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度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风向标”“晴雨表”“指示器”,是人们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把握事物发展趋势的客观标志和必经途径。大到宏观上的治国理政,如何统筹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小到微观上如何处理好具体工作中急与缓、长与短、进与退、左与右等关系,如何处理好个人修为中是与非、苦与乐、得与失、上与下、俭与奢等问题,都是衡量对“度”的理性把握客观标尺,在把握中展现从政风格、领导格局、官品人格,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客观折射、真实写照。
“度”升华为一种哲学智慧。哲学的智慧是洞察世事、登高望远的大智慧,哲学的滋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细滋养,哲学的本领是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强本领。“度”沉淀为一种实践结晶。共产党人的哲学归根结底是实践哲学,实践第一、干字为先贯穿于干事创业的全过程。把实践中积淀而成对事物尺度的把握、分寸的拿捏、时机的掌控,上升到经验性、规律性的层面,指导我们更好地遵循规律、探索实践、不断前进。“度”转化为一种可行方法。把“度”转化为行之有效、便于运作的可行方法、科学路径,是各级党员干部勤于学习、肯于实践、善于把握的基本功。
把握好“度”要在“理”上悟。“度”中有“理”,“理”中见“度”。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推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党的创新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璀璨光芒。无论是宏观目标还是具体路径、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方法,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作出顺应大势、遵循规律、有理有度、恰如其分的科学阐释和实践要求。我们通过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学到新意涵,思出新路径,践出新作为,悟出新境界。深扎理论根基,推动行稳致远。
把握好“度”要在“事”上磨。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党员干部经受思想淬煉、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往往体现在事上磨、事上见。大事、难事、具体事,既是领导干部历经风雨、攻坚克难的“磨刀石”,又是其厚重积淀、健康成长的“铺路石”。有的干部之所以能够脑中有谋、心中有数、手中有度、脚下有路,之所以能够对事物发展趋势预测得远、对事物发展程度把握得准、对事物发展局面掌控得稳,根本源于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历经磨炼、百炼成钢。不接过几次“烫手的山芋”,不当过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不经历一些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很难长见识、强筋骨、增才干、厚积淀。这既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然规律。
把握好“度”要在“鉴”中学。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择。党员干部把握好“度”的基本功,是在比较、鉴别、选择中完成的。把握好度,既不能照猫画虎,又不能刻舟求剑。“度”的把握没有共性的标准、固定的模式、通用的方法,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把握尺度,事物发展的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阶段、不同过程体现不同的程度、有不同的要求。把握好“度”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借鉴他人而不照抄照搬,自我积淀而不固步自封,比较选择而不拘泥于表面。要在动态变化、前进发展中把握好“度”,这个“度”不是静止的“度”,而是运动的“度”;不只是眼前的“度”,更是长远的“度”;不只是个性的、特殊性的“度”,更是共性的、普遍性的“度”,在比较、鉴别、选择中,比较出客观真实的“度”,鉴别出全面准确的“度”,选择出科学可行的“度”,为把握好“度”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提供强有力的方法支撑。
(作者单位:锦州市党建研究会)
员)