“诗堪如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事实亦如此,真正的贤臣名吏,大都为官一生、清贫一世。清贫是检验党员干部的试金石,甘于清贫者方能牢记党的教诲,不负人民重托,担当大任。而忧贫贪财、私欲膨胀者,终会因聚敛钱财深陷贪腐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